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对碳输入变化及增温的响应

来源 :植物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胞外酶来源于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探明土壤胞外酶活性对碳输入变化及增温的响应,该研究基于长期增温、去除地表凋落物(以下简称去凋)和切根处理的云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照、去凋、切根、切根并增温)下表层矿质土壤(0–5和5–10 cm)与碳氮磷获取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包括多酚氧化酶(POX)、过氧化物酶(PER)、β-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结合铵态氮(NH4+-N)含量、硝态氮(NO3-N)含量、溶解有机碳(DOC)含量、溶解总氮(DN)含量、土壤含水量(SWC)等相关指标,探讨凋落物碳输入、根系碳输入和温度变化对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对照样方,除POX外其余酶活性均为0–5cm层显著高于5–10cm层。与对照相比,长期的凋落物去除显著降低了0–5 cm层土壤AP和BG活性,对NAG、PER和POX活性则无显著影响;长期切根处理显著降低了0–5 cm层土壤BG活性,但提高了两个土层PER活性;长期切根并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0–5 cm层AP和BG活性,对其余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SWC和NH4+-N含量是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该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土壤酶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信息数据在各行业及日常生活中渗透得越来越深,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春峰曾说:"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所涉及的信息中,80%与地理信
《物权法》关于浮动抵押的具体规定过于简略,在司法实务中难免捉襟见肘。学说与实务上对浮动抵押的主体范围、抵押财产、担保类型和效力的解释和认定存在颇多争议。现行法上
中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让人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水平踏上了一个新台阶,各种车辆也越来越多,在公路交通方面也在经历着变革。沥青路面的大面积施工,使道路更加平坦,交通更
负控即负荷控制,也称电力负荷管理。在电力用户签订用电合同时,存在一个最大负荷限额,此负荷限额可能等于用户报装的变压器容量,也可能小于变压器容量。当用户用电超过负荷限
2014年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省紧紧围绕中央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努力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本文对青海省一
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电能计量设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能计量装置和设备也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窃电现象一直是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非
本文归纳整理了近年来三种与耳科学有关的POU结构域家族成员(POU3F4、POU4F3和POU4F1)的研究状况,分别从基因结构、表达方式、作用机制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