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整个教学界正在积极推动新课程理念的改革。既要尽快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又要使之与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融合起来,于是我在初三的社政教学中尝试应用自学启导模式。本文将从模式的思想出发点、教学目标、结构程序、操作要领、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点体会,难免会有一些不当之处,恳请行家大度包容。
关键词: 启发 引导 讨论 自主 思考 实践 主体 方法
初三的社政课教学既要融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要保证在中考的选拔性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自学启导模式教学的尝试,得到了一点体会,现就此略述浅见,以期指教。
一、构建自学启导模式的思想出发点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指导的。从现实的教学实践看,我始终认为:教学过程固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从教育论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充其量只是教学工具而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活泼地学,而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师只能为学生提出教学的目标要求、掌握知识的规律、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疑难问题如何突破,而不能包括包治百病,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初三社政课双基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其实际运用更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就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言,更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据中外专家测试,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在走出校门外的实际运用中只占10%,其90%的知识来自社会工作实践,来自自己的学习。古今中外的许多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二、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模式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因素,它是人们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途径与方法的依据;对教学模式的运行,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我捕捉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能力。自学启导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就是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自学启导模式的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
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自学启导模式的结构程序是:提出自学思考题——自学——启导探研——自学——自练自测。其具体的操作要领如下:
(1)提出自学思考题。教师在上课初的一两分钟,按照教材目标要求提出指导性思考题,并简要讲明掌握知识的规律、方法、难题如何突破,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学。
(2)第一阶段自学。这一阶段自学实际是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捕捉知识,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进行有目的巡视,察看自学情况。根据学习的情况,心中拟就启发学生的名单,并与思考题中难易程度挂钩,便于研讨时分类推进,达到让学生全方位学习之目的。
这一阶段自学须注意的问题:第一,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授课内容的长短,教师指令学生全文或分标题自学。全文学习是让学生按思考题看完全文,然后实施其他教学步骤。这适用于研讨的内容较短,易于理解的题型。分标题自学,主要适用于研讨的内容较长,难于掌握的课型。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因自学时间长,思考量过多引起的倦怠而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第二,注意巡视中差生。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自学思考任务。而程度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完成自学任务,甚至个别学生利用自学时间做出与自学无关的事情。教师应热情关心差生,了解他们学习困难之所在,并给予鼓励,在研讨中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第三,注意把握时间尺度,调控教学进度。
(3)教师启导,师生共同研讨。教师汇总学生自学时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启导;对易懂的知识点平等地对话交流;对易混易错的内容,教师给予点拨;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多角度设疑,引导学生参与研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很快接受并理解,这样就记得牢、用得活。启导研讨是多样化的,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讲故事、听音乐、看电影、做游戏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教师指导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启导中一定要有序,讲究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联系,循序渐进,切忌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使学生一无所获,无所适从。
(4)第二阶段自学。这是教师启导后的自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巩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再次把学生带进教材,开展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大迁移。在这一自学活动中,教师要提要求,给任务,组织学生学习,切忌放任自流。
(5)自练自测。在自学后,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练习检测题,要求学生独立自练自测。其目的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识记、理解、分析和运用的思维能力。题型可多样化,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提高。
四、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轴心。首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打上圈,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划上曲线,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要求学生打上问号,以备在老师解惑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准确把握。其次,启发谈话法。启发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发问,把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其特点是便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教學活动。在启发谈话中,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分析问题、说明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三社政教学的论证推理有显著的作用。
自学启导教学模式正渐渐地在成为我教学的一个特色,当然,操作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提高。
关键词: 启发 引导 讨论 自主 思考 实践 主体 方法
初三的社政课教学既要融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要保证在中考的选拔性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自学启导模式教学的尝试,得到了一点体会,现就此略述浅见,以期指教。
一、构建自学启导模式的思想出发点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指导的。从现实的教学实践看,我始终认为:教学过程固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从教育论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充其量只是教学工具而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活泼地学,而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师只能为学生提出教学的目标要求、掌握知识的规律、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对疑难问题如何突破,而不能包括包治百病,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初三社政课双基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的识记、理解和分析,其实际运用更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就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言,更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据中外专家测试,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在走出校门外的实际运用中只占10%,其90%的知识来自社会工作实践,来自自己的学习。古今中外的许多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二、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模式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因素,它是人们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途径与方法的依据;对教学模式的运行,具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我捕捉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能力。自学启导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就是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自学启导模式的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
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自学启导模式的结构程序是:提出自学思考题——自学——启导探研——自学——自练自测。其具体的操作要领如下:
(1)提出自学思考题。教师在上课初的一两分钟,按照教材目标要求提出指导性思考题,并简要讲明掌握知识的规律、方法、难题如何突破,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学。
(2)第一阶段自学。这一阶段自学实际是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捕捉知识,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进行有目的巡视,察看自学情况。根据学习的情况,心中拟就启发学生的名单,并与思考题中难易程度挂钩,便于研讨时分类推进,达到让学生全方位学习之目的。
这一阶段自学须注意的问题:第一,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授课内容的长短,教师指令学生全文或分标题自学。全文学习是让学生按思考题看完全文,然后实施其他教学步骤。这适用于研讨的内容较短,易于理解的题型。分标题自学,主要适用于研讨的内容较长,难于掌握的课型。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因自学时间长,思考量过多引起的倦怠而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第二,注意巡视中差生。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自学思考任务。而程度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完成自学任务,甚至个别学生利用自学时间做出与自学无关的事情。教师应热情关心差生,了解他们学习困难之所在,并给予鼓励,在研讨中引导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第三,注意把握时间尺度,调控教学进度。
(3)教师启导,师生共同研讨。教师汇总学生自学时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启导;对易懂的知识点平等地对话交流;对易混易错的内容,教师给予点拨;对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多角度设疑,引导学生参与研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很快接受并理解,这样就记得牢、用得活。启导研讨是多样化的,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讲故事、听音乐、看电影、做游戏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教师指导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启导中一定要有序,讲究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联系,循序渐进,切忌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使学生一无所获,无所适从。
(4)第二阶段自学。这是教师启导后的自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巩固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再次把学生带进教材,开展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大迁移。在这一自学活动中,教师要提要求,给任务,组织学生学习,切忌放任自流。
(5)自练自测。在自学后,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练习检测题,要求学生独立自练自测。其目的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识记、理解、分析和运用的思维能力。题型可多样化,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提高。
四、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自学启导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轴心。首先,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打上圈,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划上曲线,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要求学生打上问号,以备在老师解惑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准确把握。其次,启发谈话法。启发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发问,把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其特点是便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与教學活动。在启发谈话中,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分析问题、说明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三社政教学的论证推理有显著的作用。
自学启导教学模式正渐渐地在成为我教学的一个特色,当然,操作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