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教育研究、教育观察法等,结合社会需求、教育地位、教改形势等以新的视野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定位是多元的、集合的,并不是角色的转换转变;提出了保证多元角色集合的路径,以利于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集合;学习研究;反思总结;交流实践
一、 研究背景与价值
1.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产品是人”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准,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原动力,是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劳动。其从事的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社会知识的再生产;其劳动的对象是有感情、有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任下,高校体育教师更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身心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体能的合格人才的责任。
2. 教师角色的定位:多元集合
不同的时代赋予教师不同的角色特征。从原始社会的长者为师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再到工业化制度时期的知识传授为师,教师的角色经历了诸多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从整体上看,社会各界认为:“教师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从教育界角度认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参与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校内外教育群体的协作者、终身教育的提倡者、示范者、实践者”。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是由社会赋予教师身份的多重性和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所决定的,这些多元的角色产生了“角色丛”,形成了角色的集合,而不是转换或转变。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担当一般教师的角色外,更有其特殊的角色,为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的集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对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期望
由于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达,教育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地位的提升,人们对体育的需求等因素,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压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1. 师德修养
在人们旧的印象中体育教师往往性格比较外向、急躁、火暴,在涵养和修养方面比较欠缺。社会期望高校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道德培养。师德修养是教师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一种人性向善的自我规范和自我提升过程。这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自主行动。所以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明确修养方向;要强化教师意识发掘修养动力;要博采古今师德努力改造自己;要不断严于律己磨炼修养毅力。要把师德修养体现在自己的职业中,要真挚地爱学生,关注他们的身体、身心健康,对他们的影响延至终身。
2. 公正平等
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合理对待和评价学生是教师师德素质特征的重要概括和具体反映。公正平等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种尊重一定要通过教师内心公正和外在行动的统一,动机公正和效果公正的统一来实施。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先天素质和个体差异非常大,如何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和对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更取决于教师正大光明、朴质公道的人格。只有公正平等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理解感、信赖感和共鸣感。
3. 知识能力
(1) 专业知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人体生物科学、体育发展史、体育原理等)专业技术与理论(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技术、教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美学、逻辑学、科学研究等)。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知识越多教师就越优秀,关键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和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能驾驭课堂活动,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专业技能。第一要具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体能,它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是向学生展示运动技能的保证。第二要具备运动技术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它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传递信息最突出的,最有效的表达方式。第三要具备教学能力,包括管理能力(体育是外堂课,要对人流、物流、信息流、时空流进行协调、综合管理)、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的研究能力等。第四要具备其他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等等,以适应高校体育与社会的需要。
4. 仪表风度
教师风度是在师德范围、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美的规律约束下根据个人心理、形体、气质、爱好、生活习惯和工作实践而形成的。善于修饰、培养自己的外表行为,具有文明高尚的仪表风度,强健的体魄,端正的姿态、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体育教师的特征需要。要消除社会偏见“搞体育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教师必须做到:朴实整洁不呆板,稳重端庄不矫饰,活泼开朗不轻浮,热情大方不做作,善良和蔼不粗暴,谦逊文雅不野蛮。总之,高校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既要一份独特又要与社会的期望保持和谐。
三、 高校体育教师担当的特殊角色
1. 体育课程的设计师
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广和实施,体育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的“五大领域”、教学内容的“四大原则”、教学方法的“二大化”、教学评价的“五大方面”“三个结合”,以学生整体健康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主线,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来选择、开发、设计体育课程。这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更是设计师。
2. 合理饮食的营养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生活无规律、不吃早餐、饱一顿、饥一顿等不良饮食现象。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最近在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开幕式上说:“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呈现低龄化,中国学生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同时并存,应从小倡导均衡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宣传合理的营养、传授营养知识,给予学生平衡饮食、营养摄取的建议,进行饮食与运动、锻炼的实践指导,要担当学生合理饮食营养师的角色。
3. 健身康复的保健师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已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健身运动、健身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大健身运动,健身保健知识传授和实践指导的力度,使学生终身受益。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江苏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周士枋、励建安教授提出:“我国康复医学比国外落后40年。”“病人虽然能救活,但如果没有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就不能算治愈,康复才是治愈的‘句号’。”“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功能恢复才是病好的标志。”这种新的健康理念也让体育教师在康复领域中有了用武之地。走、跑、健身、太极拳等都是康复的最好手段,这意味着体育教师是健身康复的保健师。
4. 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据报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地步。体育教学在广阔的运动场进行学生间、师生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体育教师相对性格比较爽朗、正直,容易沟通;在学科特点上体育课程较少压力,教师没有畏惧感,学生很容易敞开心扉,愿意、敢于与体育教师交流、沟通。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优势,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咨询师。
5. 形象体态的健美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陌生人之间初次交往时,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匀称的体形,强健的体魄,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肢体语言,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在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们都渴望成为体格强壮,体形匀称,姿态优美的帅男靓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体质测量评价、形体美练习方法,健身健美运动处方等方面,体育教师有着绝对的优势,完全能担当形象体态健美师的角色。
四、 胜任多角色的路径
1. 学习——研究
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教师若不学习,教育的运转就会出现偏差。当然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不同,要联系自己的工作,要与自己专业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关联。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等,学习的方式还是以读书为主,博览群书。光学习还不够,要进行研究,研究是提升教师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必须有的放矢,现代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要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这里所说的研究不是教学研究而是体育教育的全部。
2. 反思——总结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决不是对已做过事情的回顾,而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社会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要对自己教学工作、更要对自己与之相应的内心潜在的世界进行反思,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现象、自我意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甚至个人成长等等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一定要总结,因为光有反思是徒劳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比如进行课后小结,遇到特殊案例要做随笔,对自己担任角色的成效做一些经验总结,每年撰写有关内容的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等等。
3. 交流——实践
交流是教师职业的特点,除传授知识的交流外,与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教师间在听课、评课上的交流,与同事心灵的交流等等。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智慧;通过交流,教育行为得到改善,思维方式有了改变,反思意识得到增强;通过交流增加了与学生与同事间的友谊、信任、协调、和睦。作为组织者可以多组织一些教研论坛、经验交流会等等,让教师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条件,甚至受“指责”的机会,通过各种交流,提高专业素质,更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除了交流更要大胆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要全力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要扮演好社会与学生所期望的众角色,只有参与了、实践了,才能让“众观众”评价你所扮演角色的表演基础、表演艺术、表演技术,才能体现多元化角色的巨大价值。
总之,一个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当好众角色的扮演者,这是体育教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一种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柳斌,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集合;学习研究;反思总结;交流实践
一、 研究背景与价值
1.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产品是人”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准,是社会经济发达的原动力,是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是塑造人的劳动。其从事的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社会知识的再生产;其劳动的对象是有感情、有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任下,高校体育教师更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身心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体能的合格人才的责任。
2. 教师角色的定位:多元集合
不同的时代赋予教师不同的角色特征。从原始社会的长者为师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再到工业化制度时期的知识传授为师,教师的角色经历了诸多的演变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朝着多元化发展。从整体上看,社会各界认为:“教师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从教育界角度认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参与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校内外教育群体的协作者、终身教育的提倡者、示范者、实践者”。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是由社会赋予教师身份的多重性和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所决定的,这些多元的角色产生了“角色丛”,形成了角色的集合,而不是转换或转变。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担当一般教师的角色外,更有其特殊的角色,为此研究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多元的集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对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期望
由于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达,教育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地位的提升,人们对体育的需求等因素,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压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1. 师德修养
在人们旧的印象中体育教师往往性格比较外向、急躁、火暴,在涵养和修养方面比较欠缺。社会期望高校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道德培养。师德修养是教师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实质是一种人性向善的自我规范和自我提升过程。这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自主行动。所以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明确修养方向;要强化教师意识发掘修养动力;要博采古今师德努力改造自己;要不断严于律己磨炼修养毅力。要把师德修养体现在自己的职业中,要真挚地爱学生,关注他们的身体、身心健康,对他们的影响延至终身。
2. 公正平等
在教育过程中公平合理对待和评价学生是教师师德素质特征的重要概括和具体反映。公正平等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种尊重一定要通过教师内心公正和外在行动的统一,动机公正和效果公正的统一来实施。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先天素质和个体差异非常大,如何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和对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导,更取决于教师正大光明、朴质公道的人格。只有公正平等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理解感、信赖感和共鸣感。
3. 知识能力
(1) 专业知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人体生物科学、体育发展史、体育原理等)专业技术与理论(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技术、教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健身等)、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文化科学知识(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美学、逻辑学、科学研究等)。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知识越多教师就越优秀,关键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可掌握知识的工具和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能驾驭课堂活动,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2)专业技能。第一要具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体能,它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是向学生展示运动技能的保证。第二要具备运动技术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它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传递信息最突出的,最有效的表达方式。第三要具备教学能力,包括管理能力(体育是外堂课,要对人流、物流、信息流、时空流进行协调、综合管理)、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以及教学的研究能力等。第四要具备其他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等等,以适应高校体育与社会的需要。
4. 仪表风度
教师风度是在师德范围、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美的规律约束下根据个人心理、形体、气质、爱好、生活习惯和工作实践而形成的。善于修饰、培养自己的外表行为,具有文明高尚的仪表风度,强健的体魄,端正的姿态、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体育教师的特征需要。要消除社会偏见“搞体育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教师必须做到:朴实整洁不呆板,稳重端庄不矫饰,活泼开朗不轻浮,热情大方不做作,善良和蔼不粗暴,谦逊文雅不野蛮。总之,高校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既要一份独特又要与社会的期望保持和谐。
三、 高校体育教师担当的特殊角色
1. 体育课程的设计师
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广和实施,体育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的“五大领域”、教学内容的“四大原则”、教学方法的“二大化”、教学评价的“五大方面”“三个结合”,以学生整体健康为目标,以全面发展为主线,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来选择、开发、设计体育课程。这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更是设计师。
2. 合理饮食的营养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生活无规律、不吃早餐、饱一顿、饥一顿等不良饮食现象。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最近在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开幕式上说:“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呈现低龄化,中国学生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同时并存,应从小倡导均衡营养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宣传合理的营养、传授营养知识,给予学生平衡饮食、营养摄取的建议,进行饮食与运动、锻炼的实践指导,要担当学生合理饮食营养师的角色。
3. 健身康复的保健师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已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健身运动、健身锻炼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大健身运动,健身保健知识传授和实践指导的力度,使学生终身受益。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江苏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周士枋、励建安教授提出:“我国康复医学比国外落后40年。”“病人虽然能救活,但如果没有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就不能算治愈,康复才是治愈的‘句号’。”“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功能恢复才是病好的标志。”这种新的健康理念也让体育教师在康复领域中有了用武之地。走、跑、健身、太极拳等都是康复的最好手段,这意味着体育教师是健身康复的保健师。
4. 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据报道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地步。体育教学在广阔的运动场进行学生间、师生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体育教师相对性格比较爽朗、正直,容易沟通;在学科特点上体育课程较少压力,教师没有畏惧感,学生很容易敞开心扉,愿意、敢于与体育教师交流、沟通。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优势,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咨询师。
5. 形象体态的健美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陌生人之间初次交往时,第一印象极为重要,匀称的体形,强健的体魄,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肢体语言,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在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们都渴望成为体格强壮,体形匀称,姿态优美的帅男靓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在体质测量评价、形体美练习方法,健身健美运动处方等方面,体育教师有着绝对的优势,完全能担当形象体态健美师的角色。
四、 胜任多角色的路径
1. 学习——研究
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状态。教师若不学习,教育的运转就会出现偏差。当然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不同,要联系自己的工作,要与自己专业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关联。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等,学习的方式还是以读书为主,博览群书。光学习还不够,要进行研究,研究是提升教师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必须有的放矢,现代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经验为直接目的,要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这里所说的研究不是教学研究而是体育教育的全部。
2. 反思——总结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决不是对已做过事情的回顾,而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用他人的、社会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要对自己教学工作、更要对自己与之相应的内心潜在的世界进行反思,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现象、自我意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甚至个人成长等等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一定要总结,因为光有反思是徒劳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展。比如进行课后小结,遇到特殊案例要做随笔,对自己担任角色的成效做一些经验总结,每年撰写有关内容的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等等。
3. 交流——实践
交流是教师职业的特点,除传授知识的交流外,与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教师间在听课、评课上的交流,与同事心灵的交流等等。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智慧;通过交流,教育行为得到改善,思维方式有了改变,反思意识得到增强;通过交流增加了与学生与同事间的友谊、信任、协调、和睦。作为组织者可以多组织一些教研论坛、经验交流会等等,让教师有展示自己的平台条件,甚至受“指责”的机会,通过各种交流,提高专业素质,更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除了交流更要大胆实践,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要全力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育事业,要扮演好社会与学生所期望的众角色,只有参与了、实践了,才能让“众观众”评价你所扮演角色的表演基础、表演艺术、表演技术,才能体现多元化角色的巨大价值。
总之,一个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当好众角色的扮演者,这是体育教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一种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柳斌,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