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候备人选,川剧界第一位艺术硕士。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主工川剧小生,代表剧目有:《芙蓉花仙》《放裴》《逼侄赴科》《怀玉惊梦》等。其主演的《芙蓉花仙》曾荣获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中央电视台“飞天奖”。
出版了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曾发表《谈川剧小生表演特点》《树立剧种忧患意识》等多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园丁奖、省直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文化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梨园传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肖德美的人生,正是如此。
1978年9月1日,大巴山深处的茶坝乡,这天正逢当场日,奉命到这里招收县川剧团少年班的演员张学焕与另一位老师徐世强,刚走到校门口,一位少年闖入他们的视野,只见他脸庞白净,个头高挑,便让他唱了两首山歌,天赋异禀的少年立刻获得考官们的青睐。这少年便是肖德美,那年,他才刚过14岁生日。
就这样,1978年10月,肖德美成为川剧少年班35名学员之一,每天要在县委党校的院坝里训练,在巴河大沙坝练习表演基本功:踢腿,压腿,练嗓音,学文化课。从艺练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肖德美,这娃儿很用功,他不仅完成老师们布置的功课,还要挤时间加班苦练腿脚功夫,开嗓子,练气息。他很认真,看书学文化,悟性很高,走在大街上,都在练习甩袖,甩水发,口中念台词,人称‘戏疯子’!”年龄74岁的启蒙老师张学焕对肖德美赞美有加,言语中流露出对爱徒的自豪。这种执着追求,诚实勤俭、稳扎踏实、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成为肖德美艺术追求的秉性,愈来愈发出灿烂的光芒。
川剧,是四川的地方戏。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类,肖德美在巴中川剧团少年班演文生戏,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勤学苦练,演艺水平提升很快,经常在剧院和乡下演出了几十出传统川剧和新创作的巴中题材川剧,如《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等,最多一年演九百余场次,每天几场大幕剧,甚至晚上都要演出,悠扬的唢呐、急促的鼓点,随着那一声声高亢清亮的川剧高腔,给古老的巴城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从工厂到学校,从乡镇到农村,他跟随剧团走遍了四川的每一个角落,为了感谢剧团的演出,观众们送来了米面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观众们的热情和对川剧的热爱让肖德美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
据肖德美的指导老师杨志庆回忆,1985年达州宣传部为培养川剧新秀在达县地区办了个川剧少年班,肖德美被抽去深造,悟性高加上勤学苦练,半年后他的演技水平大为提升。达县地区川剧团想要调走他,但是巴中川剧团不舍得失去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几次三番商量后,巴中川剧团才同意放人。不久,成都市新都川剧团又调走了肖德美。
一天,肖德美看到川剧《芙蓉花仙》的剧本,阅读多遍后,他喜欢上了《芙蓉花仙》这出戏,更喜欢陈秋林这个角色。痴迷神往的他连做梦都在演《芙蓉花仙》,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给成都芙蓉花川剧团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出演陈秋林的角色。被任用后,他仔细揣摩角色,认真分析剧情,仅仅一周时间就完成该剧排演,并得到团领导的认可,后来与五代“芙蓉”女主角联袂演出三千余场,创下了一台川剧演出场次之“世界吉尼斯纪录”。直到今天,从川剧《芙蓉花仙》仅有的影像资料看,陈秋林的角色演出相当到位,甩袖、倒地、脚法、身法、手法、剧情人物等都演绎得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当年,肖德美随中日文化交流演出团远赴日本演出,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环岛巡演40多场,当时甚至有日本女戏迷与肖德美握手后三天没有洗手。1992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荣获金奖,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欣然提笔赞扬“艺高德美”四字,高度评价了肖德美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期间,肖德美两次拜川剧泰斗蓝光临老师为师,均遭到拒绝。于是,他写下了近万字的拜师信,回忆自己的从艺历程和对川剧艺术的苦苦追求,言语真切、真挚、真情,以真诚感动了蓝老师,答应收下这个来自大巴山区的山里娃,他才正式成为蓝派弟子。在蓝光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犹如一株干涸的树苗,孜孜以求汲取川剧大师的艺术源泉和养分。1996年进京演出,他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艺高德美
从艺38年的肖德美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川剧小生的艺术风格,他犹如一粒种子,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厚重沃土中,在老师们的培育和呵护下,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川剧王国里硕果累累。
他主演的《碧波红莲》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的演出并获奖。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由省文化厅、省剧协、省川剧学校联办的“川剧小生肖德美折子戏个人专场”,他演出了《放裴》《调翠下书》《石怀玉惊梦》,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展示了他在川剧小生行当中的艺术才华。同时,为了让川剧走向世界,他成了出访国外次数最频、国家最多的“川剧文化使者”。他将授课教学和技艺推广有机结合,让外国友人深深爱上了中国,爱上了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角色,爱上了“咿咿呀呀”婉转悠长、高亢洪亮的川剧高腔。肖德美是中国川剧文化的使者,架起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肖德美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2008年被授予中国首届艺术硕士学位,成为了川剧史上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的“第一人”。他撰写的《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论文,荣获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研究一等奖。他成功实现了一名演员向戏剧表演学者的华丽变身,形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研究、总结的 “肖德美川剧小生文化现象”。
肖德美很健谈,也很随和,没有大腕名家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气和俗气。他说话温文尔雅,语速不急不慢,恰到好处,有一种与古代书生对话的雅致之感,这可能正是他演绎几十年文生的修为和积淀。他爱读书,国语经典、历史神话、诸子百家,都能娓娓道来,仿佛是古代书生才子的化身。
回报故土
巴中人演绎巴中故事,彰显地方人文精神。
2014年,恩阳刚建区一周年,为繁荣地方文化,区纪委意图打造一台本土地方戏。剧本以清朝道光年间,恩阳“挂印知县”喻秉渊倡廉守节的故事为主题,主办方找到了同为恩阳籍的肖德美,因传统的廉政文化川剧《包公》《狄仁杰》等早已家喻户晓,很难创新。于是他们要求将巴中杨志庆老师写的现有剧本《悠悠万民心》改编搬上舞台演出,剧本根据县志记载的喻秉渊在云南保山清正廉洁的真人真事写成,但肖德美在讨论剧本时提出,要以喻秉渊在宝山地区做官,因小舅子受贿牵连,后辞官回老家恩阳的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编剧本,以小见大,作品才能打动观众。于是区纪委负责人任命肖德美为剧组的艺术总监,并将修改剧本的任务交给了他,让他从修桥、修路、修考棚、个人修养、家风家教等方面入手修改。
要巴中人演巴中故事,却苦于没有专业的川剧团,没有演员。于是肖德美同导演、编剧一起上街入户,找爱川剧的群众演员,从80多个人中挑选出20多人组成剧组。乡里人演乡土故事,原汁原味,生活化,接地气。排练场地选在恩阳粮站空坝,打扫干净后就开始了排练。他们顶烈日,冒高温,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腰酸背痛。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他们多次到喻秉渊的老家喻家大院体验生活,看族谱、察碑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和风土人情,让人物走进心里,让人物活起来。当时肖德美还是四川艺术学院戏剧系的青年教师,除教学外,还要到成都各大院校讲艺术课,他就这样往返奔波于成都至恩阳之间,睡觉就坐在车上,打一小盹。
川剧《挂印知县》的成功演出,展现了家乡巴中的人文风貌,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这也是肖德美回报家乡的一份厚礼。
肖德美从大巴山走来,正迈上川剧艺术巅峰,走向世界。
主工川剧小生,代表剧目有:《芙蓉花仙》《放裴》《逼侄赴科》《怀玉惊梦》等。其主演的《芙蓉花仙》曾荣获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金奖、中央电视台“飞天奖”。
出版了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曾发表《谈川剧小生表演特点》《树立剧种忧患意识》等多篇学术论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园丁奖、省直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文化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梨园传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肖德美的人生,正是如此。
1978年9月1日,大巴山深处的茶坝乡,这天正逢当场日,奉命到这里招收县川剧团少年班的演员张学焕与另一位老师徐世强,刚走到校门口,一位少年闖入他们的视野,只见他脸庞白净,个头高挑,便让他唱了两首山歌,天赋异禀的少年立刻获得考官们的青睐。这少年便是肖德美,那年,他才刚过14岁生日。
就这样,1978年10月,肖德美成为川剧少年班35名学员之一,每天要在县委党校的院坝里训练,在巴河大沙坝练习表演基本功:踢腿,压腿,练嗓音,学文化课。从艺练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肖德美,这娃儿很用功,他不仅完成老师们布置的功课,还要挤时间加班苦练腿脚功夫,开嗓子,练气息。他很认真,看书学文化,悟性很高,走在大街上,都在练习甩袖,甩水发,口中念台词,人称‘戏疯子’!”年龄74岁的启蒙老师张学焕对肖德美赞美有加,言语中流露出对爱徒的自豪。这种执着追求,诚实勤俭、稳扎踏实、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成为肖德美艺术追求的秉性,愈来愈发出灿烂的光芒。
川剧,是四川的地方戏。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类,肖德美在巴中川剧团少年班演文生戏,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勤学苦练,演艺水平提升很快,经常在剧院和乡下演出了几十出传统川剧和新创作的巴中题材川剧,如《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等,最多一年演九百余场次,每天几场大幕剧,甚至晚上都要演出,悠扬的唢呐、急促的鼓点,随着那一声声高亢清亮的川剧高腔,给古老的巴城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从工厂到学校,从乡镇到农村,他跟随剧团走遍了四川的每一个角落,为了感谢剧团的演出,观众们送来了米面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观众们的热情和对川剧的热爱让肖德美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
据肖德美的指导老师杨志庆回忆,1985年达州宣传部为培养川剧新秀在达县地区办了个川剧少年班,肖德美被抽去深造,悟性高加上勤学苦练,半年后他的演技水平大为提升。达县地区川剧团想要调走他,但是巴中川剧团不舍得失去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几次三番商量后,巴中川剧团才同意放人。不久,成都市新都川剧团又调走了肖德美。
一天,肖德美看到川剧《芙蓉花仙》的剧本,阅读多遍后,他喜欢上了《芙蓉花仙》这出戏,更喜欢陈秋林这个角色。痴迷神往的他连做梦都在演《芙蓉花仙》,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给成都芙蓉花川剧团写信毛遂自荐,希望能出演陈秋林的角色。被任用后,他仔细揣摩角色,认真分析剧情,仅仅一周时间就完成该剧排演,并得到团领导的认可,后来与五代“芙蓉”女主角联袂演出三千余场,创下了一台川剧演出场次之“世界吉尼斯纪录”。直到今天,从川剧《芙蓉花仙》仅有的影像资料看,陈秋林的角色演出相当到位,甩袖、倒地、脚法、身法、手法、剧情人物等都演绎得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当年,肖德美随中日文化交流演出团远赴日本演出,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环岛巡演40多场,当时甚至有日本女戏迷与肖德美握手后三天没有洗手。1992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荣获金奖,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欣然提笔赞扬“艺高德美”四字,高度评价了肖德美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期间,肖德美两次拜川剧泰斗蓝光临老师为师,均遭到拒绝。于是,他写下了近万字的拜师信,回忆自己的从艺历程和对川剧艺术的苦苦追求,言语真切、真挚、真情,以真诚感动了蓝老师,答应收下这个来自大巴山区的山里娃,他才正式成为蓝派弟子。在蓝光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犹如一株干涸的树苗,孜孜以求汲取川剧大师的艺术源泉和养分。1996年进京演出,他荣获第十三届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艺高德美
从艺38年的肖德美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川剧小生的艺术风格,他犹如一粒种子,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厚重沃土中,在老师们的培育和呵护下,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川剧王国里硕果累累。
他主演的《碧波红莲》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北京主会场的演出并获奖。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上,由省文化厅、省剧协、省川剧学校联办的“川剧小生肖德美折子戏个人专场”,他演出了《放裴》《调翠下书》《石怀玉惊梦》,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展示了他在川剧小生行当中的艺术才华。同时,为了让川剧走向世界,他成了出访国外次数最频、国家最多的“川剧文化使者”。他将授课教学和技艺推广有机结合,让外国友人深深爱上了中国,爱上了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角色,爱上了“咿咿呀呀”婉转悠长、高亢洪亮的川剧高腔。肖德美是中国川剧文化的使者,架起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肖德美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2008年被授予中国首届艺术硕士学位,成为了川剧史上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的“第一人”。他撰写的《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论文,荣获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研究一等奖。他成功实现了一名演员向戏剧表演学者的华丽变身,形成了一个值得重视、研究、总结的 “肖德美川剧小生文化现象”。
肖德美很健谈,也很随和,没有大腕名家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气和俗气。他说话温文尔雅,语速不急不慢,恰到好处,有一种与古代书生对话的雅致之感,这可能正是他演绎几十年文生的修为和积淀。他爱读书,国语经典、历史神话、诸子百家,都能娓娓道来,仿佛是古代书生才子的化身。
回报故土
巴中人演绎巴中故事,彰显地方人文精神。
2014年,恩阳刚建区一周年,为繁荣地方文化,区纪委意图打造一台本土地方戏。剧本以清朝道光年间,恩阳“挂印知县”喻秉渊倡廉守节的故事为主题,主办方找到了同为恩阳籍的肖德美,因传统的廉政文化川剧《包公》《狄仁杰》等早已家喻户晓,很难创新。于是他们要求将巴中杨志庆老师写的现有剧本《悠悠万民心》改编搬上舞台演出,剧本根据县志记载的喻秉渊在云南保山清正廉洁的真人真事写成,但肖德美在讨论剧本时提出,要以喻秉渊在宝山地区做官,因小舅子受贿牵连,后辞官回老家恩阳的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编剧本,以小见大,作品才能打动观众。于是区纪委负责人任命肖德美为剧组的艺术总监,并将修改剧本的任务交给了他,让他从修桥、修路、修考棚、个人修养、家风家教等方面入手修改。
要巴中人演巴中故事,却苦于没有专业的川剧团,没有演员。于是肖德美同导演、编剧一起上街入户,找爱川剧的群众演员,从80多个人中挑选出20多人组成剧组。乡里人演乡土故事,原汁原味,生活化,接地气。排练场地选在恩阳粮站空坝,打扫干净后就开始了排练。他们顶烈日,冒高温,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腰酸背痛。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他们多次到喻秉渊的老家喻家大院体验生活,看族谱、察碑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和风土人情,让人物走进心里,让人物活起来。当时肖德美还是四川艺术学院戏剧系的青年教师,除教学外,还要到成都各大院校讲艺术课,他就这样往返奔波于成都至恩阳之间,睡觉就坐在车上,打一小盹。
川剧《挂印知县》的成功演出,展现了家乡巴中的人文风貌,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这也是肖德美回报家乡的一份厚礼。
肖德美从大巴山走来,正迈上川剧艺术巅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