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起步于20年前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上市的社会公众公司已经有将近2400家之多,股票市值也位列全球股票市场三甲之列。但是,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中间环节,我国的证券公司却面临着行业整体性业绩不佳、经营不佳的局面,发展过程遭遇到较大的困难,证券行业有逐步陷入边缘化的危险。2011年,在18家上市的证券公司中,有17家证券公司的业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亏损,证券公司的经营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关键词:证券;路径;选择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1987年的首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公司已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就其现状而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资产规模偏小;业务形式较为单一,盈利能力低下;监管过严,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方面。
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发源于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一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二是财政系统组建证券机构;三是由信托投资公司设立或由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业务分离而设立的公司。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这一新型的金融机构受到空前的关注,为抢占市场,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证券公司。但由于对证券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基础薄弱,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市场份额偏低的问题,尽管此后多数证券公司经历了增资扩股、资产重组等等方面的工作,资产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金融业态,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证券公司的规模仍远远不能相比。2011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只有1.65万亿元,仅相当于一家排名第九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我国的证券公司普遍脱胎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历史决定了其在金融机构重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经营中,证券公司面临着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即便在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也凭借其渠道、客户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纷纷向证券业务渗透。2011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8万亿元,信托产品发行1.3万亿元,而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仅仅1300亿元,差距十分悬殊。随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正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国外投行的资金实力、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是国内券商无法相比的,在包括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国内券商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境外金融机构的挑战,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
券商的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包括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类传统业务,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资产管理、投资中介、财务咨询等业务,还可以涉足企业并购、风险投资等领域。我国的证券公司仍然是以传统业务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资产管理等业务虽有发展,但仍只占经营收入的较小比重,而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案例更是鲜有。大多数券商业务形式单一,主要还是以经纪业务特别是股票交易经纪业务为主,其经营业绩严重依赖于佣金收入。2011年,在18家上市的券商中,仅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的经营收入超过了经纪业务,其他17家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仍占营业收入的大部分,有的券商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由于券商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客戶资源和留住原有客户,降低交易佣金率成为券商所能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券商的盈利空间因此而大大压缩。国内券商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其经营业绩过分依赖二级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状态,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券商的经营形式单一也与证券管理部门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管理办法制约了券商的经营业务范围的拓展,任何有所创新突破原有业务形态的做法都需要经过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审批,这就使得券商在近年迅速发展的诸如财富管理等等业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证券行业作为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证券行业的困难局面,管理部门也曾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一部分大型国有券商由国有政策性机构如汇金公司等进行注资和收购重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这些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扩大了资产规模。同时,管理部门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证券行业,允许外资参股券商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券商上市融资也逐渐增多,到2011年底,已经有18家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成为社会公众公司,目前还有多家券商准备上市。
注资、重组等虽是推动证券公司走出困境的手段,但不从改变经营机制上着手,注入的优质资产又有可能成为新的不良资产。证券公司要通过转型和不断创新,真正回归到其所应有的金融中介的本质,充分履行资本市场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职责。证券公司要在与其他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证券公司走金融控股公司的道路,是其做大做强的真正出路所在。
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金融界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世界上许多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家都采用这一组织形式。虽然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其基本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如金融控股公司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团;集团业务中金融业务必须占主要地位;集团业务必须是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中两种以上的金融混业业务,等等。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应该是以控股公司形式成立,其业务主要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将成为我国的证券公司提升自身实力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要由实力有限的证券公司为核心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组建证券控股公司,在取得一定的发展后由此向其他金融领域拓展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路径。
证券公司组织模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按地区划分;另二类是按业务种类划分;再一类是按兼具地域和专业的混合结构来划分。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業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证券公司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动力源泉。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就要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建立适合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证券公司中必定会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较高资产质量、良好市场信誉的证券行业巨头,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关键词:证券;路径;选择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1987年的首家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公司已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就其现状而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资产规模偏小;业务形式较为单一,盈利能力低下;监管过严,创新能力不强等等方面。
我国的证券公司基本上发源于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发展而来:一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或股份制公司;二是财政系统组建证券机构;三是由信托投资公司设立或由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业务分离而设立的公司。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这一新型的金融机构受到空前的关注,为抢占市场,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证券公司。但由于对证券市场这一新兴市场的认识不足,再加上基础薄弱,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市场份额偏低的问题,尽管此后多数证券公司经历了增资扩股、资产重组等等方面的工作,资产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金融业态,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证券公司的规模仍远远不能相比。2011年底,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只有1.65万亿元,仅相当于一家排名第九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我国的证券公司普遍脱胎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历史决定了其在金融机构重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经营中,证券公司面临着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对其生存空间的挤压。即便在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机构也凭借其渠道、客户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纷纷向证券业务渗透。2011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8万亿元,信托产品发行1.3万亿元,而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仅仅1300亿元,差距十分悬殊。随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正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国外投行的资金实力、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是国内券商无法相比的,在包括承销、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国内券商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境外金融机构的挑战,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
券商的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包括承销、经纪和自营三大类传统业务,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资产管理、投资中介、财务咨询等业务,还可以涉足企业并购、风险投资等领域。我国的证券公司仍然是以传统业务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资产管理等业务虽有发展,但仍只占经营收入的较小比重,而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案例更是鲜有。大多数券商业务形式单一,主要还是以经纪业务特别是股票交易经纪业务为主,其经营业绩严重依赖于佣金收入。2011年,在18家上市的券商中,仅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的经营收入超过了经纪业务,其他17家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仍占营业收入的大部分,有的券商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由于券商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客戶资源和留住原有客户,降低交易佣金率成为券商所能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手段,券商的盈利空间因此而大大压缩。国内券商比较单一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其经营业绩过分依赖二级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状态,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券商的经营形式单一也与证券管理部门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监管部门制定的各类管理办法制约了券商的经营业务范围的拓展,任何有所创新突破原有业务形态的做法都需要经过监管部门长时间的审批,这就使得券商在近年迅速发展的诸如财富管理等等业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证券行业作为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证券行业的困难局面,管理部门也曾陆续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对一部分大型国有券商由国有政策性机构如汇金公司等进行注资和收购重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这些证券公司的资本状况,扩大了资产规模。同时,管理部门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证券行业,允许外资参股券商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券商上市融资也逐渐增多,到2011年底,已经有18家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成为社会公众公司,目前还有多家券商准备上市。
注资、重组等虽是推动证券公司走出困境的手段,但不从改变经营机制上着手,注入的优质资产又有可能成为新的不良资产。证券公司要通过转型和不断创新,真正回归到其所应有的金融中介的本质,充分履行资本市场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职责。证券公司要在与其他金融业态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证券公司走金融控股公司的道路,是其做大做强的真正出路所在。
金融控股公司是国际金融界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世界上许多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国家都采用这一组织形式。虽然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其基本特征还是比较一致的:如金融控股公司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的企业集团;集团业务中金融业务必须占主要地位;集团业务必须是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中两种以上的金融混业业务,等等。我们认为,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应该是以控股公司形式成立,其业务主要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业务的企业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将成为我国的证券公司提升自身实力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要由实力有限的证券公司为核心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以证券公司为主体组建证券控股公司,在取得一定的发展后由此向其他金融领域拓展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条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路径。
证券公司组织模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按地区划分;另二类是按业务种类划分;再一类是按兼具地域和专业的混合结构来划分。 第一类的组织模式中证券公司按不同地区组建数个区域管理总部。区域内各类经营业务全部由区域管理总部管理并向公司总部负责。公司总部只负责制定公司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管理总部的人事安排,以及由总部专门机构负责的业务如自营等。这一类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类组织模式是证券公司按照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化的业务子公司。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主要有投行业务、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等,其中的投行、经纪和资管业务已经是市场化的业务,完全有条件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自营业务因其高度的风险性,必须处在公司的直接控制下而不适宜成立子公司独立运行。证券公司研究咨询部门的设立,其主要职能是为公司客户和自营部门提供服务,将其独立成立子公司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各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由子公司自己负责,财务方面也各自独立,因此这一类组织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
第三类组织模式是专业和地域的混合结构。由于证券业务具有综合复杂的特性,许多业务往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域,需要多个专业部门协作与配合,因此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同时在一些特别地区成立分公司经营各种证券业务。此类组织形式有其灵活的一面,但也有成本高,协调困难的缺点。
证券控股公司=====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证券控股公司顾名思义母公司是以证券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并通过控股形式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企业集团公司。现有的证券公司要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最为便捷的途径是将不同的专业业务子公司化,母公司以资产入股各子公司并对子公司控股,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母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但是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控股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形成公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要加强与外资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证券公司发展成为证券控股公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过程。增强证券公司的实力的一个途径是并购重组。目前国内证券业存在着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大多数公司规模较小、经营效益不佳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规模较小的券商更是举步维艰,经营状况日益恶化,这就为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力较强的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基础相对较好的中小券商为对象进行战略性的并购。要壮大公司的实力,一条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上市。我们知道,证券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短缺是制约证券公司扩张的最大因素,证券公司的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实力的提升提供资金储备。增资扩股也是证券公司实现增强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外部资金入股,证券公司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资金实力,有能力通过收购扩张,从原先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而一些原先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的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更是有能力发展成为券商业的龙头企业。
证券控股公司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公司的管理。目前我国的部分证券公司管理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混合型的管理架构,既有按业务划分的事业部制的纵向管理,又设立了区域管理总部的横向结构,这种混合制的模式在管理中存在缺陷。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区域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又有公司经纪事业部管理的营业部,公司的经纪业务被条块分割,不利于業务管理和发展。证券控股公司的建立,可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管理模式,母公司的具体管理职能下放到各专业子公司,由各专业子公司实施对各自专项业务的管理,从而可以提升管理效能,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各专业子公司可以根据各自业务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我国的证券行业是一个逐步开放的行业,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局面,但也给我国的券商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国内的证券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吸收国外券商在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特长,发挥自身对国内市场运行规律和对法律法规的的熟识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证券控股公司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实现
证券控股公司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了必然。证券控股公司通过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涉足渗透进入银行、信托和保险等其他金融领域,并最终建设成为以证券控股公司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经营的企业集团。要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目标,证券公司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还是要坚持以自身熟悉的经营领域证券业务为主要业务,逐步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其次,应该优先涉足能与证券业务协调发展的其他金融业务,同时根据银行业务在金融业务中的核心地位,要优先制定银行业务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和期货公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信托公司诸多产品以证券化的形式进入证券市场,而股指期货等产品也将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是证券公司客户乐于交易的品种。因此在证券公司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积极地参股乃至收购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的股权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今年5月,我国证券行业首次召开了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11项政策措施扶持券商的创新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证券公司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回归金融中介的本质,大胆创新,研发和生产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要调整经纪业务架构,变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并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佣金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逐步向以管理费用为主的收费盈利模式转变;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使其逐步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并由此整合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内部资源,构建“大资产管理平台”;要通过服务链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向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通过发展直投投资等业务和设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形式,提供社会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证券公司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竞争转变的动力源泉。证券公司要做大做强,就要抓住机遇锐意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要建立适合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在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证券公司中必定会出现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较高资产质量、良好市场信誉的证券行业巨头,并最终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