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 确定学校发展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及与此相联系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特色, 开创校本文化建设, 发挥特色校本文化的育人功能。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 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 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为此, 学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 启迪少年心智的探索与研究” 的活动。通过诵读研究, 引领学生体味我国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个人涵养。
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经典诗文上墙, 让墙壁说话
三元里小学承办的三元里实验小学创建于2001 年, 为了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氛围, 在课题的引领下, 学校在墙壁上做文章, 让墙壁说话。墙壁文化构思的原则是“三贴近”: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院墙文化、宣传橱窗文化、室内墙壁文化、楼房正墙文化, 每个板块都是一个“特写”, 亮点纷呈。
楼房正墙文化醒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时刻提醒孩子们;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彰显着教育的真谛, 同时寄予着老师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是我校孜孜不倦的追求。
走廊墙壁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五条走廊和两条楼梯都赋予不同的内涵。有经典诗文长廊, 有学生书画作品长廊, 有学生活动照片长廊, 有爱国长廊等等。走到那里, 就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室内墙壁文化各具特色, 室内墙壁文化也称“个性文化”, 一室一景, 景景靓丽。教室内的墙壁文化由各班自己设计, 自己安排。小天地, 大舞台, 各类专栏应有尽有。黑板报、读书角、明星谱、竞赛图等栏目, 每天向学生传递着大量信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黑板报一月一更新, 由学生自己设计编排, 自己组织材料, 自己确定主题, 形成了本班的班级文化特色。精美的文字, 五颜六色的线条, 夸张的图案, 构成了班级文化的一大景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熏陶升华的作用。
二、经典诗文进课堂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 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 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要求, 因此, 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 拓展学习途径,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 供学生诵读积累,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 应有的魅力。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 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1.落实课时。在课时安排上, 除课外阅读外, 我们学校在课程安排时, 确定低年级从地方课时中抽出一节, 中高年级从语文阅读课时中抽出一节课用于阅读经典诗文。另外, 每天的早读时间, 其中有3天早读安排了古诗词诵读。
2.创设导语情境。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 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部)著作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 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 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教一篇背诵一篇。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 拓展学习途径,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 常常引导学生背诵相类似古诗文。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 也有未学过的, 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诵一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经典诗文上会
经常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词诵读和比赛活动。我们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举行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比赛活动规定, 班级先进行初赛, 每班推选人员参加级组的复赛, 每级组推选人员参加校级的决赛, 最后决出“级组古诗词大王”, 参加校级“校级古诗词大王” 决赛, 同时在比赛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穿插安排了一些唱诗、配乐诵诗、看画猜诗、全校师生齐声诵诗等活动; 二是利用各种节日和活动月进行古诗文比赛, 如“迎国庆师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电视朗诵大赛” 等等;三是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 我们探索总结了十种形式, 包括阅读欣赏、唱诗、诗配画、看画诵诗、配乐诵诗、古诗接龙等。这些形式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易于操作。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还将学诗、诵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春秋游过程中, 看到山、水、花、草等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诵读相关的诗, 这个过程不仅是诵读的问题, 更有一个理解的问题, 一个应用的问题, 这个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 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 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为此, 学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 启迪少年心智的探索与研究” 的活动。通过诵读研究, 引领学生体味我国中华经典诗文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陶冶学生美好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个人涵养。
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经典诗文上墙, 让墙壁说话
三元里小学承办的三元里实验小学创建于2001 年, 为了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化氛围, 在课题的引领下, 学校在墙壁上做文章, 让墙壁说话。墙壁文化构思的原则是“三贴近”: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院墙文化、宣传橱窗文化、室内墙壁文化、楼房正墙文化, 每个板块都是一个“特写”, 亮点纷呈。
楼房正墙文化醒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时刻提醒孩子们;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 彰显着教育的真谛, 同时寄予着老师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是我校孜孜不倦的追求。
走廊墙壁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五条走廊和两条楼梯都赋予不同的内涵。有经典诗文长廊, 有学生书画作品长廊, 有学生活动照片长廊, 有爱国长廊等等。走到那里, 就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室内墙壁文化各具特色, 室内墙壁文化也称“个性文化”, 一室一景, 景景靓丽。教室内的墙壁文化由各班自己设计, 自己安排。小天地, 大舞台, 各类专栏应有尽有。黑板报、读书角、明星谱、竞赛图等栏目, 每天向学生传递着大量信息,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黑板报一月一更新, 由学生自己设计编排, 自己组织材料, 自己确定主题, 形成了本班的班级文化特色。精美的文字, 五颜六色的线条, 夸张的图案, 构成了班级文化的一大景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熏陶升华的作用。
二、经典诗文进课堂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 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 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要求, 因此, 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 拓展学习途径,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 供学生诵读积累,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 应有的魅力。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 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1.落实课时。在课时安排上, 除课外阅读外, 我们学校在课程安排时, 确定低年级从地方课时中抽出一节, 中高年级从语文阅读课时中抽出一节课用于阅读经典诗文。另外, 每天的早读时间, 其中有3天早读安排了古诗词诵读。
2.创设导语情境。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 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部)著作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 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 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3.教一篇背诵一篇。在教学活动中, 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 拓展学习途径,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 常常引导学生背诵相类似古诗文。所诵读的古诗中有学过的, 也有未学过的, 大家背得津津有味。这样教一篇背诵一篇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也使他们融入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经典诗文上会
经常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词诵读和比赛活动。我们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举行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比赛活动规定, 班级先进行初赛, 每班推选人员参加级组的复赛, 每级组推选人员参加校级的决赛, 最后决出“级组古诗词大王”, 参加校级“校级古诗词大王” 决赛, 同时在比赛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穿插安排了一些唱诗、配乐诵诗、看画猜诗、全校师生齐声诵诗等活动; 二是利用各种节日和活动月进行古诗文比赛, 如“迎国庆师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电视朗诵大赛” 等等;三是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 我们探索总结了十种形式, 包括阅读欣赏、唱诗、诗配画、看画诵诗、配乐诵诗、古诗接龙等。这些形式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易于操作。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还将学诗、诵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春秋游过程中, 看到山、水、花、草等就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诵读相关的诗, 这个过程不仅是诵读的问题, 更有一个理解的问题, 一个应用的问题, 这个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