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由于其年龄特点,低段学生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表象或动作进行思维。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认为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非常有帮助。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是老师们首要的任务。而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学具,无疑是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看,他们往往对直观的物件比一些抽象的说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学具,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部分知识中,我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家中寻找这样形状的物品,并把找到的物品都带进教室。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把带来的各种形状的物品(牙膏盒、香皂盒、皮球、魔方、薯片盒等等)和同伴们一起交流。课堂上老师稍做引导,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体。介绍完之后小组内用带来的物体堆砌成各种造型,再让孩子们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回答。新课任务很容易就完成了,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课堂气氛也是轻松愉快,也促进了教师和家长们之间的联系。
二、操作学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必须通过儿童自己的动作。”也就是说,动手操作学具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理论为实践,化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探索,化枯燥为趣味,化被动理解为主动总结创造,化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既可开发智力,又可提高能力。由于是把数学还原于儿童的生活实践,让学生们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他们在学习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也会觉得轻松、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足够的铅笔,让所有学生当售货员,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有13支铅笔(一盒10支,另有3支),顾客要买9支,你怎样拿给顾客9支铅笔?通过实际操作,有的同学说从1盒里拿出9支给顾客,有的同学说先拿盒子外面的3支给顾客,再从盒子里面拿出6支铅笔给顾客,还有的同学说从盒子里拿出一支留下,把盒子连同里面的9支铅笔给顾客,这样顾客方便拿铅笔。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做法,表扬了学生能为别人着想、方便顾客的做法后,又问剩下几支,你是怎样想的?能把想的过程写出来吗?然后学生表述自己想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把13分成3和10,10减9等于1,3和1合成4。”即13-9=4;有的同学说:“把9分成3和6,13减3等于10,10再减6等于4。”即13-9=4。我又加以肯定,并且说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9。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而且思路清晰,方法多样。“十几减九”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学生很难理解算理(平十法),通过全体同学“拿铅笔、分铅笔、放铅笔、说过程”的活动,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知识”。
三、操作学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很多的操作需要同桌合作,甚至四人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组员都要遵守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提示去操作,彼此之间有分工,如果要想取得好成绩彼此之间一定要配合默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语言、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们就能养成认真、细心、积极、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激起他们想与人交往的心理欲望,也有助于营造全班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操作学具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自己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阳光学校)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是老师们首要的任务。而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学具,无疑是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来看,他们往往对直观的物件比一些抽象的说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学具,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部分知识中,我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家中寻找这样形状的物品,并把找到的物品都带进教室。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把带来的各种形状的物品(牙膏盒、香皂盒、皮球、魔方、薯片盒等等)和同伴们一起交流。课堂上老师稍做引导,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体。介绍完之后小组内用带来的物体堆砌成各种造型,再让孩子们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孩子们都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回答。新课任务很容易就完成了,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课堂气氛也是轻松愉快,也促进了教师和家长们之间的联系。
二、操作学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必须通过儿童自己的动作。”也就是说,动手操作学具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理论为实践,化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探索,化枯燥为趣味,化被动理解为主动总结创造,化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既可开发智力,又可提高能力。由于是把数学还原于儿童的生活实践,让学生们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他们在学习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也会觉得轻松、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准备足够的铅笔,让所有学生当售货员,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有13支铅笔(一盒10支,另有3支),顾客要买9支,你怎样拿给顾客9支铅笔?通过实际操作,有的同学说从1盒里拿出9支给顾客,有的同学说先拿盒子外面的3支给顾客,再从盒子里面拿出6支铅笔给顾客,还有的同学说从盒子里拿出一支留下,把盒子连同里面的9支铅笔给顾客,这样顾客方便拿铅笔。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做法,表扬了学生能为别人着想、方便顾客的做法后,又问剩下几支,你是怎样想的?能把想的过程写出来吗?然后学生表述自己想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把13分成3和10,10减9等于1,3和1合成4。”即13-9=4;有的同学说:“把9分成3和6,13减3等于10,10再减6等于4。”即13-9=4。我又加以肯定,并且说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4-9。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而且思路清晰,方法多样。“十几减九”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学生很难理解算理(平十法),通过全体同学“拿铅笔、分铅笔、放铅笔、说过程”的活动,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知识”。
三、操作学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很多的操作需要同桌合作,甚至四人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组员都要遵守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提示去操作,彼此之间有分工,如果要想取得好成绩彼此之间一定要配合默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语言、和他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长此以往,学生们就能养成认真、细心、积极、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激起他们想与人交往的心理欲望,也有助于营造全班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操作学具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自己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阳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