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T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过程中所取得的粮食物质成果和相应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粮食院校开展“粮食文化”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粮食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意义
  文化具有传递文明、规范人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的功能作用。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过程中所取得的粮食物质成果和相应精神成果的总和。我国粮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既包括“惜粮如金、奉献为民、质量第一、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也包括“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切实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等体现行业使命、体现时代精神。
  一、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首先,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
  “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惜粮如金、奉献为民、质量第一、诚实守信”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开展“粮食文化”教育实际上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可见,开展“粮食文化”教育是为了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可以更好完成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任务。
  其次,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是职业院校重要使命之一。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使命。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粮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粮食院校在“粮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指出要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推进粮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发挥粮食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人才知识密集、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使之成为传承、研究、弘扬粮食文化的重要阵地,为粮食文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可见,粮食院校开展“粮食文化”教育与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粮食文化、把握粮食发展规律、健全粮食规章制度、增强粮食文化自信,提高粮食行业软实力,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粮食消费观,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是粮食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知道,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互为载體,相依相存。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就是构建特色文化,彰显粮食院校的特色。
  首先“粮食文化”教育是粮食院校保持“粮味”的迫切需要。
  “粮才”、“粮知”、“粮味”应该是粮食院校的办学特色。但是,20世纪末,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粮食院校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大多数粮食院校被划转、合并、更名,粮食类大中专院校粮食专业弱化,招生数量萎缩,粮食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下降的状况改变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与粮食行业的联系越来越疏远,“粮味”有逐步淡化的趋势。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搭建“嵌入式”教育平台、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完善“融合”式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工作方法等,通过粮食课程建设、粮食教材的编写、粮食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粮食师资培养、校园粮食文化氛围营造、粮食主题活动的开展等方法,增强粮食院校“粮味”,凸出粮食院校“姓粮”“为粮”的办学特色。
  其次,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与粮食企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粮食院校的办学特色就在于与粮食行业和企业紧密融合。而“粮食文化”是粮食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因为“粮食文化”是粮食行业企业长期实践的结晶,在长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实践中,粮食行业积累创造了一批影响广泛、具有行业特色、业内共识的精神财富,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爱粮节粮、杜绝浪费”的节俭精神,“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奉献精神,“天下粮人是一家”的大局精神,等等。同时,根据新形势下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培育形成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新理念、新风尚、新精神,“粮食文化”不断提升,不断丰富,切实践行。   《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不仅是粮食院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重任。粮食院校在深入开展“粮食文化”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的服务优势。一是在开展“粮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粮食文化”的内涵,粮食科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为粮食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在开展“粮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粮食教师队伍也得到提高,他们对粮食行业的发展有更透彻的认识、“知粮”“爱粮”的意识不断增强,粮食专业的培训能力、教学水平、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为粮食行业的服务中有更大的作为。
  三、粮食院校“粮食文化”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即强化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粮食院校开展“粮食文化”教育有利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首先,“粮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認知能力亦称“认识能力”。指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的能力。在“粮食文化”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与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价值融入行业核心价值,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素养,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粮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合作能力是指工作、事业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指向工作和事业,这正是许多企业、组织极端重视员工的合作能力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粮食文化”就包含“天下粮人是一家”的大局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等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有利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第三,“粮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对民族的未来、国家的腾飞具有关键的作用。“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技术创新为粮食保驾护航”之粮食科技文化观、“量入为出,食陈储新”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等等,都反映了“粮食文化”创新发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最后,“粮食文化”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在长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实践中,粮食行业积累创造了一批影响广泛、具有行业特色、业内共识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粮食文化”核心价值,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爱粮节粮、杜绝浪费”的节俭精神,“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奉献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企业顶岗实习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适应粮食行业发展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
  韦胜强,男,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教授,研究方向:粮食职业教育、民族理论。
  廖显图,男,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来源: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KY1206)。
其他文献
水利工程进步的必经阶段是资源水利,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是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地区性水资源调度利用水准的必定产物,这也适合资源水利的进展前景。资源水利建设的代表性工
十三陵蓄能电厂始建于90年代初。那时,北京用电紧张,时常“拉闸限电”,“拉限”严重制约了北京经济的发展,用户怨声载道。十三陵蓄能电厂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北京用电,在电网中调峰调频
臭氧分子如是说
期刊
目前,在我国很多大中专院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工科专业大多配备了数控机床等实训设备用于理论与实训教学,但是很多院校的数控设备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保养不及时,维护
文章通过描述美国核电行业开展商品级物项转化(CGD)的方法、美国核管会对商品级物项转化的态度,以及转化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讨论我国开展商品级物项转化工作的必要性和需
高校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铺垫和的引领作用,做好高校大学新生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2号机组调试项目由秦山核电有限公司总承包为保证调试的质量,泰山核电有限公司策划、编制了调试项目质量保证大纲及其相关管理程序,对调试分包商进行管
本文剖析了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我国汽车电子发展的因素,进而阐述了促进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的对策.
由于模拟音频信号在进行A/D转换时会产生较大的波形失真,为了减小这种失真,需要对转换后的阶梯式波形进行补偿,通常会采用脉冲宽度调制的信号作为补偿信号.在DF100A型100KW短
体罚,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一个难题。为促进孩子品行的提高,适当的体罚是存在可行的,然而,怎样的体罚才叫“适当体罚”?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