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释义指瑕:以“面”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面”的古文字形体的考察,以及对先秦以来文献典籍中“面”一词的各种用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面”的本义是“脸面”,以此为核心引申出“当面、面具”等多种词义。并参考东北方言,对《汉语大字典》中未对“面”的“粉末”义进行收录的现象指瑕,并建议增补“粉末义”的义项。
  关键词:面;粉末义;语义研究
  作者简介:徐萃珍(1992.2-),女,汉,江西省赣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
  “面”字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词义丰富。以《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为代表的各种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教育者在分析和说解“面”字的词义时,大都沿袭了《说文解字》的释义,以“脸面”为其词义引申的基础。
  许慎《说文》:“面,颜前也。从頁,象人形也。”“面”在《汉语大字典》中共收入了17个义项,分别为:⑴脸⑵当面⑶面具;假面⑷见,相见⑸前;面前⑹向,对着⑺背,相背⑻向上⑼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⑽砌;铺⑾方面⑿古代秦国法律术语,指陪同秦使的他国队伍⒀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形成的形迹⒁量词。用于有面的扁平的物体⒂后缀,方位名词后面。
  一、“面”的本义
  “面”字从字形上看,是“頁”(表头颅)外面围了一圈,表示头部的边缘部分,即 “脸面”。“面”的本义是指“脸面”的意思,“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魂乎归徕!以娱昔只。”(《楚辞》)“长袂拂面”即“长衣轻抚脸庞”义。“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国语》)此处“面”也是“脸面”义。
  “面”字很多义项都是从“脸面”义进行引申。“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法言义疏十七》)“项伯面见项羽”,“面”为“见,相见”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今官之接民,甚多违理,苟解面前,不顾先哲”(《全后汉文·卷四十六》)此处“面”为“前,面前”义。“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国语》)“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即“带领全国军队面向西与秦国为难”,此处“面”为“面向,朝向”义。
  “游钟磬之间,而无四面兵革之忧,今君之事。”(《管子·霸形第二十二》)此处“无四面兵革之忧”,“面”为“方向”义。“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管子·戒第二十六》)此处“南面听天下”,“面”为“向,对着”义。
  “面”还有法律专业术语的义项。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可(何)谓‘匧面’?‘匧面’耤(藉)秦人使,它邦耐吏、行旞与偕者,命客吏曰‘匧’,行旞曰‘面’。”“面”是指“古代秦国法律术语,指陪同秦使的他国队伍”義。
  而“面”在东北方言的常用用法中含有粉末义,如:胡椒面,药面等,《汉语大字典》却未进行收录。而“面”字从“脸面”义到“粉末”义之间的演变过程则须从“面粉”一词讲起。
  二、“面”的“粉末”义的来源
  (一)引申
  南朝宋袁淑《驴山公九锡文》曾述:“嘉麦既熟,实须精面,负磨回衡,迅若转电。”应是目前已知最早关于“面”表“面粉”义的记载。根据语言认知共性,笔者推测“面”有“面粉”义是因为,面粉来源于小麦,须将小麦先进行脱壳,去除其表面,而后将其进行研磨制成屑末。所以笔者认为,“面”字的“粉末”义最初是从“物体的表面”义开始引申而来。为此,当时的学者还特地造一字“麺”为表示此义。从字形上看,由“麥”和“面”这两个部件组成的表意汉字。 “麺”,亦作“麪”。《说文·麥部》:“麪,麥屑末也。”段玉裁注:“末者,屑之尤细者。” “面”即“麵”,指“小麦的屑末”也,“由小麦制成的屑末”。从六书造字法上看,“麺”,是一个会意字,“麥”是指“小麦”义,“面”即是 “粉末”义。
  笔者还有一个推测,认为“面”的“粉末”义来源于人脸的屑末,人脸在未清洗时,会出现死皮、角质,搓脸就会有皮屑、屑末,像人脸的皮屑那样的东西,形状极似“面粉”之“面”。因为形状相似,从而由“面”字的“脸面”义引申出“人脸的皮屑、屑末”义,后就专指“皮屑、屑末”义。从这个角度看,“面”的“粉末”义,则是从“面”的本义“脸面”义引申而来。
  无论是从“面”的本义“脸面”义引申而来,还是从“面”的“物体的表面”义引申而来,我们都可以知道“面”具有“粉末、屑末”义。
  (二)词义沾染
  词义的发展演变如果不在传统解释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这个范围内,出现了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这些义域相隔较远的新的新义域,那么它极有可能是因为词义沾染。朱庆之在《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曾说:“中古汉语词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方式——词义沾染”。“面粉”常常连用,“面粉”一词,自唐朝时就有诗歌中出现。“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元稹《月临花》)“手寒匀面粉,鬟动倚帘风。”(全唐诗《生春二十首》元稹)但在当时“面粉”是指“面颊粉红”义。唐朝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二十七卷中记载:“面粉窄方四首,千金疗面粉滓方:矾石熬汁煮,右一味。以酒和涂之。三数度佳。甚妙。备急疗妇人面上粉滓赤膏方……” 虽然与我们今天的所见“面粉”之义相去甚远,但是可知“面粉”一词连用由来已久,自唐代的诗歌和医书药方中均有出现。
  也就是说,“面”与“粉”有过相当长的组合关系。且不论起初的组合关系是作为并列或偏正、述宾、述补等何种结构,“面粉”因为长期的组合关系,“面”受到“粉”的词义的影响,也有了“粉末”义。
  三、“面”字“粉末”义在古今应用
  唐代前期的汉族志怪传奇小说集《广异记》里有记载:“甲与家人相励不寐,围绕其妇,仍以面粉涂妇身首。”(《广异记·刘甲》)刘甲和家人互相鼓励不睡觉,围绕在他的妻子中间,并用面粉涂在妻子的身体和头上。   在唐代的医书就已经出现“面筋、面粉”等词汇,“小麦五升。以水硬溲之。别于水中揉挻。令面粉尽。面筋别成一块即止。以此面粉汁别器澄停。沥却清汁。”(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第二十七卷)
  在宋代医书中,“药面”一词就已出现。“右件药面拌时,须乾湿得所,不可贪水。”(宋《酒经·卷中》)
  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
  清代小说《三侠剑》第七回《隐逸楼胜英盗金印 九龙山五子救三侠》中有记:“原来手帕中有辣椒面,铁飞龙一擦,眼睛辣得泪如雨下。”该小说中就已经使用“辣椒面”一词了,而“辣椒面”一词至今在东北方言中仍在广泛使用。
  四、“面”由“粉末”义进行引申的意义
  由“面”的“粉末”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由于在北方地区,小麦粉最为常见,由小麦粉制成的各种食品。逐渐地,“面”的“粉末”义在北方地区就特指“小麦的粉末”。“面”由“粉末”义、“小麦的粉末义”又演变出其他与“小麦的粉末义”相关联的其他义项。如“面片儿”、“面疙瘩”、“面筋”、“面包”都是指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面”即是指“小麦粉”意义。“面”的“粉末”义在日常口语尤其东北官话区使用的更为广泛。
  收录在《李义山诗集》卷三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喜雪》诗中有云:“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人疑游面市,马似困盐车。”诗中“面市”是在喻指“大雪覆盖的街市”。宋代学者张君房在其编纂的《云笈七签》卷七十七的方药部四《帝女玄霜掌上录》中有记载:“其色始如春雪,亦如面勃,其味甜澹甘美,捻在口中,冷如春冰。”其中“面勃”是指“和面时洒在湿面上的干面粉”义。又如在东北方言中“这土豆炖得很面”,此处“面”应是指“淀粉含量多而口感细腻绵软”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面”有“粉末”義,建议《汉语大字典》对其增补该义项。
  参考文献:
  [1]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1.
  [4]伍铁平.词义的感染[J].语文研究,1984(3).
  [5]孙雍长.古汉语的词义渗透[J].中国语文,1985(3).
  [6]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2).
  [7]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体育老师快五十岁了,但他对篮球的热爱却从未改变。且不说打篮球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在他的卧室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篮球几乎占满了卧室所有的空地,有许多用坏了的篮球也被他用一个大箱收藏着。对此,我曾经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您那么热爱篮球?”体育老师微微一笑,说:“没有别的,只是为了追寻自己青春时的篮球梦。”然后,他向我讲了一些有关他与篮球的事。  他说他从小就喜欢篮球,特别是青年时期,对篮球更是如痴
很多人都说那里很难找到,路线是这样的:广州地铁8号线,中大站B出口,往北走,经过“学而优”书店,在祈兴大酒楼和农业银行的拐角处,往右拐到怡乐路211站牌,往前走50米,約70步,夹在两间士多店中间,上二楼,一楼是yes-no咖啡馆。  早早起床就去了,到祖庙坐广佛线转1号线再转2号线再转8号线,我晕头转向的。我担心自己找不到北,不过还好,出了地铁站口一眼就远远看见了“学而优”书店。“学而优”书店也
在广州众多的个性独立书店中,学而优是最带有学术气质的,它是一个完全以社科学术类图书为主题的学人书店。“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入治学,可以自在优游。天地广阔,任尔所之。其可不变者,乃在于:唯有学,方能优。”这便是店主对于学而优书店的诠释。  来广州已经十年,那时候,实体书店的势头不错,学而优书店在石牌东开了一家分店,二脚书橱也开在石牌街附近的二楼商场。这是一所二手书店,书籍老旧,堆砌在同样老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就像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他年少时,喜欢看书。那时,当同龄人都在外面追逐打闹时,他却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他说他那时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广东第二课堂》,因为它带给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他说,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广东第二课堂》上发表作品时,他就在想: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也能变成铅字呢?这样,他的文学梦便诞生
现在回想起来,最令我怀念的地方,还是那里的图书馆。  去汕头大学之前听说那里的图书馆有着“亚洲最美”的称号,在真正置身其中之前,我只是认为这种称号类似于“亚洲最大音乐喷泉”“亚洲最大城市广场”“世界最大xxx”“世界最高xxx”之类的宣传手段。我对“亚洲之最”“世界之最”这些一向没有兴趣,所以刚来到那所学校的时候并没有急于跟着同学去见识这个“亚洲最美”,总觉得噱头太多的事物缺乏真实感。直到我因为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