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更多的师生互助、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氛围、创设情景、促进合作交流。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为什么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已经不再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但“什么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却越来越引发大家的深思。
一、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问题。叙述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主动地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课堂上学生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对三角形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一个或两个),通过折折、剪剪、拼拼,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
生1:我发现三角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我发现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用于实践,然后启发学生还想研究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当学生说出想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充分的、热烈的。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被迫应答,而是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在交流中思考者,体验着。
此外,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展暗示诱导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错误的理解,以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一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二、培养意识学会合作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互动交流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在组内耐心地听完同伴的发言;要听清楚同伴发言的要点,操作时也要听清楚小组分工要求;要听得进同伴的赞同和表扬,也要听得进善意的批评和反驳,从而为合理的表达做好准备。事实上,从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多地注意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却不重视倾听同学的发言。而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是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其次,要学会表现。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索问题。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第三,要学会思考,任何小组合作学习,处理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关系都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的看法来自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
三、掌握技巧,合理调控
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虽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要是合作学习始终真正富有成效,仅仅预先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为此,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组织及时发现,合理调控。
当学生在合作时,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应深入到小组当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过程、讨论的焦点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为学生进行进一步更严密的思考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习资源超价值利用。
总之,交流的目的不是供他人观赏,充当门面的花瓶,不能只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并理解不同的算法,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一、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问题。叙述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主动地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就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课堂上学生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对三角形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一个或两个),通过折折、剪剪、拼拼,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
生1:我发现三角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我发现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用于实践,然后启发学生还想研究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当学生说出想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充分的、热烈的。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被迫应答,而是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在交流中思考者,体验着。
此外,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展暗示诱导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培养学生的发言习惯。
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错误的理解,以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另外,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反正老师也看不见,给一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
二、培养意识学会合作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互动交流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在组内耐心地听完同伴的发言;要听清楚同伴发言的要点,操作时也要听清楚小组分工要求;要听得进同伴的赞同和表扬,也要听得进善意的批评和反驳,从而为合理的表达做好准备。事实上,从课堂观察中可知,学生比较多地注意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却不重视倾听同学的发言。而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是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
其次,要学会表现。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索问题。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第三,要学会思考,任何小组合作学习,处理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关系都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的看法来自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
三、掌握技巧,合理调控
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虽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要是合作学习始终真正富有成效,仅仅预先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为此,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组织及时发现,合理调控。
当学生在合作时,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应深入到小组当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过程、讨论的焦点等,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为学生进行进一步更严密的思考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习资源超价值利用。
总之,交流的目的不是供他人观赏,充当门面的花瓶,不能只徒有形式而缺乏实质。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并理解不同的算法,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