坚持高校德育的“疏导性”原则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疏导性”原则与方法,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两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利用网络,开展深入细致的个别谈 心活动,并结合心理咨询工作等做好大学生的思想疏导与化解工作。
  [关键词]高校 德育 “疏导性”原则
  [作者简介]朱志勇(1967-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江苏盐城22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项目编号:06SJD880028)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083-02
  
  坚持“疏而通之、导而引之”的高校德育工作的“疏导性”原则与方法,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德育工作是转化认识、提高觉悟、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工作与系统工程。这当中必然会遇到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大禹治水”化堵为疏的传统、先进而科学的疏导方法,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与工作方法。唯此,才能突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先进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高校德育工作“疏导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疏,就是化解、清除阻塞为通畅;导,则是导引,引导,使之按照人的意志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即启发引导,因势利导,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与转化。坚持运用疏导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转化人的认识与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坚持“疏导性”原则和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说,思想认识问题潜藏于人的思想与心灵深处,同时又反映在其言谈举止等行为表现上。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靠说服教育的疏导方式,需要做耐心的寻根探源工作,找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化解、消除分歧,解决问题,做到既治标,更治本,从根本上和源头上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而不能依靠传统德育工作中居高临下式的、动辄批评教育的简单化做法。
  2.坚持德育工作的疏导性原则和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性的体现。德育工作有其规律可循。做转化人的认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取得德育工作预期的效果和实现德育工作培养人、发展人、改造人的大目标,就需要我们对德育工作的自然本质与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可以说,大学生产生思想、认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德育工作及其规律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以便在选择德育工作途径与方法的时候,努力做到好中选佳、佳中选优,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通过教育者耐心细致的疏导、说服教育工作,有助于我们发现和了解大学生产生思想认识问题的真正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说服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真正认识错误,并改正缺点,使其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只有启发引导和因势利导,使青年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批评教育,自觉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科学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观念,才能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自觉行动。相反,一味简单的批评教育,动辄暴风骤雨般、粗暴简单训斥的做法,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应付、抵触、对抗的情绪和逆反心理,不仅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的不良后果。坚持“疏导性”原则和方法正是德育工作规律性的体现和反映。
  3.坚持高校德育“疏导性”原则和方法,是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需要。德育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十分讲究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与渠道,体现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先进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德育工作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其关键是要寻找和发现做好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对于思想认识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循循善诱,做好启发引导、因势利导的工作,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教育,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形成德育工作“转化”与“内化”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既然是疏导,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采取民主平等的对话、讨论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这样就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地与教育者坦诚交流与沟通,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原因,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德育工作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坚持高校德育“疏导性”原则和方法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二、坚持高校德育工作“疏导性”原则的对策措施
  
  疏导,既是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方法。作为原则或方针,它指导、贯穿、渗透、反映和体现在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与形式途径之中。而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它又是德育诸多种工作方法的一种,应与其他德育工作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成效。
  1.坚持“两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直面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等问题,结合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疏导与说服教育工作。“两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既要坚持德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开放性,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德育理论教育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现实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和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统一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和克服当前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可以说,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出现一些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大学生私下谈论的“热点”问题。此时,如果还要求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是办不到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高校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人为地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是荒唐而荒谬的。这就需要德育课教师不回避矛盾,遇到问题更不能绕道走,而是要直面现实社会生活,投身并深入到当前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的答案,向大学生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一些“焦点”与“热点”问题,做深入细致的疏导与化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德育课的说服力、战斗力与生命力,增强德育课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高德育课对大学生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势必会大大增强德育课的效果与作用。
  2.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做深入细致的疏导与化解工作。诚然,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给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渠道,改革和创新了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和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但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巨大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干扰与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直面现实,坦然面对,勇于迎接挑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视网络为畏途,以至谈网色变,这是大可不必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会犯错误。因此,高校要深入分析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情况,探索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规律、新趋势,研究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
  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通信,乃至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直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各个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和方向,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之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又一新阵地、新渠道和新载体。这当中关键是做好疏导和化解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对于那些上网成瘾,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网络行为而不能自拔以至荒废学业,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极少数学生来说,一方面对其上网时间、地点、方式及网络行为要严加管理,进行必要的提醒、告诫、劝告、监督,同时,要对其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障碍的化解与疏导工作,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进而把网络运用到促进学习、提高本领的正确道路上来。当然,既要做到疏导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也需要思想疏导与心理化解的有机统一,更需要教育者的“他律”和享受教育者“自律”相结合等,疏导工作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这里是就网络行为的疏导而言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双向性、匿名性等特征,既可以使德育工作者通过BBS平台等形式与受教育者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公开的对话、讨论,也可以利用交友、聊天的方式进行点对点式的个别谈话与交流。这样做既能有效克服以往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学生消极应付、虚与委蛇的态度、或以沉默表示抵触情绪,甚至暗中对抗,产生逆反心理的弊端,又能使学生敞开心扉,与教育者做推心置腹的坦诚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疏导与心理化解工作,使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激化与事态的扩大,增强高校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结合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疏导与化解工作。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工作的对象、内容及本质与方法上,但二者还是互相联系、不能截然分开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内容、本质及工作方法上,而且表现在工作方法的相近相似上,故两者结合进行,能取得1+1>2的德育成效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社会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学习、升学、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有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约占全体学生的30%左右,而患有精神抑郁症、心理孤僻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日益增多,竟达到全体学生的10%左右。“心病还需心药治”,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门诊等服务,及时消除和化解大学生日益严重的精神压力与负担,积极化解其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以保持心理的健康。一般说来,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是源于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就更需要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思想认识上的化解有机地结合并高度统一起来,方能取得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社会成效与显著效果。
  4.开展深入细致的个别谈心活动,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德育上的疏导,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统一与转化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集体教育中,更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个别学生深入细致的对话、谈心等个别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时候,德育的环境场合、氛围等会对德育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适当的工作方式方法则能使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得以保证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入细致的个别谈心活动往往比班会、集体政治活动的效果显著得多。要使谈心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并收到明显的成效,教育者要切实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采用民主平等的对话、讨论方式。教育者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切勿以教育者自居,要尊重大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要从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培养目标出发,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学会换位思考,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教育和动辄大声训斥的粗暴做法,要以和风细雨的说话方式,双方共同分析形成错误思想认识的原因、危害,提出改正缺点错误的措施和做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着想和负责,这样才能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常见的抵触、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批评与教育。二是要精心选择个别谈话的场所、地点、时机等,创设和谐、和睦的谈话环境与氛围。一般说来,既然是个别谈话就应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谈心活动,且有一定的范围性和私密性特征。因此,最好不要在教师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这些公众场合与场所进行,而应该选择公园、学校操场的一角,或者是树林里、小河边,甚至是校外的田间小道上。这样既有助于缓和与化解德育工作常见的严肃、紧张气氛,又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爱护和良苦用心,使其愿意向教师说心里话、真心话。同时也要注意个别谈话的时机选择。如一些事情刚刚发生,学生还处在精神的亢奋与情绪的激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再说,特别是当学生冷静下来已基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再进行个别谈话与疏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是当学生已有了认识错误、改正缺点的要求和表现时,德育工作者也要善于做到“趁热打铁”,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在个别谈话中做好启发、引导和疏导工作。既要让学生讲话、解释,也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认识缺点和错误。这当中,教育者既要讲究原则,更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在教育者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分析产生思想认识的根源、成因与危害的严重性,提出切实具体的改进措施与办法,这方面教师既要有细心,又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更要有爱心,不怕学生犯错误,怕的是学生犯了错误而不能认识与改正错误。对于个别学生来说,有所反复也不可怕,对于那些屡改屡犯的极个别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把疏导与化解做到实处与细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李德银.在德育中贯彻疏导原则[J].求实,2005(11):232.
其他文献
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医学阶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存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单一、发展缺乏张力等问题。时此,本文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簸。
根据当前专科层次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修学年限、教学时数等准确定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从保证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