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子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通过2015年PISA项目中国四省市中学生的成绩数据分析了影子教育师资类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选择公办学校教师进行影子教育的比例是最高的;选择本校任课教师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提高;非专职人员的影子教育反而使学生成绩下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在职公办学校教师有偿补课的监管力度,同时建议学校承担起部分课后辅导的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影子教育;师资类型;教育公平;PISA;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于1997年开始启动,项目内容由32个国家的教育专家确定[1]。PISA项目由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部分组成,每三年评估一次,在每次的评估中,会对其中一项进行深入评估,对其他两项进行综合评估。从 2003年开始只有41个国家参与PISA项目,经过十几年的递增之后,影响逐年增加,2015年已经达到72个国家。PISA主要关注本国教育是否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进入社会的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等。PISA项目在数学素养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计算的能力[2]。
基础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3]。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成绩和师资质量密切相关[4],而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关系更显得尤为紧密,但是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公办在职老师[5]。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更多师资类型的影子教育来补充学习,以求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本文选择的师资类型分为四类来进一步探讨影子教育中的师资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其类别分别是本校任课教师、外校教师、专业辅导机构教师、非专职人员(大学生家教等)。
一、文献综述
影子教育(Shadow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校外的私人教育教学行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机会,其教育内容随学校教育的改变而改变[6]。最早将“影子教育”称为“补习教育”,含义为中小学学生在校外私自参加的补习课程,主要以家庭补习、学校周末的假期补习为主要形式[7]。近年来,影子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渐增加,以亚洲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为例,韩国学者研究得出学生在课后进行影子教育学习的比例可以达到86.9%,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初中三年级约65.2%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在香港有51.6%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参加补习,但是影子教育是否真的能提升学习成绩,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结论。
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一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影子教育对学生学业和升学都有正向的影响;然而,埃及和爱尔兰的学者认为,参加影子教育对学业没有显著影响,新加坡、德国的学者认为,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甚至有消极的影响,尼泊尔的学者研究发现,影子教育对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业没有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存在争议,薛海平认为参加影子教育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没有参加影子教育的学生的成绩[8]。薛海平的另一篇研究得出结论: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正面影响,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明显[9]。郝亚迪认为影子教育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影响,但是时间越长正向影响越小[10]。刘珊珊认为,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大[11]。
很多学者研究了影子教育不同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如李佳丽研究了影子教育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2],薛海平等人对影子教育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3]做了研究,方晨晨等人探讨了影子教育支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4]。这些研究为全面深入了解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也为相关人员出台教育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很多研究者只關注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但是鲜有研究者研究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第二,有的研究者只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但是对影响效应没有深入探究;第三,很多研究者没有深入探讨教育结果不均等以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学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效应,由此对政府等相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体制。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5年的PISA项目。影子教育效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本文主要研究影子教育师资类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PISA测试数据中包含了四省市参加PISA项目的学生,人数为9184人,其数据变量名称及编码方式见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关键词:影子教育;师资类型;教育公平;PISA;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于1997年开始启动,项目内容由32个国家的教育专家确定[1]。PISA项目由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部分组成,每三年评估一次,在每次的评估中,会对其中一项进行深入评估,对其他两项进行综合评估。从 2003年开始只有41个国家参与PISA项目,经过十几年的递增之后,影响逐年增加,2015年已经达到72个国家。PISA主要关注本国教育是否使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进入社会的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等。PISA项目在数学素养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计算的能力[2]。
基础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最初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3]。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成绩和师资质量密切相关[4],而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关系更显得尤为紧密,但是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公办在职老师[5]。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更多师资类型的影子教育来补充学习,以求获得更高的学习成绩。本文选择的师资类型分为四类来进一步探讨影子教育中的师资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效应,其类别分别是本校任课教师、外校教师、专业辅导机构教师、非专职人员(大学生家教等)。
一、文献综述
影子教育(Shadow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校外的私人教育教学行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机会,其教育内容随学校教育的改变而改变[6]。最早将“影子教育”称为“补习教育”,含义为中小学学生在校外私自参加的补习课程,主要以家庭补习、学校周末的假期补习为主要形式[7]。近年来,影子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渐增加,以亚洲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为例,韩国学者研究得出学生在课后进行影子教育学习的比例可以达到86.9%,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初中三年级约65.2%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在香港有51.6%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参加补习,但是影子教育是否真的能提升学习成绩,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结论。
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一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影子教育对学生学业和升学都有正向的影响;然而,埃及和爱尔兰的学者认为,参加影子教育对学业没有显著影响,新加坡、德国的学者认为,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甚至有消极的影响,尼泊尔的学者研究发现,影子教育对私立学校的学生学业没有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存在争议,薛海平认为参加影子教育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没有参加影子教育的学生的成绩[8]。薛海平的另一篇研究得出结论:影子教育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正面影响,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明显[9]。郝亚迪认为影子教育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影响,但是时间越长正向影响越小[10]。刘珊珊认为,课外辅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大[11]。
很多学者研究了影子教育不同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如李佳丽研究了影子教育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2],薛海平等人对影子教育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3]做了研究,方晨晨等人探讨了影子教育支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4]。这些研究为全面深入了解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也为相关人员出台教育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尽管如此,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很多研究者只關注了影子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但是鲜有研究者研究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第二,有的研究者只探讨了二者的关系但是对影响效应没有深入探究;第三,很多研究者没有深入探讨教育结果不均等以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的数学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影子教育中师资类型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效应,由此对政府等相关部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体制。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5年的PISA项目。影子教育效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本文主要研究影子教育师资类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PISA测试数据中包含了四省市参加PISA项目的学生,人数为9184人,其数据变量名称及编码方式见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