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最具特色的节日应该是春节了,因为春节要放长假,人们有了大把时间可以休息,可以和家人团聚,盘点一年的收获,制定下一个生活目标。春节一般要延续到正月十五过后才算结束。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而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中国人历来有在这一天吃元宵的习俗,因为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美,所以这个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关于正月十五“闹元宵”,自打记事儿起,就知道有这个节日,印象中这节日是快乐的、红火的、热闹的。孩子们不仅可以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走家串户,吃好吃的香糯的元宵,还有好看的烟火和舞蹈,大人们也会趁着这个时节尽情狂欢。因为过完了元宵节,春节长假基本上就接近了尾声,人们要整顿心情,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会收拾行囊,陆陆续续离开家,留守本地的孩子也要做开学前的准备,人们陆续回到了平常的工作状态。
传说三: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为人善良、言语诙谐,才思敏捷,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据说有一年连着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哭着要寻短见,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询问宫女因何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没回过家,没见过家人,每到年关,元宵都分外思念家人,因此想一死了之,以解相思之苦。东方朔了解情况后,深感同情,于是承诺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卦摊,来算卦求签的人签上的签语写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风雨满城,人人恐慌。于是有人问东方朔怎样才可以破解此难,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消息很快传到了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听闻后大惊,赶紧请东方朔前来商议解决办法。
东方朔佯作思考一番說:“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有个宫女元宵恰好会做汤圆,可以在月圆之夜,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同时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再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并让百姓十五晚上家家挂起彩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如此一来天庭中的玉帝就会以为已经火烧长安了。武帝听后,立刻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布置。
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长安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连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歌舞升平,百姓兴安居乐业,齐感谢皇恩浩荡。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海南琼海维礼下村闹元宵
笔者长期生活在北方,元宵节的热闹只是存在儿时的记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域的差异,北方元宵节的热闹已经逐渐减淡了。每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必然要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街上一般只有公园里面会设置些花灯,悬挂灯谜,供市民观赏。为了净化环境卫生,还要在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少了自由和随性,也少了节日的气氛。另外,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出门的,多数都在家里守着电视看各地的元宵节晚会了,所以街上愈发冷清了。但是在南方城市中,元宵节的节日依然丰富多彩,应朋友邀请,有幸来到琼海,亲历了海南琼海维礼下村和博鳌乐城的“闹元宵”盛况。
转眼已经十点钟了,街头传来阵阵锣鼓,鞭炮齐鸣,原来是花灯队伍过来了。打头的是一辆荷花造型的花灯车,后面有鲤鱼灯队伍、龙灯、狮子灯,花灯、煎堆灯笼等等,灯火通明,如梦如幻,整个街道瞬间再次欢腾起来。接下来的队伍中还有舞狮队和武术表演队,其中一辆花车上挺立着一位身穿黑衣,头裹红布,上满插着黄色的灵符,手持香火的“穿杖”年轻男子。他的腮帮上横穿着一条两米左右的钢筋杖,上面挂满了纸币,旁边专门有一个人帮忙扶着保持平衡。
穿杖是在海南民俗活动当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穿杖者用拇指粗的钢筋或铁刺将自己的腮帮穿破,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不知道这是一种表演活动还是一种祭祀活动。据朋友介绍:表演穿杖的人,一定要在灵异附体的情况下,方可穿杖。穿杖用材主要是用银杖,因为银有止血杀菌功能,若有人因穿杖而流血,一般是用银粉抹在伤口上,这样很快就可以止血。由于穿杖一般是穿在脸颊部位,这个部位神经末梢相对于其他部位要少些,所以疼痛感少。穿杖在海南这一活动有1500年历史了,当初是为了纪念冼夫人率领10万俚人平定海南的。据说“穿杖”是“战前动员令”,是一种无畏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力量的凝聚,尽管它带有一些悲剧的色彩,但却有无限的感召力。
相传大约在1670年前,海南岛人民备受周边外强的侵入和凌辱,面对强敌,英勇顽强的海南百姓,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民族的尊严,愤然以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悲怆方式,用血肉之躯唤起原本一盘散沙的民众来共同抵御外来之敌。他们呼喊着“来吧,不用刀枪,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把敌人赶出去!”本来恐惧无助的百姓,被这种悲壮所震撼,他们意识到整个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明白了强敌不可怕,只要人心齐。于是,大家纷纷扛起“祖宗”雕像,扶老携幼,携儿带女,紧跟“穿杖”者的身后,汇入抵抗的人流,形成一条御敌的长龙。这种“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和这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气势,极大地鼓舞着民众的顽强斗志,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意志,敌人被吓退了。
这种“穿杖”仪式,最初是出于对冼太夫人的崇敬和热爱,在当时科学不发达和人们之认知有限的年代有很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而穿杖,就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神化后的仪式产物,不过穿杖过程中人们能够配合使用酒消毒,用香灰止血等等,说明人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医学知识。以前只是听说穿杖,这回亲眼所见,真的好震撼!
游街队伍每到一户门前都要拿出各自的绝活。舞灯队员们把手中的花灯舞的上下翻飞,蜿蜒成一条火龙,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武术队也是大显身手,辗转腾挪,拳脚利落,太极八卦、南拳北腿,刀叉棍斧,十八般武艺齐上场,几位功夫对战表演博得阵陣喝彩叫好声。另一边两只舞狮队汇集在一起的煞是精彩,大家各展功夫,使出了看家本领,共同抢红包。人群沸腾,叫好声掌声不断,伴随声声爆竹和绽放在空中的烟花,整条街道已经成为欢乐的海洋。
欢乐持续到凌晨两点多钟,人潮才逐渐散去,可是整个人毫无倦意,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个元宵节已经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传说三: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为人善良、言语诙谐,才思敏捷,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据说有一年连着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哭着要寻短见,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询问宫女因何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没回过家,没见过家人,每到年关,元宵都分外思念家人,因此想一死了之,以解相思之苦。东方朔了解情况后,深感同情,于是承诺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卦摊,来算卦求签的人签上的签语写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时间风雨满城,人人恐慌。于是有人问东方朔怎样才可以破解此难,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消息很快传到了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听闻后大惊,赶紧请东方朔前来商议解决办法。
东方朔佯作思考一番說:“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有个宫女元宵恰好会做汤圆,可以在月圆之夜,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同时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再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并让百姓十五晚上家家挂起彩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如此一来天庭中的玉帝就会以为已经火烧长安了。武帝听后,立刻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布置。
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长安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连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平安无事,歌舞升平,百姓兴安居乐业,齐感谢皇恩浩荡。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海南琼海维礼下村闹元宵
笔者长期生活在北方,元宵节的热闹只是存在儿时的记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地域的差异,北方元宵节的热闹已经逐渐减淡了。每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必然要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街上一般只有公园里面会设置些花灯,悬挂灯谜,供市民观赏。为了净化环境卫生,还要在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少了自由和随性,也少了节日的气氛。另外,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出门的,多数都在家里守着电视看各地的元宵节晚会了,所以街上愈发冷清了。但是在南方城市中,元宵节的节日依然丰富多彩,应朋友邀请,有幸来到琼海,亲历了海南琼海维礼下村和博鳌乐城的“闹元宵”盛况。
转眼已经十点钟了,街头传来阵阵锣鼓,鞭炮齐鸣,原来是花灯队伍过来了。打头的是一辆荷花造型的花灯车,后面有鲤鱼灯队伍、龙灯、狮子灯,花灯、煎堆灯笼等等,灯火通明,如梦如幻,整个街道瞬间再次欢腾起来。接下来的队伍中还有舞狮队和武术表演队,其中一辆花车上挺立着一位身穿黑衣,头裹红布,上满插着黄色的灵符,手持香火的“穿杖”年轻男子。他的腮帮上横穿着一条两米左右的钢筋杖,上面挂满了纸币,旁边专门有一个人帮忙扶着保持平衡。
穿杖是在海南民俗活动当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穿杖者用拇指粗的钢筋或铁刺将自己的腮帮穿破,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不知道这是一种表演活动还是一种祭祀活动。据朋友介绍:表演穿杖的人,一定要在灵异附体的情况下,方可穿杖。穿杖用材主要是用银杖,因为银有止血杀菌功能,若有人因穿杖而流血,一般是用银粉抹在伤口上,这样很快就可以止血。由于穿杖一般是穿在脸颊部位,这个部位神经末梢相对于其他部位要少些,所以疼痛感少。穿杖在海南这一活动有1500年历史了,当初是为了纪念冼夫人率领10万俚人平定海南的。据说“穿杖”是“战前动员令”,是一种无畏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力量的凝聚,尽管它带有一些悲剧的色彩,但却有无限的感召力。
相传大约在1670年前,海南岛人民备受周边外强的侵入和凌辱,面对强敌,英勇顽强的海南百姓,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捍卫民族的尊严,愤然以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悲怆方式,用血肉之躯唤起原本一盘散沙的民众来共同抵御外来之敌。他们呼喊着“来吧,不用刀枪,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把敌人赶出去!”本来恐惧无助的百姓,被这种悲壮所震撼,他们意识到整个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明白了强敌不可怕,只要人心齐。于是,大家纷纷扛起“祖宗”雕像,扶老携幼,携儿带女,紧跟“穿杖”者的身后,汇入抵抗的人流,形成一条御敌的长龙。这种“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和这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气势,极大地鼓舞着民众的顽强斗志,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意志,敌人被吓退了。
这种“穿杖”仪式,最初是出于对冼太夫人的崇敬和热爱,在当时科学不发达和人们之认知有限的年代有很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而穿杖,就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神化后的仪式产物,不过穿杖过程中人们能够配合使用酒消毒,用香灰止血等等,说明人们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医学知识。以前只是听说穿杖,这回亲眼所见,真的好震撼!
游街队伍每到一户门前都要拿出各自的绝活。舞灯队员们把手中的花灯舞的上下翻飞,蜿蜒成一条火龙,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武术队也是大显身手,辗转腾挪,拳脚利落,太极八卦、南拳北腿,刀叉棍斧,十八般武艺齐上场,几位功夫对战表演博得阵陣喝彩叫好声。另一边两只舞狮队汇集在一起的煞是精彩,大家各展功夫,使出了看家本领,共同抢红包。人群沸腾,叫好声掌声不断,伴随声声爆竹和绽放在空中的烟花,整条街道已经成为欢乐的海洋。
欢乐持续到凌晨两点多钟,人潮才逐渐散去,可是整个人毫无倦意,还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个元宵节已经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