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文坛孜孜耕耘三十年,终于获得被国人视为“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最初的“欣喜与惶恐”之后,却经验着不曾有过的压力。
诺贝尔文学奖,是对莫言文学成就,尤其是其文学的全球影响力的确证,可喜可贺。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性质,正如莫言所言,是一个出自评委的奖励,而不是文学最高成就的代名词;莫言水平的当代中国作家,肯定不只他一个。如果国人由此在尊敬莫言及文学的同时,获奖的情结能够稍微减少,对文学本身及人的精神追求的关注稍微增多,那么,将是文学的幸事,也是中国的幸事。倘若因此真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大得不得了,足以傲视左右,那将留下笑柄。
诺奖将作家莫言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公共领域,对莫言的评论,也将不再限于文学研究领域。不同的声音,显示着人们不再满足于舆论一律的时代环境,更显示着自由与独立的思想空间,正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一点拓宽。
下面精心组织的六篇短论,出自国内和美国著名学者之手。他们当中,有谙熟中国当代文学并活跃于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的研究者,有深耕于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并在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有熟悉莫言作品在西方传播、具有中西文化双重学术背景的专业学者。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和关怀论莫言,微言大义,见仁见智;呈现于兹,期望激发更多的学者与读者加入讨论,就莫言、文学、中国文化的诸多话题,展开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丰乳肥臀》印象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丰乳肥臀》曾让一些批评家无所适从,那种意象是反逻辑的。这部作品弥漫着奇幻的历史图景。比如写送葬的场景,天地之色大变,魔鬼般的乌鸦的合唱,有诸多巫气。在庄重里增加一种玄奥的因素,就把死亡的痛感与命运的无常以怪诞之笔完成了。母亲对故乡的叙述里,传奇与志怪式的笔意笼罩在作品的上空,故土的人与事,都以非理性的方式衍生着苦意。大姐的私奔、相亲的哑巴的受辱,都有邪气的流转,我们在这种梦幻的叙述里,看到了有形与无形的存在。而那些无形的存在在现实人体里的跳动,就把空寂的乡村世界历史化与精神化了。
乡村的歌谣在小说里的呈现也令人惬意。小说对三姐在家乡戏的演出里呈现的摇滚式咏叹的勾勒,完全是一种神音的跳跃。那种悲苦无奈而酣畅淋漓的吼动,绝不亚于秦腔和汉调,那些弥漫着悲壮之气的音符,有地狱传来的阴冷和上苍里的灿烂之色。仿佛鲁迅《女吊》里所写的不屈的鬼魂的吟哦,叫出了千年来土地下的冤魂的颤音。这些我们在《檀香刑》《生死疲劳》里看得更为清楚了。
传统的读书人描述乡村是单线条的,莫言却贡献了一个翻腾摇动的神幻的世界。那里没有道学气,没有静穆的泥土,所有的空间都是精灵的舞动之所。这里有乡下泥土气的哲学和萨满教式的巫歌。卡尔维诺的小说有过类似的奇玄和不可思议,略萨作品的眩迷之气也带有类似的特点。莫言知道这种表述符合自己的本意,乃一种放逐与逍遥,人只有和非人的存在体相处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世界在什么地方。
从莫言反思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隐藏着极大的颠覆性,以土地的原始力量和农民的生存欲望不断挑战人间的既存秩序。这是“自然”向“名教”的讨伐,欲望对文明的反抗,从《红高粱》一路走来,直至惊心动魄的《蛙》。小说家的莫言是文学的巨人,当世的异端,是一枚充满着倔强泥土气的重磅鸡蛋。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莫言,犹如他的笔名一般。他曾以经典的莫氏风格作过一幅自画像:“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言,谁都没有资格向他丢石头。然而,莫言式的生存智慧,不幸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以至于今天大学里的研究生,经常关起门来切磋生存竞争的技艺,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一方面在处世上比谁都更体制,成为钱理群所痛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分裂人格,不仅弥漫于中国的官僚阶层和文化精英,而且也成为日常生活中芸芸众生的常态。
虽然我们无法在许多公共正义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但低调的“有所不为”不仅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条价值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不与邪恶与无聊为伍,其实不要求你付出多大的代价,但守住的却是自己的人格尊严。假如有更多的人自觉地守护一己之价值底线,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有些微希望,邪恶就不会如此猖獗,“文革”的复辟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反思莫言式的生存智慧,也是对我们自身灵魂的拷问。
莫言三十年的文学长跑
宋明炜(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莫言有过短暂的沉寂,然后在1998年,一下子推出好几个令人叫绝的中短篇,其中有发在《收获》上的一个中篇:《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被叙述者奉作天才来纪念歌颂的右派教师朱总人,他的外貌丑陋可笑,参加长跑比赛,一步一探头,姿态像一只大鹅,但他头脑里的智慧和身体里的能量却似乎无穷无尽,在每个场合他都毫无例外会有惊人之举。故事发生在1968年,在那个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有许多下放右派能人参加的乡间运动会上,作为本地右派的朱老师,呼吸平稳,面带微笑,轻松赢得了万米长跑的第一名。
得知莫言获奖,我又重读《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仍令人忍俊不禁;那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一如莫言最初带给中国文坛的惊喜。莫言的语调如朱老师的长跑一样气定神闲、但也怪诞奇异,仿佛有个神秘的透镜被置于叙述和现实之间,使那些历史中尴尬、荒唐、悲惨的景象变得如同奇幻世界,惊心动魄,令人沉醉。最后朱老师从跑道上胜利归来,向警察自首:他家院子到寡妇皮秀英家,修有工程浩大、内部充满奇思妙想巧机关的地道,并且他私自种植大烟,满院满墙都是鲜艳娇媚、妖气横生的花朵。瑞典学院对莫言的颁奖词使用了“诱发幻觉”的评语,莫言的文学世界正如朱老师的隐秘花园,在现实中制造超现实的幻象,但那幻象正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莫言三十年的文学长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 莫言得奖是“好有好报”
张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生死疲劳》中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死过去活过来,变成驴变成狗变成牛变成猪,表达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意志:人,是有魂灵的,即使死了,也要寻找他的尊严和权力。莫测的想象力,倾世的才情,具有人情伦理的魔幻现实主义令人瞠目结舌———莫言写出了属于他的荒诞的、活生生长在中国大地内部、长在中国传统里的“高密东北乡”。
莫言得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胜利,但更应该视为是对“这一位”作家个人工作的肯定。三十年来,莫言在他的小说中不停止地书写人的故事,人的爱,人的痛苦,人的挣扎和人的艰难。《蛙》中,姑姑痛苦,难过,是因为她以“正义”的名义剥夺了那么多的生命的到来———当我们每个人都嘲笑《超生游击队》的男女主角时,我们的立场是国家主义的,是集体主义的,我们对个人的立场、尊严和疼痛习焉不察,视而不见。莫言的贡献只是回到常识,他回归人的文学,那不是站在国家主义立场的表达,《蛙》站在人的立场,讲述人的故事。莫言是第一个这样写,是第一个写出这个故事的中国作家,他尽最大可能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探底,并尽可能将这个故事在更宽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他是当代文学写作的先行者,也是探路人。
我欣赏莫言在写作领域所做出的种种开拓,敬佩他为中国文学三十年所做的贡献。我很同意陈丹燕对我说的,莫言得奖是好有好报(大意)。一个好的、受人尊重的文学奖,鼓励的是那些用文学的方式寻找表达自由的写作者,鼓励的是那些孜孜不倦地沉默地在文学写作中争取“一厘米”尊严的写作者———文学奖,最终奖励的是“手把式”,而不是“嘴把式”。
诺贝尔:文学的神坛与祭坛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对他本人艺术成就的奖赏,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性的肯定。然而,在一片欢呼、赞美的同时,抨击、谴责之声亦不绝于耳。这些批评集中在作为一个作家的政治上和道德上的亏欠。它让文学以及诺贝尔奖蒙羞。近几十年来,文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承载着“救赎”的梦想。人们渴望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让文学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救赎”。人们也在诺贝尔文学奖所标榜的文学理念中,看到了这种“救赎”的希望。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对这个时代欠债太多:道德担当的债务、现实关怀的债务、艺术完美性的债务,等等。作家们的怯懦、无聊,乃至无耻,无不触目惊心。莫言的获奖,让一些人的“救赎”梦想突然破灭。现在,既然在莫言身上集中了中国作家的荣光,他也必将承载他们的耻辱。事实上,莫言本人十分清楚这一笔债务的性质,他的文学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还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亏欠,在文学中要加倍地偿还。在我看来,这也正是他在文学中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神奇效果和现实批判性的动力所在。但还不够,在他获奖之后,他还必须还当代作家的集体性的债务。对于莫言来说,今年的斯德哥尔摩既是神坛,又是祭坛。
中国文学全球化之一例
蔡元丰(美国文博大学犠犻狋狋犲狀犫犲狉犵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外国语言文学系)
瑞典文学院云:“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生产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其流程由中国本土文化取材(民间传说、民族历史),糅合其他第三世界资源(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英美话语加工(翻译、研究),最终获欧洲鉴定认可(诺贝尔奖),成为国际文学市场上的畅销品牌。
莫言作品译本已有10多种外语版,其中以英文为主;英译本大多出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之手。下面是葛译莫言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国外评论当然也是莫言进入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1989年周英雄在葛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犕狅犱犲狉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学刊中发表的《〈红高粱家族〉演义》(犚狅犿犪狀犮犲狅犳狋犺犲犚犲犱犛狅狉犵犺狌犿犉犪犿犻犾狔)便是经典之作。其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现代世界文学》(犠狅狉犾犱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犜狅犱犪狔)季刊于2000年夏推出莫言专辑。8年后陆敬思(ChristopherLupke)为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年会组织了莫言论坛。与会的留美香港学人陈颖更于去年出版了《颠覆之声———莫言的小说世界》(犃犛狌犫狏犲狉狊犻狏犲犞狅犻犮犲犻狀犆犺犻狀犪:犜犺犲犉犻犮狋犻狅狀犪犾犠狅狉犾犱狅犳犕狅犢犪狀),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英语莫言专著。
莫言的获奖是作者、译者、学者跨国合作的成果,只为向世界讲一些中国近来离奇而动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娟)
诺贝尔文学奖,是对莫言文学成就,尤其是其文学的全球影响力的确证,可喜可贺。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性质,正如莫言所言,是一个出自评委的奖励,而不是文学最高成就的代名词;莫言水平的当代中国作家,肯定不只他一个。如果国人由此在尊敬莫言及文学的同时,获奖的情结能够稍微减少,对文学本身及人的精神追求的关注稍微增多,那么,将是文学的幸事,也是中国的幸事。倘若因此真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大得不得了,足以傲视左右,那将留下笑柄。
诺奖将作家莫言推向更广泛的社会公共领域,对莫言的评论,也将不再限于文学研究领域。不同的声音,显示着人们不再满足于舆论一律的时代环境,更显示着自由与独立的思想空间,正在大家的努力下一点一点拓宽。
下面精心组织的六篇短论,出自国内和美国著名学者之手。他们当中,有谙熟中国当代文学并活跃于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的研究者,有深耕于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并在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有熟悉莫言作品在西方传播、具有中西文化双重学术背景的专业学者。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和关怀论莫言,微言大义,见仁见智;呈现于兹,期望激发更多的学者与读者加入讨论,就莫言、文学、中国文化的诸多话题,展开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丰乳肥臀》印象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丰乳肥臀》曾让一些批评家无所适从,那种意象是反逻辑的。这部作品弥漫着奇幻的历史图景。比如写送葬的场景,天地之色大变,魔鬼般的乌鸦的合唱,有诸多巫气。在庄重里增加一种玄奥的因素,就把死亡的痛感与命运的无常以怪诞之笔完成了。母亲对故乡的叙述里,传奇与志怪式的笔意笼罩在作品的上空,故土的人与事,都以非理性的方式衍生着苦意。大姐的私奔、相亲的哑巴的受辱,都有邪气的流转,我们在这种梦幻的叙述里,看到了有形与无形的存在。而那些无形的存在在现实人体里的跳动,就把空寂的乡村世界历史化与精神化了。
乡村的歌谣在小说里的呈现也令人惬意。小说对三姐在家乡戏的演出里呈现的摇滚式咏叹的勾勒,完全是一种神音的跳跃。那种悲苦无奈而酣畅淋漓的吼动,绝不亚于秦腔和汉调,那些弥漫着悲壮之气的音符,有地狱传来的阴冷和上苍里的灿烂之色。仿佛鲁迅《女吊》里所写的不屈的鬼魂的吟哦,叫出了千年来土地下的冤魂的颤音。这些我们在《檀香刑》《生死疲劳》里看得更为清楚了。
传统的读书人描述乡村是单线条的,莫言却贡献了一个翻腾摇动的神幻的世界。那里没有道学气,没有静穆的泥土,所有的空间都是精灵的舞动之所。这里有乡下泥土气的哲学和萨满教式的巫歌。卡尔维诺的小说有过类似的奇玄和不可思议,略萨作品的眩迷之气也带有类似的特点。莫言知道这种表述符合自己的本意,乃一种放逐与逍遥,人只有和非人的存在体相处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世界在什么地方。
从莫言反思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隐藏着极大的颠覆性,以土地的原始力量和农民的生存欲望不断挑战人间的既存秩序。这是“自然”向“名教”的讨伐,欲望对文明的反抗,从《红高粱》一路走来,直至惊心动魄的《蛙》。小说家的莫言是文学的巨人,当世的异端,是一枚充满着倔强泥土气的重磅鸡蛋。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莫言,犹如他的笔名一般。他曾以经典的莫氏风格作过一幅自画像:“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言,谁都没有资格向他丢石头。然而,莫言式的生存智慧,不幸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以至于今天大学里的研究生,经常关起门来切磋生存竞争的技艺,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一方面在处世上比谁都更体制,成为钱理群所痛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分裂人格,不仅弥漫于中国的官僚阶层和文化精英,而且也成为日常生活中芸芸众生的常态。
虽然我们无法在许多公共正义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但低调的“有所不为”不仅是可欲的,也是可能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条价值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不与邪恶与无聊为伍,其实不要求你付出多大的代价,但守住的却是自己的人格尊严。假如有更多的人自觉地守护一己之价值底线,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有些微希望,邪恶就不会如此猖獗,“文革”的复辟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反思莫言式的生存智慧,也是对我们自身灵魂的拷问。
莫言三十年的文学长跑
宋明炜(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莫言有过短暂的沉寂,然后在1998年,一下子推出好几个令人叫绝的中短篇,其中有发在《收获》上的一个中篇:《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被叙述者奉作天才来纪念歌颂的右派教师朱总人,他的外貌丑陋可笑,参加长跑比赛,一步一探头,姿态像一只大鹅,但他头脑里的智慧和身体里的能量却似乎无穷无尽,在每个场合他都毫无例外会有惊人之举。故事发生在1968年,在那个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有许多下放右派能人参加的乡间运动会上,作为本地右派的朱老师,呼吸平稳,面带微笑,轻松赢得了万米长跑的第一名。
得知莫言获奖,我又重读《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仍令人忍俊不禁;那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一如莫言最初带给中国文坛的惊喜。莫言的语调如朱老师的长跑一样气定神闲、但也怪诞奇异,仿佛有个神秘的透镜被置于叙述和现实之间,使那些历史中尴尬、荒唐、悲惨的景象变得如同奇幻世界,惊心动魄,令人沉醉。最后朱老师从跑道上胜利归来,向警察自首:他家院子到寡妇皮秀英家,修有工程浩大、内部充满奇思妙想巧机关的地道,并且他私自种植大烟,满院满墙都是鲜艳娇媚、妖气横生的花朵。瑞典学院对莫言的颁奖词使用了“诱发幻觉”的评语,莫言的文学世界正如朱老师的隐秘花园,在现实中制造超现实的幻象,但那幻象正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莫言三十年的文学长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 莫言得奖是“好有好报”
张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生死疲劳》中含冤死去的西门闹,死过去活过来,变成驴变成狗变成牛变成猪,表达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意志:人,是有魂灵的,即使死了,也要寻找他的尊严和权力。莫测的想象力,倾世的才情,具有人情伦理的魔幻现实主义令人瞠目结舌———莫言写出了属于他的荒诞的、活生生长在中国大地内部、长在中国传统里的“高密东北乡”。
莫言得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胜利,但更应该视为是对“这一位”作家个人工作的肯定。三十年来,莫言在他的小说中不停止地书写人的故事,人的爱,人的痛苦,人的挣扎和人的艰难。《蛙》中,姑姑痛苦,难过,是因为她以“正义”的名义剥夺了那么多的生命的到来———当我们每个人都嘲笑《超生游击队》的男女主角时,我们的立场是国家主义的,是集体主义的,我们对个人的立场、尊严和疼痛习焉不察,视而不见。莫言的贡献只是回到常识,他回归人的文学,那不是站在国家主义立场的表达,《蛙》站在人的立场,讲述人的故事。莫言是第一个这样写,是第一个写出这个故事的中国作家,他尽最大可能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探底,并尽可能将这个故事在更宽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他是当代文学写作的先行者,也是探路人。
我欣赏莫言在写作领域所做出的种种开拓,敬佩他为中国文学三十年所做的贡献。我很同意陈丹燕对我说的,莫言得奖是好有好报(大意)。一个好的、受人尊重的文学奖,鼓励的是那些用文学的方式寻找表达自由的写作者,鼓励的是那些孜孜不倦地沉默地在文学写作中争取“一厘米”尊严的写作者———文学奖,最终奖励的是“手把式”,而不是“嘴把式”。
诺贝尔:文学的神坛与祭坛
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对他本人艺术成就的奖赏,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性的肯定。然而,在一片欢呼、赞美的同时,抨击、谴责之声亦不绝于耳。这些批评集中在作为一个作家的政治上和道德上的亏欠。它让文学以及诺贝尔奖蒙羞。近几十年来,文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承载着“救赎”的梦想。人们渴望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让文学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救赎”。人们也在诺贝尔文学奖所标榜的文学理念中,看到了这种“救赎”的希望。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对这个时代欠债太多:道德担当的债务、现实关怀的债务、艺术完美性的债务,等等。作家们的怯懦、无聊,乃至无耻,无不触目惊心。莫言的获奖,让一些人的“救赎”梦想突然破灭。现在,既然在莫言身上集中了中国作家的荣光,他也必将承载他们的耻辱。事实上,莫言本人十分清楚这一笔债务的性质,他的文学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还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亏欠,在文学中要加倍地偿还。在我看来,这也正是他在文学中不断追求艺术上的神奇效果和现实批判性的动力所在。但还不够,在他获奖之后,他还必须还当代作家的集体性的债务。对于莫言来说,今年的斯德哥尔摩既是神坛,又是祭坛。
中国文学全球化之一例
蔡元丰(美国文博大学犠犻狋狋犲狀犫犲狉犵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外国语言文学系)
瑞典文学院云:“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生产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其流程由中国本土文化取材(民间传说、民族历史),糅合其他第三世界资源(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英美话语加工(翻译、研究),最终获欧洲鉴定认可(诺贝尔奖),成为国际文学市场上的畅销品牌。
莫言作品译本已有10多种外语版,其中以英文为主;英译本大多出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之手。下面是葛译莫言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国外评论当然也是莫言进入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1989年周英雄在葛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犕狅犱犲狉狀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学刊中发表的《〈红高粱家族〉演义》(犚狅犿犪狀犮犲狅犳狋犺犲犚犲犱犛狅狉犵犺狌犿犉犪犿犻犾狔)便是经典之作。其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现代世界文学》(犠狅狉犾犱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犜狅犱犪狔)季刊于2000年夏推出莫言专辑。8年后陆敬思(ChristopherLupke)为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年会组织了莫言论坛。与会的留美香港学人陈颖更于去年出版了《颠覆之声———莫言的小说世界》(犃犛狌犫狏犲狉狊犻狏犲犞狅犻犮犲犻狀犆犺犻狀犪:犜犺犲犉犻犮狋犻狅狀犪犾犠狅狉犾犱狅犳犕狅犢犪狀),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英语莫言专著。
莫言的获奖是作者、译者、学者跨国合作的成果,只为向世界讲一些中国近来离奇而动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