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d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点明了探究性学习在科学教育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探究性学习,施瓦布认为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一定义强调了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三个方面的探究学习的目的。
  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加强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改变了原有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既是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语文探究式学习就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质疑能力、顿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明确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联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实际,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探究性学习得到有效开展?
  (一)采用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立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围绕该教学目的,教师在与学生探讨完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等四个典型事例后,学生明白了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行探究,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后,鲁迅先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便迎刃而解了。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提高了,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创设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证明: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创设认知需要情境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在课堂上,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可以有目的地提供几种答案供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在选择中激活探究性的思维。
  李森祥的《台阶》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通过对台阶的描写来表达父亲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①写人,②写物,③既写人也写物,④表面写物实际写人。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产生认知的冲突。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并力求找到答案的根据。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激活了课堂的气氛,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顿悟思维。
  (三)创建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上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讨论概括登月每个阶段的内容后,分组讨论、合作,将登月的过程用示意图标示出来。通过启发学生在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
  (四)巧于点拨,让学生掌握方法自主探究
  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技能技巧,培养学习的能力。如在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讲读课文,培养学生形成“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思考内涵,关注生活”的学习方法。对于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形成“学会自读,思考问题——组织讨论,解决问题——再读课文,品味佳句——借鉴课文,写作片段”的学习方法。这样,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持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 探讨农村3~5岁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全国12个省27个县内农村地区家庭5 050名3~5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发生
目的 探讨脐血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为降低脐血污染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8年7月上海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保存的脐血样本25202份,同时进行需氧菌(
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性单位,一方面具有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另一方面具有确保自身生存发展的经营性质。无论是依靠政府资金支持的公立医院还是独立运营的民营医院,在医改的大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历流传的过程,期间各收藏家鉴赏者在画面上留下了许多题跋和印章,给研究绘画历史提供了许多极富价值的线索,但同时也掩盖了画面原本的面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性、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多层原因.进一步阐述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和机制,从预警机制、组织网络、功能环节及方
随着国家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主要体现在学校知情难、比较难、实现结果正义难等方面。本文结合天津农学院在家庭
暖通空调系统已经成为现在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不但是经济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在帮助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现在不论是办公、居住还是商场建筑中都有安装暖通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