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清香傲霜雪 报与春风一寸丹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候备人选,川剧界第一位艺术硕士。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主工川剧小生,代表剧目有:《芙蓉花仙》《放裴》《逼侄赴科》《怀玉惊梦》等。其主演的《芙蓉花仙》曾荣获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中央电视台“飞天奖”。
  出版了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曾发表《谈川剧小生表演特点》《树立剧种忧患意识》等多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园丁奖、省直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文化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梨园传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肖德美的人生,正是如此。
  1978年9月1日,大巴山深处的茶坝乡,这天正逢当场日,奉命到这里招收县川剧团少年班的演员张学焕与另一位老师徐世强,刚走到校门口,一位少年闖入他们的视野,只见他脸庞白净,个头高挑,便让他唱了两首山歌,天赋异禀的少年立刻获得考官们的青睐。这少年便是肖德美,那年,他才刚过14岁生日。
  就这样,1978年10月,肖德美成为川剧少年班35名学员之一,每天要在县委党校的院坝里训练,在巴河大沙坝练习表演基本功:踢腿,压腿,练嗓音,学文化课。从艺练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肖德美,这娃儿很用功,他不仅完成老师们布置的功课,还要挤时间加班苦练腿脚功夫,开嗓子,练气息。他很认真,看书学文化,悟性很高,走在大街上,都在练习甩袖,甩水发,口中念台词,人称‘戏疯子’!”年龄74岁的启蒙老师张学焕对肖德美赞美有加,言语中流露出对爱徒的自豪。这种执着追求,诚实勤俭、稳扎踏实、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成为肖德美艺术追求的秉性,愈来愈发出灿烂的光芒。
  川剧,是四川的地方戏。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类,肖德美在巴中川剧团少年班演文生戏,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勤学苦练,演艺水平提升很快,经常在剧院和乡下演出了几十出传统川剧和新创作的巴中题材川剧,如《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等,最多一年演九百余场次,每天几场大幕剧,甚至晚上都要演出,悠扬的唢呐、急促的鼓点,随着那一声声高亢清亮的川剧高腔,给古老的巴城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从工厂到学校,从乡镇到农村,他跟随剧团走遍了四川的每一个角落,为了感谢剧团的演出,观众们送来了米面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观众们的热情和对川剧的热爱让肖德美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
  据肖德美的指导老师杨志庆回忆,1985年达州宣传部为培养川剧新秀在达县地区办了个川剧少年班,肖德美被抽去深造,悟性高加上勤学苦练,半年后他的演技水平大为提升。达县地区川剧团想要调走他,但是巴中川剧团不舍得失去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几次三番商量后,巴中川剧团才同意放人。不久,成都市新都川剧团又调走了肖德美。
  一天,肖德美看到川剧《芙蓉花仙》的剧本,阅读多遍后,他喜欢上了《芙蓉花仙》这出戏,更喜欢陈秋林这个角色。痴迷神往的他连做梦都在演《芙蓉花仙》,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给成都芙蓉花川剧团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出演陈秋林的角色。被任用后,他仔细揣摩角色,认真分析剧情,仅仅一周时间就完成该剧排演,并得到团领导的认可,后来与五代“芙蓉”女主角联袂演出三千余场,创下了一台川剧演出场次之“世界吉尼斯纪录”。直到今天,从川剧《芙蓉花仙》仅有的影像资料看,陈秋林的角色演出相当到位,甩袖、倒地、脚法、身法、手法、剧情人物等都演绎得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当年,肖德美随中日文化交流演出团远赴日本演出,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环岛巡演40多场,当时甚至有日本女戏迷与肖德美握手后三天没有洗手。1992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荣获金奖,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欣然提笔赞扬“艺高德美”四字,高度评价了肖德美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期间,肖德美两次拜川剧泰斗蓝光临老师为师,均遭到拒绝。于是,他写下了近万字的拜师信,回忆自己的从艺历程和对川剧艺术的苦苦追求,言语真切、真挚、真情,以真诚感动了蓝老师,答应收下这个来自大巴山区的山里娃,他才正式成为蓝派弟子。在蓝光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犹如一株干涸的树苗,孜孜以求汲取川剧大师的艺术源泉和养分。1996年进京演出,他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艺高德美
  从艺38年的肖德美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川剧小生的艺术风格,他犹如一粒种子,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厚重沃土中,在老师们的培育和呵护下,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川剧王国里硕果累累。
  他主演的《碧波红莲》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的演出并获奖。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由省文化厅、省剧协、省川剧学校联办的“川剧小生肖德美折子戏个人专场”,他演出了《放裴》《调翠下书》《石怀玉惊梦》,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展示了他在川剧小生行当中的艺术才华。同时,为了让川剧走向世界,他成了出访国外次数最频、国家最多的“川剧文化使者”。他将授课教学和技艺推广有机结合,让外国友人深深爱上了中国,爱上了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角色,爱上了“咿咿呀呀”婉转悠长、高亢洪亮的川剧高腔。肖德美是中国川剧文化的使者,架起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肖德美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2008年被授予中国首届艺术硕士学位,成为了川剧史上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的“第一人”。他撰写的《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论文,荣获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研究一等奖。他成功实现了一名演员向戏剧表演学者的华丽变身,形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研究、总结的 “肖德美川剧小生文化现象”。
  肖德美很健谈,也很随和,没有大腕名家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气和俗气。他说话温文尔雅,语速不急不慢,恰到好处,有一种与古代书生对话的雅致之感,这可能正是他演绎几十年文生的修为和积淀。他爱读书,国语经典、历史神话、诸子百家,都能娓娓道来,仿佛是古代书生才子的化身。
  回报故土
  巴中人演绎巴中故事,彰显地方人文精神。
  2014年,恩阳刚建区一周年,为繁荣地方文化,区纪委意图打造一台本土地方戏。剧本以清朝道光年间,恩阳“挂印知县”喻秉渊倡廉守节的故事为主题,主办方找到了同为恩阳籍的肖德美,因传统的廉政文化川剧《包公》《狄仁杰》等早已家喻户晓,很难创新。于是他们要求将巴中杨志庆老师写的现有剧本《悠悠万民心》改编搬上舞台演出,剧本根据县志记载的喻秉渊在云南保山清正廉洁的真人真事写成,但肖德美在讨论剧本时提出,要以喻秉渊在宝山地区做官,因小舅子受贿牵连,后辞官回老家恩阳的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编剧本,以小见大,作品才能打动观众。于是区纪委负责人任命肖德美为剧组的艺术总监,并将修改剧本的任务交给了他,让他从修桥、修路、修考棚、个人修养、家风家教等方面入手修改。
  要巴中人演巴中故事,却苦于没有专业的川剧团,没有演员。于是肖德美同导演、编剧一起上街入户,找爱川剧的群众演员,从80多个人中挑选出20多人组成剧组。乡里人演乡土故事,原汁原味,生活化,接地气。排练场地选在恩阳粮站空坝,打扫干净后就开始了排练。他们顶烈日,冒高温,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腰酸背痛。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他们多次到喻秉渊的老家喻家大院体验生活,看族谱、察碑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和风土人情,让人物走进心里,让人物活起来。当时肖德美还是四川艺术学院戏剧系的青年教师,除教学外,还要到成都各大院校讲艺术课,他就这样往返奔波于成都至恩阳之间,睡觉就坐在车上,打一小盹。
  川剧《挂印知县》的成功演出,展现了家乡巴中的人文风貌,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这也是肖德美回报家乡的一份厚礼。
  肖德美从大巴山走来,正迈上川剧艺术巅峰,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主办单位: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  主管单位:成都市成华区文体旅局  蒋松谷  JIANG SONGGU  《沙河风》创办人兼主编。副研究馆员,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协山水画会副主任、成都市作协全委會委员、成华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群众文艺专家库专家,《成都·成华历史人文丛书》执行主编。文化研究成果获文化部全国第三届“蒲公英奖”文化专著类银奖
自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凡谈及四川省舞蹈界中最为突出的优秀女性,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几位著名舞蹈编导——马琳,马东风和刘凌莉。她们在舞蹈艺术创作方面的过人智慧以及对舞蹈事业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坚守,不禁让人由衷的敬佩。她们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可谓是一张张极具代表性的四川名片,用聪慧过人的舞蹈编创思维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传承天府文化、促进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仍在继续为中
1919年5月4日,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发生。这个由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全面展现了当时青年的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铸就了五四精神。2019年5月4日,时光走过一个世纪。百年前,五四运动闪耀长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如春风化雨,一代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雄浑绚丽的青春之歌。  回望五四,既是對历史承诺的担当,也是对社会与人生的叩访,更
跨界融合在当下被广泛采纳,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杂技可获得的红利更为显而易见。要想发展杂技艺术,就要打破隔阂、拓展思路,只有在开放的视野中,我们才能看到杂技艺术未来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一人头顶30根板凳,展示民俗风情和非遗文化”“用柔术和倒立造型来塑造蜻蜓的静态与动态,还原富顺文庙·西湖之美”……跨界融合在当下被广泛采纳,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杂技可获得的红利更为显而易见。  “杂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形神兼备,情韵合一,是一个书法家不懈的追求。读到蓝天果先生的《杏坛墨象》书法集,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蓝先生的楷书,守法而不泥古。一看就是中规中矩,一丝不苟,恪守唐人楷法的模样。这和蓝先生的职业有很大的关系。蓝先生从事书法基础教育垂三十年,面对的是书法门边的学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自己就得起到表
肖运泽   1958年生,四川通江人。四川省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画师,成都诗婢家画院特约美术师,四川省诗书画院特约美术师,四川住业画院画师。   1998年结业于四川省诗书画院研修班秦天柱工作室,2013年结业于秦天柱工作室高研班,专攻写意动物、尤喜画马,在水墨色彩中追求自我风格,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大展。   画面的美感是由多方面构成的,立意、构图、色
寒冷的冬天慢慢过去,大地回到了春天的怀抱。我家阳台上的柠檬树早已睁开了小小的眼睛,许多花蕾兴奋地跃上枝头,好像为春天的到来感到喜悦。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花朵上,好像一位发光的仙女轻轻地吻着柠檬树。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许多早起的蜜蜂争先恐后地采着花蜜……  我好像也变成了一朵柠檬花,舒服地伸展着腰肢。一陣清风吹过,我跟着轻轻跳舞,不少枝叶也跟我一起摇摆……过了一会儿,我才想起,哦,我不是柠檬花,我是在
第一个舞台剧《人迹秋霜》与观众见面时,我没预料到自己会从此告别小说,成为一个戏曲编剧。  十八年来,仅写了五部川剧,一部歌剧,一部舞剧。地方城市资源有限,最饱和状态下,剧团也需要几年才能推出一部新剧。这几年里,有一个院团百几十号人和各级有关单位部门的等待,有财物力的投入。如果出一个平庸之作,演几场就库存,那是编剧严重的渎职。  戏曲编剧,不敢追求个人艺术的狂欢。诗歌小说散文可以,戏曲从来都带有高台
写信是一件浪漫的事。比起日常的言行,也许写信更能从容细致地展示一个人内在的性情。只要想想那一大片文字是只为你一个人而写,在营营扰扰的人世间,这些话只说给你听,就会有一种特别的熨贴和温馨。  M=现代艺术 P=彭涛 T=田红  M: 请给读者分享一些你们夫妻二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伴相守的爱情故事。  P: 我们俩是四川音乐学院的同学,我是1983年—1988年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夫人是19
编者按  2019年7月21日至2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快藏族舞蹈发展与繁荣,加强西部藏族地区的艺术交流学习,增进西部各藏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以及社会稳定,由四川省舞蹈家协会、青海省舞蹈家协会、甘肃省舞蹈家协会、西藏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云南省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夏河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西部五省区藏族舞蹈展演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