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他山之石 攻生物之玉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tkj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思维方法进行迁移,来构建生物学模型,可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与建模方法融会贯通,也增加了学生对模型构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已有知识方法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思维方法;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是一种学习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高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思维方法与模型构建能力。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可采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进行迁移来构建生物学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与建模方法融会贯通,也增加了学生对模型构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用已有知识方法创新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应用的三个实例谈谈具体应用的策略与体会。
  一、从化学中的反应平衡到生物学中体温调节模型的构建
  依照上述模型,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自主构建人体进入炎热环境后的体温调节模型(如图3)和人体开始进行剧烈运动的体温调节模型(如图4)。
  二、从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到生物学中能量流动分析模型的构建
  构建模型化平衡体系的思维方法不只存在于化学学科中,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是另一个很好的实例。高中学生都知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0时,将保持静止或是匀速运动状态(平衡状态),在所受合力不为0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如发生加速或减速运动。所以,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必须先构建受力分析模型,找出物体所受的各种力,再计算物体所受合力,根据合力来推测物体所处运动状态;反之也可以根据已知的运动状态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这种“从散到全,从静到动”的思维方法同样也可以迁移到生物学的教学中,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发展变化时,可将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比作物体的运动状况,则能量的流动就相当于物体的受力状况。学生通过分析能量流入与流出生态系统的情况,得出“对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其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总初级生产量(GP)和人工补充量(S),而流出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各生物成分的呼吸总量(R)”,根据平衡变化原理,有:
  ①GP S﹥R,生态系统处于发展或恢复阶段;
  ②GP S=R,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③GP S﹤R,生态系统处于衰退阶段。
  同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构建一个营养级模型,如X营养级能量分析模型。学生不难发现,与“分析受力情况是弄清物体运动状况的前提”一样,要推测X营养级能量情况及未来动态变化,就必须分析能量流入与流出该营养级的所有方式,再计算比较总流入量与总流出量才能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相互讨论可知“流入X营养级的能量为它的同化量,而流出X营养级的能量包括X自身的呼吸、被下一营养级捕食(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量和粪便量)以及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的几个部分构成”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图5的分析模型。
  那么,“一个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X营养级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X营养级所含能量(或生物量)未来会增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能量传递效率的分析与计算”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在上述模型基础上进行探讨分析。
  三、从数学的乘法分配律到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计算模型构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利用概率演算来解决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问题时往往出现推理慢且对一些细节考虑不全面的问题。例如下题:
  将两不同表现型的豌豆相互杂交,F1中黄色(Y)圆形∶(R)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1∶1∶1∶1,则亲本豌豆的基因型分别为。
  由于1∶1∶1∶1是两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比例,本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是YyRr×yyrr,但本题的另一种答案Yyrr×yyRr却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主要原因是学生常以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逐对性状去考虑。其实,自由组合规律无非是两个相对独立事件的总和,那么1∶1∶1∶1的比例实际上是两对性状各自出现(1∶1)的结果,也即1∶1∶1∶1可等价于(1∶1)(1∶1)。对此,学生很快能联想到数学中的乘法分配率:
  (a b)(c d)=ac ad bc bd,
  并从中变化:
  (a∶b) (c∶d )=ac∶ad∶bc∶bd。
  上述模型并不严格符合数学逻辑,但却很好地解释了两独立事件比例乘积即是总比例的概率思维,也是解决自由组合规律问题“先分后合”的思维体现。按此模型,学生可以做以下一些推论:
  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1自交比例:9∶3∶3∶1等价于(3∶1)(3∶1);
  ②一对性状存在显性纯合体致死的情况下的F1自交比例:6∶3∶2∶1等价于(3∶1)(2∶1);
  ③两对性状均存在显性纯合体致死的情况下F1自交比例:4∶2∶2∶1等价于(2∶1)(2∶1);
  ④一对性状为不完全显性情况下F1自交比例:3∶6∶3∶1∶2∶1等价于(3∶1)(1∶2∶1);
  ……
  这些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解决一些遗传学问题。
  教师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思维方法。利用学生已具备的数理化学科思维来引导学生构建生物学模型比传统的构建方法更有效,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身具有的数理化学科思维进行完全自主的模型构建与探讨。
其他文献
杭州市德胜小学创建于1989年秋,2004年底与大关苑三小合并,成为杭州市拱墅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教职工60余名,是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实验基地、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科研基地、浙江省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浙江省实验学校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浙江省雏鹰网络实验学校、杭州市小学教育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杭州市文明
摘 要:利用实验创设动态生成性化学课堂,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前要有高质量的预设,课中要捕捉和巧用动态生成资源,及时问题诱思,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维互动,精彩的生成就会不断呈现;课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学习、总结、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运用教学机智将打造高效课堂真正落在实处。  关键词:生成;课堂;有效性;反思  一、理论基础与背景介绍  建构主义理
摘 要:学生常常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身知识和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有时会给教学带来阻碍。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时,可以恰当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解决真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利用合作教学,让同伴之间相互探讨问题,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概念转变过程的几个步骤:分析学生已有概念,解构已有迷思概念,重建科学概念。  关键词:任务驱动;合作教学;概念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  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满是酸涩,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能胖一点点。  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缴获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小心沾
【设计说明】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下简称“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本单元教材编排了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
“一人身子直,右长两个驼,头上一只眼,孔子家里多。”猜猜它是什么?就是我们谁都离不开的书。想想看,还有比书更奇妙的东西吗?它轻巧得你可以随便就提起,却又沉重地记录人类的思想和历史,奇妙得只是用白纸和黑字就可以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是这最最平常的书,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一起来看看吧!说文解“书”“书”的字形演变书是怎么来的  远古时期,为了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人们采用结绳记事法,用绳子打成大大小小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指出,信息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将近十年过去了,世界正迈向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认识到,不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只有被用来开启心智、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能力,才能成为提升人生幸福的智慧力量。四年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以下简称“东城中学”)正是在
摘 要: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尝试着像历史学家那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梳理各种有证可查的观点,以便形成更可能、更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历史学习;批判性思维;陶片放逐法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包括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等认知技能和质疑、公正、独立的情感特质[1]。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 要:“取势”就是明确教学目标,甄选教学主题;“明道”就是分析问题特征,发现解题思路 ;“优术”就是优化解题方法,形成思维体系.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取势、明道、优术”并重,方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解题教学;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明道、优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其内涵简而言之就是“明确方向,把握规律,办事有方”.受此启发,章建跃博士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取势、明道、优术”,意指教师要顺应
摘 要:教学情境的选择、教学主线的确定和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核心问题,更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围绕着新学校能源选择为教学情境,在方案的提出、比较和确定中学习热值、燃烧热及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本质原因,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热点事件;认知冲突;数据佐证  苏教版《化学2》“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教学内容描写简洁,文字浅显。选择何种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