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欣赏课程锻炼学生欣赏、评价、感知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重点不明确、轻视音乐欣赏课的情况,以及欣赏课内容单调、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音乐欣赏课;美的体验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产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属于美育的一个方面,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欣赏课程理应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如此,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的策略。
1 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现状分析
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并未单独立课,而是与声乐演唱等技巧性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在当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与音乐演唱技巧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一节课中,以音乐欣赏为开始,最终结束于歌唱技巧的训练,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音乐课组织形式;另一种是教师有意识的将音乐欣赏课与音乐教学课分开,每种一节,穿插进行。就整体而言,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迎接着挑战。笔者对当前音乐欣赏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能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
1.1 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随着新课标的发展,音乐欣赏课在初中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视程度是在不断提升的。随着新课标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愈发的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课程,属于美育的范畴,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现代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明白,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们通过音乐教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对美的感知,而并非是要从专业的角度,培养他们具有何样的音乐演唱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音乐技能的训练则逐渐降低。音乐欣赏课程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1.2 音乐欣赏课发展阻力重重
尽管在理论中音乐欣赏课程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展开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局限于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课程的讲解并不到位。在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示范——领唱——学唱”的教学模式,即使面对新课改也很难在一时之间发生转换;其二,面对当前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难打开。因为在长期以来,教师的观念中音乐欣赏都是音乐课中处于从属地位、示范地位的内容,对于教学流程以及创新都未进行尝试,缺乏实践经验。其三,音乐课程存在着时间短、容量大的问题。尽管新课改以来,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上升,但具体到学校中,课程的安排集中于每周一节甚至两周一节,情况适学校而定,但整体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分担下来较少,也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学资源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点普遍原因外,音乐欣赏课程也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学校所能提供给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资源也相对有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阻碍音乐欣赏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更多人关注的。
2 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2.1 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本身音乐水平与基础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并不能以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要首先在意识上为学生普及音乐美的概念,带领学生感悟其中的歌美。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知的,因此,教师要以最为直接的形式,带领学生感悟音乐中的美,例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以及一些具有美感的电视剧中的配乐等,或者是将音乐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形式,都能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具有代入感,自然的将情感融入其中。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明白,自己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欣赏者这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学会什么演唱技巧,更不是达到如何的准确的演唱。
在意识上更新学生观念后,教师还要在组织形式上进行支持。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校有限的音乐器材进行展示,使学生与音乐器材之间、与声音之间形成直接的交流。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展示,进行模拟训练。形式的丰富,能够增加学生与音乐交流的机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
2.2 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情境,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在新课标以来被广泛的提出。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唯美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蕴含在音乐中的奇妙的故事,通语言的魅力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画面展示,为音乐配上美妙的场景图,通过视觉的冲击,带领学生直观、深切的冲击。在教学中,更为深入的情境构建是让学生深入其中,作为音乐中的角色参与其中,将一场音乐边长一场戏剧,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好的戏剧是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真切的用身体感受音乐,深入的体味音乐的魅力。
2.3 对学生进行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通过音乐语言,传递着美与善,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因此,在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觉的训练。所谓的听觉训练,就是要为学生讲解音乐的基本表达,带领学生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因素等,逐渐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能够轻松的体验到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的效果。
听觉的训练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应该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不同声音的特质,况且这种感知能力也是因人的音乐基础而异的,因此,教师要将听觉训练作为音乐课程的常规项目,进行坚持。
2.4 对音乐背景进行补充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就显示了其本身的特有魅力。在音乐赏析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创作背景、作家生平、内涵意蕴等多方面的展示,将音乐的背景展示给学生。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实际上也是透过音乐语言与创作者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本身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内心也是相对单纯的,对于一些较为深入的情感不一定会有足够的感知。通过背景的补充,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进入到创作年代中,加深对音乐的赏析能力。
2.5 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是音乐赏析课,教师也不能将其做得枯燥乏味,尽量以丰富的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流行歌曲等进行引入,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本身就是可以穿越时代的,一些好的流行音乐能够与经典音乐形成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入小游戏等,为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表达自己情感、感受的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
3 结论
当前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程把握不足,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经验与自信,这是我们必须承认与面对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与完善,在实践中补充与发展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孙榕梅.试论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2,18(09):74-75.
[2]吳晓燕.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实践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2,16(05):81.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9.
作者简介
屈金波(1976-),女,吉林省德惠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音乐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音乐教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 吉林省德惠市130300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欣赏课程锻炼学生欣赏、评价、感知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重点不明确、轻视音乐欣赏课的情况,以及欣赏课内容单调、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增强情感体验等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音乐欣赏课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音乐欣赏课;美的体验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产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属于美育的一个方面,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欣赏课程理应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如此,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初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音乐欣赏课效率的策略。
1 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现状分析
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并未单独立课,而是与声乐演唱等技巧性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在当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与音乐演唱技巧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一节课中,以音乐欣赏为开始,最终结束于歌唱技巧的训练,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音乐课组织形式;另一种是教师有意识的将音乐欣赏课与音乐教学课分开,每种一节,穿插进行。就整体而言,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迎接着挑战。笔者对当前音乐欣赏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能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
1.1 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
随着新课标的发展,音乐欣赏课在初中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视程度是在不断提升的。随着新课标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愈发的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课程,属于美育的范畴,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现代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明白,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们通过音乐教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对美的感知,而并非是要从专业的角度,培养他们具有何样的音乐演唱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音乐技能的训练则逐渐降低。音乐欣赏课程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1.2 音乐欣赏课发展阻力重重
尽管在理论中音乐欣赏课程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欣赏课的展开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局限于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课程的讲解并不到位。在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示范——领唱——学唱”的教学模式,即使面对新课改也很难在一时之间发生转换;其二,面对当前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难打开。因为在长期以来,教师的观念中音乐欣赏都是音乐课中处于从属地位、示范地位的内容,对于教学流程以及创新都未进行尝试,缺乏实践经验。其三,音乐课程存在着时间短、容量大的问题。尽管新课改以来,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在逐渐上升,但具体到学校中,课程的安排集中于每周一节甚至两周一节,情况适学校而定,但整体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分担下来较少,也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教学资源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点普遍原因外,音乐欣赏课程也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学校所能提供给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资源也相对有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也是阻碍音乐欣赏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更多人关注的。
2 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2.1 充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本身音乐水平与基础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并不能以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要首先在意识上为学生普及音乐美的概念,带领学生感悟其中的歌美。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是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知的,因此,教师要以最为直接的形式,带领学生感悟音乐中的美,例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以及一些具有美感的电视剧中的配乐等,或者是将音乐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些形式,都能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具有代入感,自然的将情感融入其中。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明白,自己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欣赏者这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学会什么演唱技巧,更不是达到如何的准确的演唱。
在意识上更新学生观念后,教师还要在组织形式上进行支持。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校有限的音乐器材进行展示,使学生与音乐器材之间、与声音之间形成直接的交流。在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进行展示,进行模拟训练。形式的丰富,能够增加学生与音乐交流的机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情感。
2.2 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情境,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在新课标以来被广泛的提出。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唯美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蕴含在音乐中的奇妙的故事,通语言的魅力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画面展示,为音乐配上美妙的场景图,通过视觉的冲击,带领学生直观、深切的冲击。在教学中,更为深入的情境构建是让学生深入其中,作为音乐中的角色参与其中,将一场音乐边长一场戏剧,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好的戏剧是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真切的用身体感受音乐,深入的体味音乐的魅力。
2.3 对学生进行听觉的训练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通过音乐语言,传递着美与善,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因此,在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觉的训练。所谓的听觉训练,就是要为学生讲解音乐的基本表达,带领学生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因素等,逐渐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能够轻松的体验到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不同的效果。
听觉的训练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应该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能够完全理解不同声音的特质,况且这种感知能力也是因人的音乐基础而异的,因此,教师要将听觉训练作为音乐课程的常规项目,进行坚持。
2.4 对音乐背景进行补充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就显示了其本身的特有魅力。在音乐赏析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进行创作背景、作家生平、内涵意蕴等多方面的展示,将音乐的背景展示给学生。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实际上也是透过音乐语言与创作者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本身与创作者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内心也是相对单纯的,对于一些较为深入的情感不一定会有足够的感知。通过背景的补充,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进入到创作年代中,加深对音乐的赏析能力。
2.5 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是音乐赏析课,教师也不能将其做得枯燥乏味,尽量以丰富的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流行歌曲等进行引入,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本身就是可以穿越时代的,一些好的流行音乐能够与经典音乐形成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入小游戏等,为学生创设更为宽广的表达自己情感、感受的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
3 结论
当前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程把握不足,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经验与自信,这是我们必须承认与面对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与完善,在实践中补充与发展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孙榕梅.试论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2,18(09):74-75.
[2]吳晓燕.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实践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2,16(05):81.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9.
作者简介
屈金波(1976-),女,吉林省德惠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音乐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音乐教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德惠市天台镇光明中学 吉林省德惠市1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