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的原发胶质母细胞瘤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筛选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基于相关基因构建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2019数据库(102例,试验组)和CGGA数据库(54例,验证组)中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的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在试验组中筛选长生存期亚组(≥18个月,49例)与短生存期亚组(≤9个月,22例)患者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将患者的年龄、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共缺失状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差异基因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其中为独立预后因素的目标差异基因,取其风险比的自然对数作为各基因相应的系数,计算预后风险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估预后风险评分是否为独立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高风险组(预后风险评分>0分)与低风险组(预后风险评分≤0分)患者生存期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

试验组中,长生存期亚组与短生存期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切除程度、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以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生存期亚组与短生存期亚组比较,9个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28个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出4个目标差异基因,分别为AKR1C1(HR=0.910,95%CI:0.850~0.974,P=0.006)、CPZ(HR=0.947,95%CI:0.898~0.999,P=0.044)、HIST1H3H(HR=1.299,95%CI:1.025~1.647,P=0.031)以及TBX5(HR=1.104,95%CI:1.034~1.179,P=0.003),其对应的预测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0947、-0.0547、0.2624、0.0994。试验组和验证组中,预后风险评分(高风险)均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试验组中,HR=2.407,95%CI:1.470~3.939,P<0.001;验证组中,HR=2.054,95%CI:1.101~3.830,P=0.024)。试验组和验证组中,高风险亚组(分别为51、22例)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比低风险亚组(分别为51例、32例)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与验证组中,与预后风险评分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细胞增殖、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DNA修复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生物学功能上。

结论

基于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AKR1C1、CPZHIST1H3H以及TBX5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或可用于预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
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55例(共64个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大小、指向以及瘤颈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选择手术入路,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5例)、经眶颧入路(5例)、经颞下入路(19例)及颞前-经颧-经海绵窦入路(6例)夹闭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
目的初步探讨经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颅内外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为3.0~7.5 cm,7例肿瘤突破中颅底向颞下窝生长,3例肿瘤突入翼颚窝,2例肿瘤向颅后窝侵犯;10例患者的颅中窝、岩尖区骨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例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岩骨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