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语文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建构,其实质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是主动的求知者,进而发展和完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
关键词:中学语文 学生 主体
一、关于体验主体
体验主体是在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所以,作为主体的学生应首先体验教师的语言,进入教师设计的程序。这里要说的是教师的设计不是“教学性”的而是“建构性”的,语言不是“定义式”而是“启发式”的,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认知支架”,让学生在这个支架内自由、有效地活动。
(一)解读体验
“语文”中的“语”强调的是一种言语能力、朗读是自古以来学习文学的至法,“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情、有方法地诵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产生舒缓或激昂的心灵感应,和书中的情节、故事产生共鸣。加强对文本的渗透,教师应根据平仄、押韵、对偶等语言、语音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
(二)引导展开自由想象,进入美的画面
在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积极地感受形象。文学本身就是最自由的领域,是情感本体的家园,情感本体的象征。这样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的经验上對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构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事物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
1.想象具体之景
例如教学陶渊明《桃花源记》,对桃花源之景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由学生描述学生心目中的桃花源形象。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交融,也有助于学生对《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做进一步的剖析。
2.想象未尽之意
冰心《小桔灯》结尾部分写着: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吧,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姑娘一家进行想象,表达对小姑娘一家的美好祝福。这样,既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升华,又能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下通过思维的拓展从而理性地看待问题。
二、认识主体
学生在语文鉴赏活动中通常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品味一首诗歌、感受一篇小说为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命运所打动,触动自己的内心时,但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写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为许多学生的“通病”。这种进得去、出不来是对学生的认识主体培养不力,对学生外部能力培养不力。体验朦胧、随意、缺乏针对性。
在主体认识的培养阶段,教师是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讲授课文内容。因为,中学生个体的体验不可能尽善尽美,甚至还有相当大的偏差。教师的引导要在宏观的指导下进行。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强调的是个人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操熏陶;工具性强调的是个人的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二者不可偏废。教学中在体验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主体,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语文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带来光彩。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主体,建议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开展批判性的对话使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清晰地看待问题
这种对话可采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模式,原则上以师生对话为主。教师在对话中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使用一票否定的语言,抓住关键点对不同知识水平、性格爱好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启迪他们进行批判反思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期,对外界事物通常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点,个性是他们进行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千篇一律的作文题扼杀学生个性作文。学生许多个性化的见解应该得以表达出来,同时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共同分享表达的快乐,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像尊重知识产权一样。
最后教师应自始自终地坚持发展的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处在体验→认识→新体验→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的路线上,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是主动的求知者,进而发展和完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要多储备知识,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认真研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掌握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完善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城关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 学生 主体
一、关于体验主体
体验主体是在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所以,作为主体的学生应首先体验教师的语言,进入教师设计的程序。这里要说的是教师的设计不是“教学性”的而是“建构性”的,语言不是“定义式”而是“启发式”的,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认知支架”,让学生在这个支架内自由、有效地活动。
(一)解读体验
“语文”中的“语”强调的是一种言语能力、朗读是自古以来学习文学的至法,“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情、有方法地诵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产生舒缓或激昂的心灵感应,和书中的情节、故事产生共鸣。加强对文本的渗透,教师应根据平仄、押韵、对偶等语言、语音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
(二)引导展开自由想象,进入美的画面
在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积极地感受形象。文学本身就是最自由的领域,是情感本体的家园,情感本体的象征。这样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的经验上對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构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事物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它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
1.想象具体之景
例如教学陶渊明《桃花源记》,对桃花源之景的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由学生描述学生心目中的桃花源形象。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交融,也有助于学生对《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做进一步的剖析。
2.想象未尽之意
冰心《小桔灯》结尾部分写着: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吧,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姑娘一家进行想象,表达对小姑娘一家的美好祝福。这样,既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升华,又能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下通过思维的拓展从而理性地看待问题。
二、认识主体
学生在语文鉴赏活动中通常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品味一首诗歌、感受一篇小说为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命运所打动,触动自己的内心时,但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写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为许多学生的“通病”。这种进得去、出不来是对学生的认识主体培养不力,对学生外部能力培养不力。体验朦胧、随意、缺乏针对性。
在主体认识的培养阶段,教师是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讲授课文内容。因为,中学生个体的体验不可能尽善尽美,甚至还有相当大的偏差。教师的引导要在宏观的指导下进行。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强调的是个人的情绪体验,道德情操熏陶;工具性强调的是个人的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二者不可偏废。教学中在体验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主体,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语文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带来光彩。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主体,建议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开展批判性的对话使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清晰地看待问题
这种对话可采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模式,原则上以师生对话为主。教师在对话中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使用一票否定的语言,抓住关键点对不同知识水平、性格爱好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启迪他们进行批判反思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育期,对外界事物通常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点,个性是他们进行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千篇一律的作文题扼杀学生个性作文。学生许多个性化的见解应该得以表达出来,同时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共同分享表达的快乐,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像尊重知识产权一样。
最后教师应自始自终地坚持发展的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始终处在体验→认识→新体验→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的路线上,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是主动的求知者,进而发展和完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要多储备知识,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认真研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掌握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完善教育实践。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