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四个特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即使是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情,也教不好学生,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呢?
   1.启发性特质——循循善诱
   循循善诱是历来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善于用诱导性的语言,即启发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已知到未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导性的语言,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因而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讲究设疑提问,重视提问艺术的掌握。平日语文课,要从目标的达成度与思维的渗透度考虑,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深入文本研究,找到一个个问题的答案,进而汲取各类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我个人认为,一节好课,问题设计不应太多,通常情况下,设计两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即可。这两三个问题,不仅能紧扣教材,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他们带到一个思考的天地,一个探究的乐园。更应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两三个问题之间,既有一定的层递性,又能够看出一节课教学的完整性,且这两三个问题,又是互补的,连贯的,相生相成的。
   2.形象性特点——生动活泼
   语文教师用语要鲜明活泼,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寓言等,使讲授富有趣味性。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能像话剧演员那样装腔作势,刻意追求舞台语言效果。但课堂也不能是佛堂诵经,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是允许有幽默有笑声的。适当的谈笑,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强感染力,深化讲授主题。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为学生引路的向导。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当好“向导”,善于在艰苦的旅途中,把沿途的景物,名胜古迹,妙手拈来,谈笑风生的指点给学生,使单调辛苦的旅程变得赏心悦目,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许多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他们不论写文章,作演说,都能引古喻今,化陈为新,寓庄于谐,既有辛辣的讽刺嘲笑,又有妙趣横生的比喻引证,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采。
   3.情趣性外显——妙趣横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活泼生动,耐人寻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至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入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顿生厌恶之情。教学语言除了要动情,还要有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说话,一定要风趣,要活泼;教学用语不但要注意规范、简练,而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吸引力。
   4.和谐性技巧——抑扬顿挫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还要掌握说话技巧。讲课时声调要有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都要十分讲究。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咬字准确,讲话速度快慢适宜、语调应当平直自然。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關键与难点,语调应稍微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便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即懂,不需费解的地方,则可以适当讲得快一些,语调平淡,一带而过。
   总之,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授课过程中,要自觉地体现这些要求,使语言表达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陆燕烽,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其他文献
【设计突破】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文章以“窗”为容器,通过对同一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笔者对此文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深刻解读小说主题。  《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上用一个“恶”字来概括不靠窗病人,其实这并不准确。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冷酷如铁,小说开头
2017年高考全国卷9套试题中有5套试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词阅读的理解,其中全国卷3套试题设计的是五选二,北京卷、上海卷设计为两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考查综合理解能力,既涉及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又涉及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客观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布了陷阱,考生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坑”;梳理总结设错类型,对准确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着以近几年的高考
一、教学目标  1.用“随文释言”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3.准确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并结合现实,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探究王羲之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2.准确理解王羲之生死观中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落水兰亭,导入新课  宋代文人赵
清末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新兴的学堂按照终点排定课程。课程中既有西方的自然科学,也有传统的文化知识。  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12门中学课程中,修身、读经、词章三门直接授以传统文化。修身“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授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教材为《书经》、《周礼》、《仪礼》、《周易》。两年后出台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对此三门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时数虽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词
关汉卿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中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伟大代表。其作《窦娥冤》被一些业界学者认为是中国唯一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抒写灵魂在极大痛苦中发出的悲鸣,他所抓住的就是“人性”,并将普遍、永恒的“人性”,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同样是作者冷静观照社会,透彻把握人性的思考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赏析中,对窦娥的形象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存在三处疑点。对这三处疑点,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其一是,课文第1自然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自富阳至桐庐”,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在上游,看来作者是溯流而上的。但作者却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关于此句,课文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
201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文本的经典型、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编排。每册由不同人文主题构成,主题分板块,板块各有小标题。编者在人文主题统辖中择篇,使之形成一个前后照应的有机整体。比较发现,人教版教材编排一般以文体作为主要的依据,这难免让人心生疑惑:在相同的“人文主题”之下,苏教版教材累牍重复意义何在?  本文就将围绕其中的个别人文主题,通过分析每一个板块标题的相互联系,并对所选篇目进行内容剖析
刘佳维,浙江省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教师。  2013年12月2日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现场课堂上,王君老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湖心亭看雪〉》(《初中生辅导》2014年32期)和2007年12月23日重庆天宝实验中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大会的研究课上,王君老师《咬文嚼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04期)指出:张岱偶遇金陵人,内心是感到遗憾
教学《诗经·氓》一诗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诗中的女主人公声称‘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是她本人做到‘女之耽兮’了吗?”笔者听了这一质疑之后,感觉有些学生在诗歌文本的语言品悟上还是浮于表层,于是笔者趁势激发学生思考──“《诗经·氓》一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提醒人们──‘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那么,女主人公所说的‘女之耽兮’,是她自己的现身说法,还是口头上的‘虚晃
眼下学生写作素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作文要么缺少素材令人慨叹,要么素材陈旧令人作呕。本该议论说理、切中时要的议论文被机械地切割成“开头提论点,主体堆材料、末尾说结论”的三部分而成了新八股文。而“主体堆材料”部分更是被许多引领高考备考的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来做支撑,遇着坚强的主题就说这些人如何如何坚强,遇着乐观这题就说这些人如何如何乐观,还被美其名曰“万能素材”,大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