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应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积极地吸收知识的时期,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纯真和美好的,对于美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滋养着人的感情,从深层意义上讲也在造就完善的人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还是对人格精神的褒贬,都是对各种文学形式内在美的探索,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德行并进行审美体验的上好“原料”。然而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阅读教学变得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悟和体验,对课文字、句、段的拆讲使得整体美感支离破碎,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注重的则是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审美缺席”成为阅读教学的盲点。这样陈旧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下,很难让学生建立起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概念来,甚至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何为美,更谈不上培养审美情趣及提高审美能力了。由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审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审美的显著特点:当我们将某一对象作为审美观照物的时候,首先赋予我们的应当是其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
一篇具有美感的文章总是处处以其形象感人,这里的形象是指文章当中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感性形象。这样的感性形象是作者心灵的外化,体会到了这样的形象中的审美韵味,也就是读懂了作者的内心。而情感则是指凝聚在形象中的作者态度,比如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等,而这些情感又往往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形象而显现。艺术作品是以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创造者的情感及其对社会生活或整个世界的理解的,一篇优美的文章亦是如此。
从这一角度来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会发现:教材中选取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作者主观方面对客观对象进行创造性地创作时的感性呈现。而从审美的高度来引导学生欣赏、认知课文,才能体验这种作者写作时的感性呈现。也只有带着一种审美的情感去认识和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或是达到对作者感情的升华,亦即在阅读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情感的深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认知水平,这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归宿。
二、阅读教学中的形象与情感
1.直觉感知形象,体验自然美
直觉是对形象的瞬间领悟,形象往往是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的。小学生的心智简单,对直觉的把握也最为敏感和准确。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现自然美的课文。由于小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以学生直觉感知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瞬间美感来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来感受花朵的芬芳、树林的葱郁、山峰的险峻、大河的磅礴、四季交替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形象说话,让课本上的文字化为学生心目中的大自然的美景。
2.深入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很多塑造优秀人物的篇章,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是作家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对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重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但也绝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人物分析,而是深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彼时彼地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与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感情产生共鸣。伴随着这一过程,学生便会自觉地去追求精神体验的愉悦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心灵追求。诚然,有美就必然有丑的存在,好比《西门豹》中为私利而蒙骗百姓、害人性命的官绅和巫婆,这些丑角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对官绅和巫婆的揭露和否定,从而凸显了西门豹刚正不阿和关爱百姓的形象。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的审美阅读,更能让学生了解到美的多样性,学会辨别是非,更加热切地向往美的境界。
3.驰骋想象空间,体验意境美
想象的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的独特优势,它不受逻辑思维的约束,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甚至可以说是思维的翅膀,因此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散文和古诗词,文字凝练,意境深远,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充满了诗情画意,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自由翱翔,任思绪和情感与意境相融合,就不难让他们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而对于意境美的开拓,则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要使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更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从审美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去研究,细心去品味,反复去推敲,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经验来深入挖掘美的因素,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仅仅以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作为阅读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曾经就审美的阅读角度给学生讲解过一首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作为课外拓展训练。这是一首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的古词,笔者根据词中的形象为学生描绘出四幅人生的“听雨图”:先是根据“歌楼”、“红烛”、“罗帐”描绘的“少年听雨图”,显示出作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和出入歌楼、不识人生愁苦的欢乐生活;其次是“壮年听雨图”,“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反映出中年风雨飘摇的人生坎坷境遇和悲凉心境;再次是“而今听雨图”,僧庐的孤寂冷清和鬓发的斑白,透露出作者晚年憔悴的心境;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是作者满怀惆怅、欲哭无泪、欲说还休的多味体验。这样,在阅读的审美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情感的把握,阅读教学的课外难度拓展训练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且在教学上也能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效果。 由于自己内心审美情感的需要而将阅读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教师利用自己对课文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多种新颖、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伴随着愉悦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中的直觉和悟性,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开发。审美体验既可以使学生得以从情感角度掌握语言这个基本工具,又能在审美愉悦中逐渐培养和完善自身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最终实现以美怡情、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使之“止于至善”。
(责编钟岚)
小学生正处于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积极地吸收知识的时期,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纯真和美好的,对于美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滋养着人的感情,从深层意义上讲也在造就完善的人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还是对人格精神的褒贬,都是对各种文学形式内在美的探索,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德行并进行审美体验的上好“原料”。然而由于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阅读教学变得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悟和体验,对课文字、句、段的拆讲使得整体美感支离破碎,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注重的则是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审美缺席”成为阅读教学的盲点。这样陈旧的阅读教学方式之下,很难让学生建立起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的概念来,甚至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道何为美,更谈不上培养审美情趣及提高审美能力了。由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审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形象性和情感性是审美的显著特点:当我们将某一对象作为审美观照物的时候,首先赋予我们的应当是其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
一篇具有美感的文章总是处处以其形象感人,这里的形象是指文章当中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感性形象。这样的感性形象是作者心灵的外化,体会到了这样的形象中的审美韵味,也就是读懂了作者的内心。而情感则是指凝聚在形象中的作者态度,比如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等,而这些情感又往往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形象而显现。艺术作品是以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创造者的情感及其对社会生活或整个世界的理解的,一篇优美的文章亦是如此。
从这一角度来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就会发现:教材中选取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作者主观方面对客观对象进行创造性地创作时的感性呈现。而从审美的高度来引导学生欣赏、认知课文,才能体验这种作者写作时的感性呈现。也只有带着一种审美的情感去认识和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或是达到对作者感情的升华,亦即在阅读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情感的深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认知水平,这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理想归宿。
二、阅读教学中的形象与情感
1.直觉感知形象,体验自然美
直觉是对形象的瞬间领悟,形象往往是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的。小学生的心智简单,对直觉的把握也最为敏感和准确。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现自然美的课文。由于小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以学生直觉感知捕捉到的转瞬即逝的瞬间美感来作为切入点,进而调动学生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来感受花朵的芬芳、树林的葱郁、山峰的险峻、大河的磅礴、四季交替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形象说话,让课本上的文字化为学生心目中的大自然的美景。
2.深入内心世界,体验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很多塑造优秀人物的篇章,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是作家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对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重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但也绝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人物分析,而是深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彼时彼地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与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感情产生共鸣。伴随着这一过程,学生便会自觉地去追求精神体验的愉悦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心灵追求。诚然,有美就必然有丑的存在,好比《西门豹》中为私利而蒙骗百姓、害人性命的官绅和巫婆,这些丑角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作者正是通过对官绅和巫婆的揭露和否定,从而凸显了西门豹刚正不阿和关爱百姓的形象。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的审美阅读,更能让学生了解到美的多样性,学会辨别是非,更加热切地向往美的境界。
3.驰骋想象空间,体验意境美
想象的能力是小学生学习的独特优势,它不受逻辑思维的约束,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甚至可以说是思维的翅膀,因此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散文和古诗词,文字凝练,意境深远,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充满了诗情画意,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自由翱翔,任思绪和情感与意境相融合,就不难让他们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而对于意境美的开拓,则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要使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更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从审美的角度与学生共同去研究,细心去品味,反复去推敲,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经验来深入挖掘美的因素,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仅仅以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作为阅读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曾经就审美的阅读角度给学生讲解过一首宋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作为课外拓展训练。这是一首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的古词,笔者根据词中的形象为学生描绘出四幅人生的“听雨图”:先是根据“歌楼”、“红烛”、“罗帐”描绘的“少年听雨图”,显示出作者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和出入歌楼、不识人生愁苦的欢乐生活;其次是“壮年听雨图”,“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反映出中年风雨飘摇的人生坎坷境遇和悲凉心境;再次是“而今听雨图”,僧庐的孤寂冷清和鬓发的斑白,透露出作者晚年憔悴的心境;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是作者满怀惆怅、欲哭无泪、欲说还休的多味体验。这样,在阅读的审美中更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情感的把握,阅读教学的课外难度拓展训练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且在教学上也能达到一种教学相长的效果。 由于自己内心审美情感的需要而将阅读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教师利用自己对课文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多种新颖、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伴随着愉悦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中的直觉和悟性,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开发。审美体验既可以使学生得以从情感角度掌握语言这个基本工具,又能在审美愉悦中逐渐培养和完善自身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最终实现以美怡情、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使之“止于至善”。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