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三国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hope9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烽火连天经年,三家对垒的行业巨头,血拼、撕咬、对骂,结局还未分晓,但无论是三败俱伤,还是优胜劣汰,已经在硝烟与血腥中,一派悲怆。
  
  “招聘企业”是一种人才中介,为帮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企业职位,并为招人的企业找到合适人才而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是由最初的猎头公司逐渐发展而成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商。
  随着互联网及中国经济的发展,1997年招聘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始向网上延伸,网络招聘兴起并迅猛发展,21世纪招聘企业的淘汰赛日渐加剧。目前在中国,这个刚走过初创期的行业,正日渐凸现出中华英才、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三大巨头的身影……
  

  2008年7月1日,是张建国汇报成绩的日子。
  四年前,他意气风发地入主中华英才网,信誓旦旦,四年后要让中华英才网营收2个亿,而当时,递到他手中账单上的收入不足3000万。
  没有人在意这个不知来路的年轻人的“雄韬伟略”,在这个年代,人们已经对“梦想”亦或“牛皮”都不再介意。
  然而,接下来的四年,整个招聘行业却因这个年轻人的入局而变得天翻地覆,他以连续三年100%的增长率重新划分行业版图,更以生猛的杀气,令整个行业硝烟滚滚。
  对张建国来说,四年时间,除了打造一个新的中华英才网之外,还有两个对手。
  
  成阵
  
  入主中华英才网之前,张建国自认为很“江湖”:五湖四海皆兄弟,浊酒一杯泯恩仇。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四年后,对手依旧是对手,甚至,他至今都未曾见过对手一面。
  梁子,早在四年前就已经结下。
  2004年9月29日,另一家招聘巨头前程无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询问“中国的竞争对手还有哪些”时,前程无忧傲慢的回答令张建国至今仍字字清晰——“我们拿望远镜也找不到,第二名不知道在哪里”。
  而当时公开的座次是,前程无忧位列前排,其后便是不分上下的中华英才网与智联招聘。
  上任才2个月28天的张建国郁闷异常——门外的嚣张直逼鼻尖,门内的管理却是一派狼藉。
  “互联网企业无管理,这是当时整个行业的现象。”飞快的成长速度,令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还来不及形成组织化的管理体系,壮大到一定程度的中华英才网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发展瓶颈,企业步履蹒跚。
  攘外必先安内。初来乍到的张建国,决定采用最常规的企业管理办法开始“蛮干”:第一个月完不成业绩的员工,亮“黄牌”;第二个月还完不成的,亮“红牌”,开除。“铁腕”之下,中华英才网几乎所有中高层全部“换血”。
  谁曾想,血腥弥漫的半年,张建国却完成了中华英才网历史上脱胎换骨的一役——
  2004年底,刚刚抖落萧瑟气息的中华英才网门口,突然走进来几位陌生的外国人,绕着整个公司走了一圈后,突然拍板,斥资5000万美元,购入中华英才40%股份!
  举座皆惊。来者竟是鼎鼎有名的全球最大招聘网站Monster!一个月后,合作很快成文。
  这传奇的一幕,后来被广为流传。对世界上任何一家招聘企业而言,Monster的进入,不仅仅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支持,更意味着企业发展最高效的捷径。然而谁曾想此举,却无意间如暗箭般刺伤了竞争对手智联招聘的自尊。
  原来,“在这之前,智联招聘已经与Monster谈了半年多,他们总裁甚至两度赴美。突然有一天,Monster一位负责战略合作的副总裁随口说了一句‘我们去中华英才网看看吧’,于是他们便来到了这里参观了一圈。”当时适逢张建国“铁血政策”初见成效,手捧四大本中华英才网自编的《销售圣经》的员工景象,似乎很合这群外国人的口味。巨额融资顺渠而来,而同时到来的,还有智联招聘愤恨的目光。
  前程无忧的目中无人,智联招聘的满目敌意,至此,曾经勉强维持的和局被彻底打破,中国招聘行业前三强的争锋锋芒顿现。
  
  摆局
  
  张建国兴奋异常,忙不迭地将企业员工送往Monster总部培训,甚至Monster的工作制表都被复制到中华英才网的员工电脑上。两三年后,当所有中国同行的客户代表还在对着联络簿用食指拨通电话进行销售沟通时,中华英才网却只需点击电脑屏幕上自动生成的客户名单,就可以进行通话,同时通话过程被全部记录,“现在中华英才网每人每天跟客户有效通话时长在180分钟以上,而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只有90分钟。”言语间,张建国已剑有所指。
  整个2005年,张建国一边将精英一批批发往国外培训,另一边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在世人诧异的目光中,挖墙脚成为双方的发力点。“中华英才网在北京的一个项目经理被一个竞争对手挖过去做大客户的销售总监”,而在张建国的总部,却坐着数位前程无忧曾经的骨干。
  挖人与招聘双管齐下,中华英才网办公区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容,“刚开始200来员工,现在1600多人。很多人不理解,网络招聘,不就是在网页上挂个广告,收点广告费嘛,有必要用这么多人吗?”
  厉兵秣马的张建国很清楚,夹在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中间,只有两种命运:要么被围剿,要么突围。他别无选择,于是主动吹响突围的号角。
  一面进行人力资源安排,另一方面,企业差异化的核心业务,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张建国知道,中国企业95%都是中小企业,而这种零散的人力资源需求,使得整个招聘行业有市无序。而中华英才网面对的客户,80%以上也是中小企业。此时张建国需要做些什么?
  一块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人才研究中心”的牌子被挂了起来,近20来个硕士、博士学历的人们在这块牌子下忙碌地进进出出。“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研究,细到每个行业每个规模的中小企业每个职位的薪水标准。”
  几个月后,一个针对全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中华英才宝”面世,中小企业所有职位的描述样本及各个城市薪水待遇全部梳理呈现,“很多中小企业花钱打招聘广告,却常常应聘的人不是自己要招的人,为什么?首先招聘说明书就写得不清不楚;另外,中小企业不清楚一个职位到底该付多少薪水,往往笔试面试一大通程序,最后却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谈崩了,白浪费精力。”
  这一年的注脚上,有人这样写着,张建国“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招聘管理解决方案”,他成为颠覆“网络招聘只是广告平台”的第一人。而这对于中华英才网的现实意义,则是吸引了近6万家中小企业主动掏腰包。
  旗风猎猎,擂台由此摆出。
  
  血拼
  
  一个优秀的猎手,绝不只是一个好的射手,他同时还具备灵敏的感觉与精准的判断力。
  竞争是多方面的。当豪情万丈的对手前程无忧站在纳斯达克的聚光灯下,让无数人艳羡其上市的优势时,张建国却有另外的思考。
  张建国想到的是,接下来来自华尔街的压力势必会束缚前程无忧的手脚,这将是中华英才网千载难逢的机会。果然,前程无忧上市之后,人员和办公场地的增加以及每个季度100万美元的律师费用使公司成本激增。2003年和2004年公司的发展速度都在60%以上,但2005年却降到了24%。
  对手在减速,自己该怎样借机反超?在对管理层进行彻底换血的同时,张建国大胆地挥起大刀,一举砍掉企业三大主业中的“人事外包”和“培训”,仅仅保留了“网络招聘”。
  这是一片质疑声中的反击。被砍掉的业务已经被中华英才网经营多年,占到整个营收的近1/6。然而,张建国手起刀落毫不犹豫。
  张建国的判断是,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原来,2005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网络招聘发展明显加快。2004年中国网上招聘的市场规模仅为5.5亿元左右,到2005年,网络招聘占招聘市场的份额首次超过20%,2006年,这个比例已达到了33%,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73.9%——在争抢蛋糕中,张建国希望吃到的,是那厚厚一层最诱人的奶油。
  接着,Monster入局,中华英才网放手一搏,发起了凌厉攻势。
  2006年2月的一个早晨,上海。一夜之间徐家汇、陕西南路、人民广场等地铁枢纽站点的灯箱、包柱到处布满了中华英才网的广告。几乎同时,在北京建国门地铁站,中华英才网一口气将148个广告牌放在一起,整个广告绵延四五百米。接下来 6月9日到7月9日,中华英才网出资2000万元赞助世界杯,在中场休息时间连续两次地高密度播放中华英才网《超人篇》广告,直到让熬夜观看世界杯的球迷们不胜其烦。与之呼应的,还有电影院和互联网的通力配合。
  轰炸下来,中华英才网的点击率与数据库中的简历数量顿时呈几何级增长。“前程无忧那两年世界杯广告它们没打,百度关键字搜索它们也没有,因为他们要考虑成本与股东收益问题,不上市,反而成了我们的优势。”张建国深谙如何将机遇发挥到极致。
  群芳争艳中一枝独秀。张建国借坐拥巨额资金而发动的疯狂轰炸,无疑刺激了无数敏感的神经,资本介入的国际大战很快拉开大幕。
  2006年4月,前程无忧获得来自日本的11亿美元;9月,智联招聘获得来自澳大利亚200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不远处,无数的招聘企业更踊跃扎身于资本运作的大潮。
  可想而知,接下来的,便是资本实力的血拼——这个战场,赤裸而血腥。
  很快,因“解说门”和跳槽事件名声大噪的黄健翔代言智联招聘。2007年底,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的广告时段和版面上开始充斥着智联招聘《黄健翔篇》广告。“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更赞叹自由奔放的灵魂”,这条鼓吹“跳槽无罪”的广告语开始像中华英才网的广告一样轰炸着京沪两地上班族的视觉和听觉。接着徐静蕾成为智联招聘的另一形象代言人,不久黄健翔与徐静蕾组合的“嫦娥奔月篇”广告铺天盖地——智联招聘网成为2007年第四季度投放四大门户网络广告最多的广告主,累计投放金额多达2511万元。
  2007年下半年开始,前程无忧终于按捺不住,销售推广费开始增加。“2007年一季度才3000万美元左右,到了四季度就达到5500万美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唐僧扮演者罗家英代言的前程无忧广告扑面而来。2007年全年前程无忧的市场推广费达到了1.8亿人民币,“其中广告费用大概占40%左右。”
  烽火连天,所有人都明白,比广告战更疯狂的,是背后资本实力的血拼。
  
  互咬
  
  广告战方兴未艾,狼烟却在更多的战场燃起。
  2007年初,互联网投资论坛。众多商界明星的到来让那天的会场显得格外热闹,前程无忧CEO用略带香港口音的普通话,大肆质疑中华英才网公布的数字,“讲了一个小时,其中半个小时与中华英才网有关。称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是假的,不是第一。”
  而这背后,则是双方犬牙交错的争斗。
  从2006年底开始,中华英才网突然将势力覆盖范围从之前的沿海城市,强劲发射到广大的内陆地区,“互联网在中西部开始爆发出巨大能量,这是网络招聘最好的切入时机。”而这,却无异于在前程无忧的碗中抢食。
  原来,前程无忧与当地已有名气的报纸合作,专发人才版块,既省去报纸的推广费用,又直接借用别人的平台以及大量报纸读者优势,低成本直接增加利润点,这是前程无忧一直引以为豪的“聪明之处”。前程无忧用网络招聘稳住一线城市,用报纸招聘深耕二三线城市,他们一直试图以这种“网站+报纸”的绝好模式将中国招聘市场一网打尽。
  不料,中华英才网却如此迅速地顺着互联网,将触角伸向了二三线城市。争夺,再次不可避免。
  前程无忧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002年,前程无忧网络招聘只占到总收入的17%,报纸为70%,但2007年网络招聘猛地上升到33%,报纸降为50%,“今后的投资重点还是会放在网络招聘产品上。”
  2007年底,三家巨头各自公开自家的“战绩”:中华英才网连续三年超过100%的业绩增长,网络招聘收入3.4亿元,居业内首位;前程无忧“网站+报纸”模式增速放缓,在线业务收入为2.9亿;位居第三的智联招聘网络招聘收入为1.3亿,占市场份额的13%——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绩公布的潜台词是,原有的座次正在被重排。中华英才网与前程无忧在“谁是第一”的问题上,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
  2008年3月,前程无忧指出,中华英才网亏损2500万美元,一旦大股东Monster关上资金水龙头,中华英才网便不可能在巨额亏损中维持多久,“我们赚了2200万美元。中国能做到千万美元的网站很难亏损,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用两块钱的成本赚一块钱。”甚至毫不委婉地直接点名,“在国内三家招聘巨头中,前程无忧是唯一赢利的一家。”
  前程无忧的根据是, Monster2007年在中华英才网的股权损失约为962万美元,按其持有中华英才网45%的股权,可计算出,中华英才网2007年全年约损失人民币1.5亿。而智联招聘的股东公司也在财报中披露,仅2007年下半年,智联招聘累计亏损78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00万。
  前程无忧的公开与直接,令张建国气愤不已:“2007年中华英才网收入3.4亿,前程无忧2.8亿,智联招聘1.7亿。前程无忧只有把我们说成2.4亿才能证明他们是第一,这不是在说假话吗?”面对络绎不绝的记者们,张建国也不再顾忌,“再过一两年,这三家里面,有一家肯定要出局。”到底是哪家,他从不言明,也乐得让媒体去猜测与评论。
  唾沫横飞的的相互指责还在继续,但业界却已经公开流传这样的质疑——三大巨头的营收都是通过大量的砸钱投广告换来的,这能持续多久?而新的方向又在哪里?竞争还在继续,战场还在绵延,无论是三败俱伤,还是优胜劣汰竞争,已经在硝烟与血腥中,倍显悲怆。
  
  编辑白勇
  E-mail:by@shangjie.biz
其他文献
<正>2008年年底,我因医院工作安排,从工作多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委派到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担任托管院长职务,到今年,两家医院的托管关系已延续了整整10年。10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曾经有两次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一次是1988—1989年,通胀达到了18.5%和17.8%。第二次是1993—1995年,这三年的通胀率分别达到13.1%、24.1%和17.1%。两次对通胀的治理都导致了GDP增长率的降低。第一次使GDP的增长率从11.5%降到4.2%,第二次从14.1%降到9.3%。1994年治理通胀造成南方城市房地产泡沫破裂,留下大量烂尾楼。当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990-201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约为9.7%,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左右。高速的经济增
<正>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各种技术和高效的建筑材料,PVC塑料管材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这种管材在建筑工程中的给排水工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PVC塑料管材在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添砖加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目标,而充分发挥金融中介功能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之举。不过,在我国制定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目标和东西部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的背景下
合肥都市圈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其战略功能定位在于安徽经济核心增长极和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之一。都市圈功能定位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所在,明确合肥都市圈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