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退缩行为又称为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是指儿童不参与同伴交往或游戏活动,对环境或者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并达到异常程度。这种行为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即无论在陌生环境还是在熟悉环境,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行为。研究者将以研究对象牛牛的典型性社会退缩行为为个案,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了解孩子的社交恐惧程度,协助家长对牛牛进行脱敏训练。经过近一年的“系统脱敏”干预,牛牛的社会退缩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牛牛,男,4岁。小班初入园,牛牛就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退缩特征:语言表达完全没有问题的牛牛,却害怕进入同龄幼儿多的地方,害怕与小朋友谈话、游戏;在没有父母陪同、万不得已需要与同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会主动退让,眼神闪躲,言语支吾,甚至会躲到隐蔽的角落。在园时,他只愿与教师交谈,如教师尝试带他和其他幼儿接触,他就会挣扎、抗拒、发抖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综合利用觀察与访谈。获取更多信息
准备阶段约持续三周(21天)。研究者通过两周的时间与研究对象建立起友好关系,并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设定了8种社交情境及相应情景的图片,同时准备了表情图(笑脸、面无表情脸、生气脸、害怕脸和哭脸)。
2018年5月21日,研究者进行了首次测试,出示情境图片并解释情境。在明确幼儿能够理解后,研究者询问:“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给出怎样的表情?”然后让牛牛选择对应表情图,可同时选择多个数量的表情图来表达情绪(见表1)。
在这8种情景中,牛牛给出“害怕”的有3种、“笑脸”有2种、“哭脸”1种、“面无表情”1种及“生气脸”1种。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在首次测试一周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结果与第一次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表明测试的可信度较高。
第二阶段:诚恳沟通。促进家园合作
研究者与牛牛家长进行了仔细沟通,除讲解上述测试结果之外,还配合视频介绍研究对象的在园情况,同时向家长解析行为发生背后的儿童心理学原理。家长(尤其是父亲)表示:由于自身情绪不愿让专业机构参与干预,但可以配合研究者进行干预。
第三阶段:家园共育,陪伴幼儿进行放松训练
根据访谈,我们设定了放松时间段在傍晚6:OO以后。此时,一家三口可以进行放松活动,家长增加对幼儿的肢体接触和语言关怀,强化幼儿的被认同感和安全感。这一阶段的进行时间较长,约13周(90天左右)。经过放松训练之后,研究对象有了较大的改善,由最初的不与家长主动交流在园生活,到每日放学后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园内发生的事情。
第四阶段:协助家长,实施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即利用放松状态对焦虑状态进行抑制,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方式,只要能让幼儿情绪平和、状态放松即可。干预实施大概持续203天,主要是在家时间(19:00-21:00),干预者主要为家长。家长每晚定时带幼儿去社区游乐场实施脱敏,具体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第一,在父母的陪同下远处观望其他幼儿
牛牛看见远处其他幼儿朝他走来时,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及行为。父母始终以陪伴、接纳的态度牵着牛牛的手,静静地陪伴牛牛。当其他幼儿靠近并有邀请牛牛一起游戏的意向时,父母则代替牛牛婉言谢绝。当牛牛要求离开游乐场地时,父母以。再待久一些就会有奖励”为理由劝其留下。一段时间后,牛牛逐渐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在游乐场地多待15分钟左右。随后,在牛牛要求离开的时候,父母拿出牛牛最爱的食物或故事书,请他留下与父母一起分享,牛牛逐渐能够与父母轻松地在远处观看其他幼儿玩耍。这一阶段持续约1 8天。
第二,在父母的陪同下在同龄幼儿附近玩耍
这一阶段共持续60天,目的是让牛牛从前一阶段的观望过渡到能与同伴进行平行游戏。在父母带牛牛来到游乐场初期,面对其他孩子发出的邀请,父母劝说牛牛接受游戏邀请,牛牛表现出明显的躲避行为。在鼓励下,牛牛开始尝试靠近其他幼儿,其间有反复状况,如哭泣不愿靠近。在父母持续半个月的耐心引导下,牛牛最终同意在游乐场的角落里独自玩耍,但整体精神仍处于紧张状态,回应时会明显拽紧父母的衣角。除了偶尔对其他幼儿的互动发出“嗯”“啊”作为回应,并未与同伴发生任何交集。
第三,在父母的陪同下和同龄幼儿一起玩游戏
由于对游乐场场景的熟悉和游戏技能的熟练,牛牛已明显不满足于“独自游戏”的状态,表现出想加入其他幼儿游戏的行为,并要求父母帮助自己进行交谈。父母则提前备好零食与玩具,以便牛牛进行分享。最初,牛牛对其他幼儿的玩具感兴趣,但不敢表达想法。后来,在父母鼓励下,牛牛能够主动拿玩具去接近同伴,并以手势和“嗯”“啊”等表示想要分享。在这段时间内,牛牛和其他幼儿没有超过两个字的语言交流,常以不同语调的“嗯”“啊”来回应。父母在他每次主动参与游戏后都会及时进行鼓励。这一阶段持续约25天,牛牛能做到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与同伴游戏30分钟以上。
第四。在父母的陪同下和同龄幼儿说话
在完成第三阶段后,研究者建议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演练的形式教会牛牛一些简短必备的话,如“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幼儿要会说“谢谢你”。同时,父母根据平日观察,对其他幼儿会如何回应作出预设,并提前告诉牛牛:当你说了“谢谢你”以后,对方可能会说“不用谢”等。父母还可以告诉牛牛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如觉得对方可能会拒绝你的请求时,可以给对方分享自己的零食或玩具。这一阶段持续约1 5天,对玩伴有一定熟悉度的牛牛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抗拒与反复状态。在父母鼓励下,牛牛已经能与玩伴进行游戏交流,有时会说出父母没有教他的话,如“不好玩,换个玩法吧”。
第五。在父母的陪同下与同龄幼儿争执
其他幼儿与牛牛已经建立起友谊,研究者建议父母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幼儿学会拒绝。这一阶段持续约40天。父母引导牛牛,当自己不想分享时,要直接拒绝,如“你不可以这样”或“请还给我”。一段时间后,牛牛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向其他幼儿说出拒绝话语,并有愿意争执的表现。
第六。独自与同龄幼儿说话
当父母发现牛牛能拒绝其他幼儿后,研究者与牛牛父母合作,鼓励牛牛与同龄幼儿独自说话。这一阶段持续约10天。我们设置了一个场景,牛牛与父母约定好:爸爸妈妈要去买东西,牛牛要在一旁等待,等时钟长针指到6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回来,如果牛牛想爸爸妈妈了,就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话。父母先给孩子一个“期待”,让他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回来,实则父母在幼儿视线范围外进行观察。由此,父母逐渐发现,牛牛能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与同龄幼儿进行交流。随后,教师也发现,牛牛能在幼儿园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七。独自与同龄幼儿游残
牛牛偶尔出现反复,有时说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知如何是好,还是会选择以“嗯”“啊”来回应。研究者和牛牛父母在事后进行沟通鼓励。据父母反馈,随着游戏热情越来越高,牛牛离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能够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外进行游戏。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长,半小时左右。当约定时间快到时,牛牛会不顾游戏进展直接离开,开始寻找父母。父母会一直在旁等待,并对牛牛强调会遵守约定,以强化牛牛的安全感。这一阶段持续约15天。
第八,独自与同龄幼儿较长时间交往
根据上一阶段的经验,研究者建议家长逐步“放手”,让牛牛与同伴独自相处时间逐步延长。父母开始让牛牛尝试独自与同龄幼儿交往,能做到与其他幼儿交谈、游戏。起初,牛牛会记得约定,每隔一小时就找父母;后来,牛牛几乎不主动找父母,由父母主动去提醒他。这一阶段持续约20天。
三、研究结果
从父母干预开始计算,整个干预行为耗时约293天。从研究者实施观察开始计算,约为315天,接近一年。随着父母及教师参与程度的降低,牛牛的社会交往主动性越来越高,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研究对象能融洽地与同龄幼儿交往,较准确地表达且会适当拒绝他人,与父母相处也更为亲密。至此,研究者暂未观察到牛牛出现反复现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牛牛,男,4岁。小班初入园,牛牛就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退缩特征:语言表达完全没有问题的牛牛,却害怕进入同龄幼儿多的地方,害怕与小朋友谈话、游戏;在没有父母陪同、万不得已需要与同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会主动退让,眼神闪躲,言语支吾,甚至会躲到隐蔽的角落。在园时,他只愿与教师交谈,如教师尝试带他和其他幼儿接触,他就会挣扎、抗拒、发抖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综合利用觀察与访谈。获取更多信息
准备阶段约持续三周(21天)。研究者通过两周的时间与研究对象建立起友好关系,并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设定了8种社交情境及相应情景的图片,同时准备了表情图(笑脸、面无表情脸、生气脸、害怕脸和哭脸)。
2018年5月21日,研究者进行了首次测试,出示情境图片并解释情境。在明确幼儿能够理解后,研究者询问:“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给出怎样的表情?”然后让牛牛选择对应表情图,可同时选择多个数量的表情图来表达情绪(见表1)。
在这8种情景中,牛牛给出“害怕”的有3种、“笑脸”有2种、“哭脸”1种、“面无表情”1种及“生气脸”1种。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在首次测试一周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结果与第一次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表明测试的可信度较高。
第二阶段:诚恳沟通。促进家园合作
研究者与牛牛家长进行了仔细沟通,除讲解上述测试结果之外,还配合视频介绍研究对象的在园情况,同时向家长解析行为发生背后的儿童心理学原理。家长(尤其是父亲)表示:由于自身情绪不愿让专业机构参与干预,但可以配合研究者进行干预。
第三阶段:家园共育,陪伴幼儿进行放松训练
根据访谈,我们设定了放松时间段在傍晚6:OO以后。此时,一家三口可以进行放松活动,家长增加对幼儿的肢体接触和语言关怀,强化幼儿的被认同感和安全感。这一阶段的进行时间较长,约13周(90天左右)。经过放松训练之后,研究对象有了较大的改善,由最初的不与家长主动交流在园生活,到每日放学后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园内发生的事情。
第四阶段:协助家长,实施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即利用放松状态对焦虑状态进行抑制,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方式,只要能让幼儿情绪平和、状态放松即可。干预实施大概持续203天,主要是在家时间(19:00-21:00),干预者主要为家长。家长每晚定时带幼儿去社区游乐场实施脱敏,具体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第一,在父母的陪同下远处观望其他幼儿
牛牛看见远处其他幼儿朝他走来时,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及行为。父母始终以陪伴、接纳的态度牵着牛牛的手,静静地陪伴牛牛。当其他幼儿靠近并有邀请牛牛一起游戏的意向时,父母则代替牛牛婉言谢绝。当牛牛要求离开游乐场地时,父母以。再待久一些就会有奖励”为理由劝其留下。一段时间后,牛牛逐渐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在游乐场地多待15分钟左右。随后,在牛牛要求离开的时候,父母拿出牛牛最爱的食物或故事书,请他留下与父母一起分享,牛牛逐渐能够与父母轻松地在远处观看其他幼儿玩耍。这一阶段持续约1 8天。
第二,在父母的陪同下在同龄幼儿附近玩耍
这一阶段共持续60天,目的是让牛牛从前一阶段的观望过渡到能与同伴进行平行游戏。在父母带牛牛来到游乐场初期,面对其他孩子发出的邀请,父母劝说牛牛接受游戏邀请,牛牛表现出明显的躲避行为。在鼓励下,牛牛开始尝试靠近其他幼儿,其间有反复状况,如哭泣不愿靠近。在父母持续半个月的耐心引导下,牛牛最终同意在游乐场的角落里独自玩耍,但整体精神仍处于紧张状态,回应时会明显拽紧父母的衣角。除了偶尔对其他幼儿的互动发出“嗯”“啊”作为回应,并未与同伴发生任何交集。
第三,在父母的陪同下和同龄幼儿一起玩游戏
由于对游乐场场景的熟悉和游戏技能的熟练,牛牛已明显不满足于“独自游戏”的状态,表现出想加入其他幼儿游戏的行为,并要求父母帮助自己进行交谈。父母则提前备好零食与玩具,以便牛牛进行分享。最初,牛牛对其他幼儿的玩具感兴趣,但不敢表达想法。后来,在父母鼓励下,牛牛能够主动拿玩具去接近同伴,并以手势和“嗯”“啊”等表示想要分享。在这段时间内,牛牛和其他幼儿没有超过两个字的语言交流,常以不同语调的“嗯”“啊”来回应。父母在他每次主动参与游戏后都会及时进行鼓励。这一阶段持续约25天,牛牛能做到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与同伴游戏30分钟以上。
第四。在父母的陪同下和同龄幼儿说话
在完成第三阶段后,研究者建议父母通过和孩子一起演练的形式教会牛牛一些简短必备的话,如“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幼儿要会说“谢谢你”。同时,父母根据平日观察,对其他幼儿会如何回应作出预设,并提前告诉牛牛:当你说了“谢谢你”以后,对方可能会说“不用谢”等。父母还可以告诉牛牛一些人际交往策略,如觉得对方可能会拒绝你的请求时,可以给对方分享自己的零食或玩具。这一阶段持续约1 5天,对玩伴有一定熟悉度的牛牛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抗拒与反复状态。在父母鼓励下,牛牛已经能与玩伴进行游戏交流,有时会说出父母没有教他的话,如“不好玩,换个玩法吧”。
第五。在父母的陪同下与同龄幼儿争执
其他幼儿与牛牛已经建立起友谊,研究者建议父母开始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幼儿学会拒绝。这一阶段持续约40天。父母引导牛牛,当自己不想分享时,要直接拒绝,如“你不可以这样”或“请还给我”。一段时间后,牛牛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向其他幼儿说出拒绝话语,并有愿意争执的表现。
第六。独自与同龄幼儿说话
当父母发现牛牛能拒绝其他幼儿后,研究者与牛牛父母合作,鼓励牛牛与同龄幼儿独自说话。这一阶段持续约10天。我们设置了一个场景,牛牛与父母约定好:爸爸妈妈要去买东西,牛牛要在一旁等待,等时钟长针指到6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回来,如果牛牛想爸爸妈妈了,就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话。父母先给孩子一个“期待”,让他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回来,实则父母在幼儿视线范围外进行观察。由此,父母逐渐发现,牛牛能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与同龄幼儿进行交流。随后,教师也发现,牛牛能在幼儿园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七。独自与同龄幼儿游残
牛牛偶尔出现反复,有时说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知如何是好,还是会选择以“嗯”“啊”来回应。研究者和牛牛父母在事后进行沟通鼓励。据父母反馈,随着游戏热情越来越高,牛牛离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能够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外进行游戏。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长,半小时左右。当约定时间快到时,牛牛会不顾游戏进展直接离开,开始寻找父母。父母会一直在旁等待,并对牛牛强调会遵守约定,以强化牛牛的安全感。这一阶段持续约15天。
第八,独自与同龄幼儿较长时间交往
根据上一阶段的经验,研究者建议家长逐步“放手”,让牛牛与同伴独自相处时间逐步延长。父母开始让牛牛尝试独自与同龄幼儿交往,能做到与其他幼儿交谈、游戏。起初,牛牛会记得约定,每隔一小时就找父母;后来,牛牛几乎不主动找父母,由父母主动去提醒他。这一阶段持续约20天。
三、研究结果
从父母干预开始计算,整个干预行为耗时约293天。从研究者实施观察开始计算,约为315天,接近一年。随着父母及教师参与程度的降低,牛牛的社会交往主动性越来越高,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研究对象能融洽地与同龄幼儿交往,较准确地表达且会适当拒绝他人,与父母相处也更为亲密。至此,研究者暂未观察到牛牛出现反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