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逐渐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传授、探究新的地理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特征认知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93-02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能力和品质的提高。若要实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不但要学会学好地理理论知识以及地理技巧,而且还要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精准把握地理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全方位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指导学生朝着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向不断前进,经过克服重重学习困难,赶跑地理课程学习的“拦路虎”,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笔者根据自身在某所高中任教的多年教学经验,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现谈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设计区域活动,丰富学生的地理实践经验
  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从地理学的视角来探索地理环境,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户外大自然中开展一些课外区域活动,并且可以让他们运用平时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环境气候以及河水流向的成因,进而丰富学生的户外旅行知识,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探究的欲望,就会在欲望的推动下,努力学习地理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之前,笔者带领全班学生去爬山。在山下,笔者和学生做了一会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山脚的地形以及温度,笔者还和学生在一条小河里嬉戏,玩耍,并且让他们观察小河的走向,然后开始爬山。因为接近傍晚,学生越往上爬,就觉得地形越来越陡峭,花费的力气也多了起来,而且周围的温度也有些下降,学生纷纷穿上了自己来的时候带的外套,等爬上山顶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冷啊!”接着左右望了望周围的环境,发现和山脚相比,山顶地形比较凸起,没有山脚那么平缓,同时学生也体验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们都表现得很兴奋。爬山活动结束以后,在周一地理课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笔者提问学生:“山上和山脚地形、温度有哪些差异?二者之间的地形坡度有哪些区别?”他们都抢着回答问题,并且还开心地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去爬山啊?”因为学生通过爬山对山上和山脚的地理环境都有了充分的感受,教师提问的问题就变成了他们所熟悉的事情,学生不用只是一味靠头脑去想象,因而很乐意回答教师的问题,促进双向教学模式的形成。因此,地理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意义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秉持教育性和自主性原则,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亲自体验人类生存的环境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地理实践经验。
  二、巧设情境化的诱导,使学生形成和谐的人地观念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特征和要素具有一定现实性的人类生存所需的地球空间,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人地关系,感受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其学科核心素养里就包含“和谐的人地观念”。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巧设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化诱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利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干涸的土地,另外一张是一直流水的水龙头,在学生看完以后,笔者问道:“大家现在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要节约用水。”有的学生说:“要把水用在该用的地方,比如灌溉田地。”接着笔者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教学时笔者以人地和谐的观念为切入点,给学生首先展示了课前所制作的大自然中的水循环以及水体之间相互转换的电子课件,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水体是怎样进行转换的,接着笔者把水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以PPT的形式播放,同时给学生展示了如果破坏环境、浪费水资源会导致的不良现象,比如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通过电子课件,笔者指导学生要学会分析水资源对人类生活都有什么影响,进而让他们懂得要平衡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督促他们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注重人地关系的和谐,让水资源为我们人类更好地服务。
  三、选用恰当的教材案例,落实综合思维的培育
  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来实现的,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以及各个属性;而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从而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分析相关的地理问题时,需要同时把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视角去设计教学案例,可以从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来展开教学,也可以从风俗习惯和政治因素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果到因地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而分析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对地理现象進行由因到果的推理。比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笔者结合课本上有关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图片讲述了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完全理解和吸收,笔者立马以课本“活动”中的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为教学实例,首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出海洋和陆地早晚的温度特点。学生说出:“白天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夜晚海洋温度高于陆地。”接着笔者指导他们利用温度特点画出海洋和陆地早晚的大气运动方向,学生在画图的时候不但能培养分析推理能力,还能够提高综合判断能力。在学生做完这个练习题后,笔者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目,让他们根据图判断代表陆地的是哪个点。学生经过笔者之前的讲解和练习,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他们的综合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地理环境以及现象是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解析和探讨一些地理现象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一事多析”的学习习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本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也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地理教师需要运用多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来落实地理课程的目标,并且还需意识到每个阶段应该注重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脑海里植入人地和谐的观念,启发他们运用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
  [2] 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
  [3] 范泰洋,黄文斌,彭清思.核心素养取向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5).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有: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完善学习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了解文化,提升文化品格。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30-02  高中时期是学
[摘 要]运用“问题串”导学,设置“情境型”问题串、“支架型”问题串、“关联型”问题串和“反思型”问题串,能发展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问题串;导学;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21-02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相对低阶思维而言的,其思维表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以生为本,创建情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思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不再适
[摘 要]培养高中生语文文感的途径众多,教师需要有筛选意识,从文本语言品味、知识积累运用、情感共鸣感知、听说读写训练等视角展开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文感,打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3-0013-02  所谓文感,是读者阅读文本之后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
[摘 要]在当前的高中生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对于西方各种先进文化的了解却更加深入,无论是西方流行文化,还是最近兴起的日韩流行文化,都在不断对我国高中生进行冲击,很多学生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少学生对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热情要远远高于我国的传统节日,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虽然看不出什么有不利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却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
分析新时期人才市场对舞蹈行业的新需求,探索在舞蹈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品模仿技能,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