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以学科为本位,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感悟文本语句中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深意,把文本的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例如《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地铁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把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情感,都含蓄地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再比如教《孔乙己》,只读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抽象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在课文语句中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距离感,以及强者对弱者的肆意捉弄和欺凌等情感因素上多做文章,以唤起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和仁爱心。
   二、在情景创设中获得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开讲前,教师在教室正中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录音机播放着哀乐,辅之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语。这些悲痛哀伤的氛围,强烈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置身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行列,沿着文情的轨迹阅读课文,体验了沉痛哀悼、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切感情,同时也领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写作特色。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庄严肃穆的场景,以及让学生谈谈内心的痛楚、期望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对总理那种爱戴、怀念之情。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柳绿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相互的对比中学生发现,朱老先生文中的春天与自己的现实太遥远了,朱先生写的春天是一幅草长莺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自己观察到的春天却是黄沙漫天、寒风萧瑟的景象,学生很明显感受到这是南方与北方的差异,通过对比,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内容,也产生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从而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但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抓住那些与我们实际生活接近的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因势利导,让学生谈学习的感受,写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好的做法,达到教育的真正功效。我在这方面也有切身的体会。例如有一则课外阅读材料《父爱》讲述了作者不慎摔伤,流血了,伙伴们把这消息告诉“我”的父亲时,父亲赶来了,但看了伤势后鼓励了“我”几句,便转身走了,作者伤心的哭了,其他伙伴为了安慰作者说:“父亲一定在拐角处回头看”,果不其然,在拐角处父亲真是回头深情看了“我”一眼,正是这一看,让作者深受感动,体会到了深深的父爱。我推荐给学生并在阅读后,我启发学生,你们在家也要体会父母对你们的爱,同时也要用实际行动抚慰辛劳的父母,一个眼神,一杯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打动他们的心,学生在家尝试后,有好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到了他们的父母亲在得到孩子的简单的眼神和话语后激动的神情,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可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怒”、“苦”字,剖析石壕村老妇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老妇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六、设悬念,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老王》、《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抓住语言,重视情感培育,让师生都在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中,带着情感去教、去学,努力创造教学艺术的情感美,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该课题进一步观察中药狼疮静颗料治疗SLE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60例符合ARA(1982)诊断标准、病情活动性标准(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工作最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唤起人文精神,点燃人性的良知。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素质教育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情怀。【关键词】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
期刊
【摘要】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识字难题。但是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体验。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景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其掌握识字方法,调动其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主识字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活地识字。【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识字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密切,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摘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关键词】阅读理
期刊
该研究应用调经孕育方药,通过临床促排卵和助孕效果的评价,重点研究肾虚、肾虚兼血瘀的不同证型排卵障碍不孕者在排卵前2天(LH-2)、排卵后7天(LH+7)、排卵后10天(LH+10)的子
目的:论文系统的回顾了中西医学对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治的理论知识,以导师许建安主任医师积累的治疗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
【摘要】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技巧现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
期刊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近10年来有关有毒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客观评价有毒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以期为有毒中药治疗RA方案的优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