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享中国制造开放发展的成果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有效地利用了全球资源和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贡献部分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制造业政策不断借鉴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根据发展形势和趋势适时、公开、透明地调整,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下一步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中国仍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合作伙伴共享发展的成果。
  一、世界共享中国制造发展的成果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开放透明的政策,令全世界企业家向往。2017年我国新增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1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外资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接近50%,占工业产值比重接近25%,占税收比重20%左右,贡献了10%以上的就业机会。
  中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增速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其中58%的产品由外资企业出口,这是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还让全世界消费者节省了巨大的支出。2009年到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近5年,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保持在30%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中国制造开放的产业政策获得了国内外大量企业的关注和跟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获得了逐步完善的中国知识产权体系的保护,并在中国市场上攫取丰厚利润。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7年美国通用汽车及合资企业全年在华零售销量突破400万辆,与中国合资建厂帮其迅速打开中国市场,保住了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国外企业和机构也已经参与到了C919飞机等“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项目中。
  中国新形势下全方位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的制造业增长迅猛,优质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齐全的产业结构使中国拥有垂直分工体系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拥有水平分工体系下的现代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中国利用在全球产业中的位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一是帮助其启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人口向高效的制造业部门流动。二是促进沿线国家形成开放格局,共同扩大国际市场,从而扩大其制造业等可贸易部门规模。中国宣布投入600亿美元资金支持中非产能合作。通过在沿线国家投入资本和技术,已在20个国家建设了56个产业合作区,推动了东道国轻纺、家电、钢铁、建材、汽车、机械等产业发展和升级。
  二、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撑
  由于资本、技术及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格局等原因,曾经或当下世界许多国家采取产业政策扶植等一系列倾向性的非市场手段,促进本国制造业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以此实现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习借鉴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做法。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导向,摸着石头过河。最初主要通过出口替代工业化策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加之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对大部分外资企业在税收、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超国民待遇。这些优惠政策在开放初期对中国吸引外资的确起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分享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这些优惠措施也逐渐削减,我国有步骤、分阶段地将外企的政策放在与国内企业同等位置上,深入践行WTO国际贸易体系规则。
  直到近期,各国为了维持其制造业在全球中的地位,抢占技术高地,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运用。美国政府制定了支持投资银行的“黄金降落伞”政策以及制造業回流计划,日本出台“产业重生战略”,德国发布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法国也制定了“未来工业”战略,均旨在以产业振兴政策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调整产业政策,融入世界发展
  随着各种资源价格快速上涨,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工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中国调速换挡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中,通过创新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的根本出路。
  中国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基本条件。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度重视并不断增加研发投入,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创新投入国。2017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38.2万件,超过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专利局总和。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具备了经济发展基础和创新的支撑。
  “中国制造2025”,一是顺应工业革命浪潮。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产业是不断的更替前进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已经走到了智能化、信息化的产业升级路口,“中国制造2025”是为顺应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世界制造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2017年,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推动全球智能化和数字产品等先进制造业同比增长5.3%;中等技术制造业增长约2%;低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
  二是对标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智能制造方面与国际接轨。我国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与德国的工业4.0不谋而合。“中国制造2025”是学习借鉴德国和美国先进技术,通过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民用航空、核与航天、网络安全等多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我国以工匠精神描绘并实现现代化工业强国的目标。
  三是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过去30年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现象就是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即以全球价值链进行分工。比如,东亚地区内部贸易70%是供应链的贸易,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提供高端零部件,运送到中国进行组装,然后再销售出去。在全球制造模式中,产品不再是“德国制造”“美国制造”,而是“世界制造”。“中国制造2025”是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寻求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提升。所以,试图以各种“莫须有”规则阻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意图在滚滚浪潮中没有基础。
  四、中国制造将更加开放
  “中国制造2025”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互联的、开放的体系,欢迎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国家开展合作。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目前“中国制造2025”已经与全球制造业开展对接、合作。比如,国家标准委与德国筹备成立的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展开对话交流,讨论技术要点,磋商合作内容,共同提交国际标准提案,促进两国在智能制造、工业4.0领域标准化工作。又如,中日韩三国在对接国家制造业战略的基础上,着力开展了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领域开展新的合作,这有助于推动全球新经济的共同发展。
  我国为制造业开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有涉及“中国制造2025”支持性政策措施将一如既往地适应于中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对内外资企业均为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了政策透明度。
  总而言之,具有柔韧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市场需求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不会因外部打压而有歇歇脚的想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不会停滞,要集中力量攻克一大批核心技术,加强对外开放政策与产业转型升级举措的协同配合。通过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激活投资潜力,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咨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其他文献
海宁市作为全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先行先试”试点地,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率先设立了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和儿童福利督导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但不同家庭之间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显著的贫富差距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影响.本文就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对健康和教育的投资收益进行分析和探讨,从
加强制度建设,德全关爱儿童工作机制rn首先,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联席会议制度,整合部门资源力量,规范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将困境儿童福利工作纳入部门绩
现在实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有很多缺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我们这里还没有全面实行,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运营和维护的成本.由此可见全生命周期的实行有更大的可
中美经济摩擦2018年不断升级,中美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复杂的战略僵持阶段,然后在斗争和妥协中趋向某种平衡。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理性认识中美经济摩擦本质,不惹事不怕事也不主动对抗,在积极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规则前提下,采取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方式,以战止战,以战促谈,在竞争合作中探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中美经济摩擦本质是两国由互补合作转向竞争合作  第一,美国日益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期刊
探索创新,不断拓宽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覆盖面rn洛宁县位于豫西深山区,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88个行政村、48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近年来,县委
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分散,而且污染物的浓度较低,造成污水处理存在困难,急需进行集中收集管控、统一处理.顺应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依靠物联网技术,帮助乡村污水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长期规划,户籍制度不够完善,产业发展存在误区,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等制约因素.要消除传统农业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