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从例题中学习解题技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shi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从小学开始,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尤其是以高中数学教学为重点,如何更好更快地学习高中数学,如何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应对高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困难.
  【关键词】高中数学;选择题;答题策略
  选择题大部分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选择题得分高低是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主要部分,如果可以快速且准确地将所有题做完,不仅可以增加信心,还能给后面的大题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作答,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对于解题会有很大帮助,接下来我们把经常使用的方法来给大家列举一下.
  第一种方法:直接法.
  运用一些法则、公式、性质、原理、概念,进行运算进而得出结果.简单来说就是,直接从题设出发解题就是直接法,很简单,直接法可以运用有关概念,或是直接根据一些特殊的法则、性质和定理去解决问题,通过最后的推理或运算,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一道题涉及概念、性质等等,常用直接法,这样运算时非常简单.
  例1设f(x)是(-∞, ∞)上的奇函数,f(x 2)=-f(x),当0≤x≤1时,f(x)=x,则f(7.5)等于().
  A.0.5
  B.-0.5
  C.1.5
  D.-1.5
  解选B.由f(x 2)=-f(x),
  得f(7.5)=-f(5.5)=f(3.5)=-f(1.5)=f(-05),
  由f(x)是奇函数,
  得f(-0.5)=-f(0.5)=-0.5,所以选B.
  也可由f(x 2)=-f(x),得到周期T=4,
  所以f(7.5)=f(-0.5)=-f(0.5)=-0.5.
  故选B.
  第二种方法: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法,这种方法的诀窍就是利用平时所学的各种函数图像,结合一些已经得出的几何图形、定理来快速解答.将一些复杂的数的问题与某些图形结合起来,利用所学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加上简单的计算步骤来解答.具体来说,数形结合就是利用数学中特有的图像,比如,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函数的图像、指数函数的图像、对数函数的图像、幂函数的图像等等,很多推导不出答案的题目,可以利用图像轻松搞定.而利用数学图像的关键点在于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对相关的几何图形了然于胸,才能将抽象的数字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解题的时候才能一目了然,直接解出答案.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些选择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快速准确地解题.
  例2已知{an}是等差数列,a1=-9,S3=S7,那么使其前n项和Sn最小的n是().
  A.4B.5C.6D.7
  解选B.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n2 (a1-1)n,
  可表示为过原点的抛物线,又本题中a1=-9,S3=S7,
  由图可知,n=5,是抛物线S2n=n2-10n的对称轴,
  所以n=5时Sn最小,故选B.
  第三种方法:特例法.
  此种方法在选择题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据满足题目要求的一些特殊存在的数值,和图形所处的特殊点以及特殊位置、线与线、面与面的存在的关系以及存在某些规律的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等对选择题进行作答.特例法的原理是根据题意找出符合条件的特殊关系,比如,图形的特殊位置、各种线面的特殊关系、某些特殊图形、特殊的数列等对题的四个选项进行排除挖掘特殊性.用特例法进行选择题作答的时候就会特别快,省去了大量的计算时间,还能提高效率..
  例3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
  A.130B.170C.210D.260
  解选C.取m=1,依题意S1=30,S1 S2-S1=100,则S2-S1=70,
  又{an}是等差数列,进而S3-S2=110,故S3=210,选C.
  第四种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也叫代入法),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选项逐个代入题目中,逐个验证,直到选出正确答案.运气好的第一个选项可能就是正解,即便是运气差些,验证到最后一个选项也仅有四个而已,有些题目除了代入验证别无他法.
  高中数学中常见题型中的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如果因为沒有思路,找不到技巧,白白失掉分数,会因为第一部分做得不够满意,丧失信心,对于后面的题目,因为受到心理的影响也会做不出来,由此可见答好选择题的重要性.因此,能否答好选择题关系整个数学考试的成败,同学们还要在选择题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杨列芳.数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5):155.
  [2]李粉叶.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疆教育报,2013(9):38.
  [3]刘惠玲.紧抓课改理念搞好数学命题[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0):1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浙江省文理不分科教学政策的实施,如何更好地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强化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成为高三教学思考的主要问题.面对该教学背景,高三数学教学改革成为高三教师和家长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优化高三学生复习数学的学习质量的方式,对其教学方法改进深入研究,从而为如何更好地设计、利用和优化高考试题教学方式,改善高三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日常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改革除了在教材内容上有所体现,其余的均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方式,对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探索,随着对教学方式的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将根据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状况,从“学、导、思、用”等方面分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
【摘要】备考是热点话题.“经典高频母题串链法”是基于课标要求、尊重基本原则、体现学科素养的应考新理念.  【关键词】备考;原则;理念;经典高频母题串链法  怎样应对初中数学冲刺复习?方法很多.但方法的选择总要有遵循原则.备考冲刺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下面结合田献增教师提出的“经典高频母题串链法”(下文简称“经典法”),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备考冲刺基本原则  考前冲刺阶段师生及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
【摘要】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其将代数和几何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连接,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用几何知识化解代数问题,成为一道连接两块知识的重要桥梁.本文浅谈该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知识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以形辅数;以数解形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到三个层次方面的教学:其一是教材中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即所谓的双基,近期课程纲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推进,促进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在阐释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数学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为了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
【摘要】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内心世界的建构和体验才能学好数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引导自主体验、关注个体体验、注重思维体验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发展  数学学习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自觉产生新的认知情感和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不断地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独立探索和体验,促进数学知识模型的自觉建构.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二抓”,一落实实现学习任务在课外,二落实实现内化知识在课内,因此,课外、课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成了实现课堂翻转的重要保障,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课外、课内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课堂翻转.  【关键词】翻转课堂;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新人教A版选修2-1一道习题的思考,提出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中点问题的九种解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与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对近年全国Ⅱ卷中的中点弦试题,用解法9进行解答,减少篇幅且更加简洁易懂.  【关键词】中点弦;垂徑定理;全国Ⅱ卷;习题  【基金项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四川省地方属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
【摘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环节,复习课一向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复习方式往往是进行题海战术,对旧知识的机械性重复,这样往往导致了学生的疲乏感和厌倦感,达不到复习课的目标.因此,探究新的初中数学复习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数;复习方法  一、初中数学复习方法的现状  在传统的复习方法中,题海战术是教师常常采用的方法,教师
【摘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精心预设才能有效生成.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能力水平与个性差异,实施针对性的科学教学预设,有效引导学生动态生成,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发散与建构. 本文从创设情境、巧妙提问、互动交流、总结归纳这几个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以动态生成课堂,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互助交流与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