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整体来把握文段观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语段蕴涵着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有的语段其主要意思比较明显;有的却含而不露,主要意思蕴藏在语段的字里行间。要读懂某一语段的主要意思,把握作者的观点,关键是要根据文段表述的各个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全段的主要意思,包括作者的思想情志、思想观点、思想倾向等等。学生在碰上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语段时,往往思路混乱,思维“卡壳”,理不出头绪,说不出一个究竟,这主要是因为不善于联系前后语句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来进行整体思考而造成的,结果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稀里糊涂,以至理解错误。
  在教学时,我根据语段的内容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达到从整体把握以正确归纳文意的目的。那么,一个语段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理解呢?第一,抓中心句和关键句,中心句和关键句或隐或显;第二,抓前后各句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思考,看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抓语段中一些重要的言语信息,弄懂它所指的意义倾向;第四,抓语段各层次之间与中心句或总结句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整体把握观点。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史怀哲《我的呼吁》一文第一段: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这一段是全篇理解的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首先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它是领起全文的一个关键句,这一句出现在开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生大多能够找到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是怎样逐步论述的?以此为中心,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这些层次阐明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可抓住信息点——“这种伦理”、“这标准”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其中,作者“反对”和“否定”的是什么?评判生物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由主观评判所导致的结果又是什么?这一层可归纳为:“反对根据主观意图来评判生物的普遍妥当性”。然后作者以“昆虫”为例引出什么样的问题?由昆虫或原生物被认为无价值的问题引出相反的结论——自己和周围都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对这样的生命要全然肯定,从而对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由此可归纳出第三层:论证对生命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内涵。
  另一个理解的切入点:作者呼吁和肯定的观点应是什么?反对两种“分别”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应该对周围生命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不管哪种解读方式,都应使学生明白本段的主要观点,即: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还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归纳文意,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观照,不能孤立片面看待,有些语段的关键句看似作者表述的主要观点,但它并不代表作者反映的全部内容要意,要全面归纳语段的信息要点和内容要旨,就必须抓住这些关键句并联系其他句意,甚至上下文的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如高一语文第二册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一文第四段: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喙、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为它的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这一段以物种起源、物种变异的问题为说明中心,其关键句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是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这一推理假想得到的,全段围绕这个关键句展开。在教学该段时,我让学生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信息点,并关联前后、整体把握,以更全面地准确理解该段的主要意思:1.地球上的无数生物要怎样经历变异达到它们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让这个结论更令人满意;2.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不是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3.把啄木鸟的构造和相互适应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把槲寄生等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归因于外部环境,同样是不合理的。通过对这三个信息的分析,可以概括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引起生物变化变异,‘有机体本性’是主要的,外部‘条件’仅属于次要地位。”这个观点是该文段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它是对前面的观点的本质性说明,不可忽视。
  关键句突出体现文章的主题,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的结构特点,中心句、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等都是关键句,归纳内容要善于找到这些关键句,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
  高考考点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突破这个考点,就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入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具体的内容进行概括,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抽象的内容进行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进行解说。概括中心意思,要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关键语句,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以课文为突破口,借助具体的范文,并联系有关考点要求,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通联:贵州长顺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提示语和警示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二者的编写,在高考语言运用的考查中常常涉及。但在实际的学习、运用中,不少同学未能充分把握这两种语言现象各自的特点,易将提示语和警示语混为一谈,因而留下了一些遗憾。  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共性表现为:句式简短、整齐,表意明确、简洁,易诵、易记。其差异性则表现为:    一、缘起、性质、作用方面的差异    提示语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文明意识,规范公众行为而发出的提醒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早期基因表达谱。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对照,以STZ诱导SHR构建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为实验组,分别在1周、2周、4周时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已广为人知.但近二十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在食源性动物中作为促生长剂的广泛应用,使沙门菌耐药性问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房颤转复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85例病例根据是否存在房颠分为房颤组(51例)及非房颤对照组(34例),分别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房颤组
在信息世界,特别是在媒体采取整合的策略之后,我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地受到信息的刺激或"轰炸",但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刺激做出反应,而只能是有选择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