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课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大多教师都能认识到练习课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许多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师讲思路、方法,拖着学生走);习题设计多,层次体现少(题海战术,不解读教材习题);批评怨气多,鼓励启发少(学过的内容不会,怨学生,学生生畏,忽视兴趣培养)等。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观念上过于追求学生解题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练习思考的过程,舍不得时间去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造成练习乏味,习题成片。二是教师行为上注重练习内容的设计,忽视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
一节好的练习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巩固哪些知识点,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首要考虑,克服随意性盲目性。
层次性原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层次清晰。
多样性原则:形式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与注意特点。
启发性原则:会用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的动力系统、内驱力,要新形式、新题材、新要求、思路、新方法、新体验。
如何营造一堂高效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练习课应当有如下基本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基本练习,寻找缺漏——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练习课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练习课开始,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出课题,明确练习课的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
环节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本环节要求教师要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重在明理,是所学知识的再现,唤起学生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和回忆,形成基本能力。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帮助下游学生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及时帮扶。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环节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或设计数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组练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题组一,变式练习:重在思辨,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情境的变化、解题方法的变化、解题思路的变化、练习题型的变化引导学生熟练应用知识。题型多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为主,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训练,以加强理解、提高兴趣。
题组二,综合练习:重在联系,通过知识间的基本联系综合应用,拓展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理解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可新旧知识结合应用。
题组三,开放练习:重在创新,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注意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题目以1——2道为宜。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想法,这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的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四,检测反馈,评价反思:结合目标要求与教学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做检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反思。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因此,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大家用得比较多也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填空”形式把概括的结论总结出来。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二是练习题的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四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对个体或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五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追求环节而忽视实效。
一堂高效的练习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教师查漏补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基本模式加强研究、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突出“生本思想”,变“苦练”为“乐练”、“巧练”,以构建高效的练习课。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
大多教师都能认识到练习课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许多的问题。如,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师讲思路、方法,拖着学生走);习题设计多,层次体现少(题海战术,不解读教材习题);批评怨气多,鼓励启发少(学过的内容不会,怨学生,学生生畏,忽视兴趣培养)等。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观念上过于追求学生解题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练习思考的过程,舍不得时间去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造成练习乏味,习题成片。二是教师行为上注重练习内容的设计,忽视练习教学过程的组织。
一节好的练习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巩固哪些知识点,形成哪些技能,沟通哪些联系,首要考虑,克服随意性盲目性。
层次性原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层次清晰。
多样性原则:形式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与注意特点。
启发性原则:会用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达到以例及类、闻一知十。
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的动力系统、内驱力,要新形式、新题材、新要求、思路、新方法、新体验。
如何营造一堂高效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练习课应当有如下基本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基本练习,寻找缺漏——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练习课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练习课开始,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引出课题,明确练习课的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
环节二,基本练习,寻找缺漏:本环节要求教师要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重在明理,是所学知识的再现,唤起学生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和回忆,形成基本能力。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帮助下游学生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及时帮扶。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环节三,综合练习,拓展提高: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或设计数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组练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题组一,变式练习:重在思辨,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情境的变化、解题方法的变化、解题思路的变化、练习题型的变化引导学生熟练应用知识。题型多以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为主,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进行训练,以加强理解、提高兴趣。
题组二,综合练习:重在联系,通过知识间的基本联系综合应用,拓展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理解知识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可新旧知识结合应用。
题组三,开放练习:重在创新,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提高学生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注意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题目以1——2道为宜。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想法,这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的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四,检测反馈,评价反思:结合目标要求与教学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参与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做检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反思。
解题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题的实质,即有无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只有真正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才算掌握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规律。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因此,练习成果不是简单地用练习所得分数来说明,而是通过学生对解题规律总结与概括的水平来判断的。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学生独立概括的策略。大家用得比较多也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填空”形式把概括的结论总结出来。
此环节一般控制在8分钟左右。
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根据练习内容的多少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几个课时完成练习内容,可以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也可以几个课时完成一个教学过程。二是练习题的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三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与合作探究。四是在练习过程中要对个体或小组及时进行评价,并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五是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要实事求是,不要刻意追求环节而忽视实效。
一堂高效的练习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为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教师查漏补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基本模式加强研究、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突出“生本思想”,变“苦练”为“乐练”、“巧练”,以构建高效的练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