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训练摭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是一块充满创造性思维的绿洲,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学生进入初中后,在他们初步具备了识字、辨词、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达到明其义、晓其旨、悟其情、审其美的境界,这是语文素质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精心设计语感训练题本身就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一种理念、经验和智慧的彰显,对学生而言,通过长期的语感训练,不仅能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这门课,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学好其他科目。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方法很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朗读,领悟内涵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朗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把握好语调、语气和语音节律。如果说,教师在分析课文前,先感情真挚地范读一遍,那么,语言大部分的内涵,学生是可以领会的。而熟读课文,培养语言的感悟力,这也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相反,学生对语言内涵感觉迟钝,对词汇的正误难以区分,读书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枯燥乏味,那么,读的遍数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的确,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占用大量时间指导朗诵。这就要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教法。
  在选择内容上,可选择整篇文章(特别是艺术性比较强的短小文章),也可选择一个片段(对话、心理、动作等描写),甚至可选择一、两句话进行朗读指导。例如,《故乡》一文中,“这好极了!他,——怎样?……”如果改读成“这好极了!他怎样?”这样的语句,内容上和原文大致相同,但是鲁迅先生正是运用标点的独特的断句方式,来渲染“我”当时的兴奋、思念、疑虑的复杂感情。教师如果能吃透教材,把握情感,用正确的语调、语气和语速朗读,把“我”的复杂再现出来,这必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教师按“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样的节律朗读,学生就不难领会“生日”的古今异义。
  在设计教学时,除教师范读外,也可以采用听录音跟读、学生领读、片段表演、演讲比赛等方法。
  二、挖掘“文眼”,比较推敲
  所谓“文眼”是指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一句或两句,而这句中最有神采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其意更深,其味更浓,其色更鲜。“文眼”是文艺性作品的“闪光点”,它散在作品中,像绿阴丛中的朵朵“太阳花”。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发掘,细细地品味,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怎样深入分析“文眼”?一般可用下列方法进行比较推敲:删字法、换字法、换位法、添字法。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有“排、摸、罩、跨”等“文眼”;《变色龙》一文中,有“脱、穿”等“文眼”。这些文眼历来被教师重视,教师常用比较推敲的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精妙传神之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历代文人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今天,选在教科书中的大多是文笔优美的佳作。古人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们严谨的创作态度。现在我们学习他们的作品,也同样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三、无问而问,深层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词句,看似平常,似乎无问,但是再仔细一想,却能体会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妙处,发掘这些“教参”上没有的关键之处,虽然要师生付出极大的辛劳,却能得到一种成就的喜悦。
  记得几年前,笔者上了一堂规模较大的公开课,教的课文是《七根火柴》,在“一课一疑”的教学环节中,有一位学生发问:为什么不用“水花”,而用“浪花”一词?(原文是:“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问:一般地说人的眼睛闭着容易张开难,为什么那位无名战士要“努力地闭着”?(原文是“被雨打湿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 )两位学生这一问,既给“公开课”增添了两道亮丽的闪光,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又让我这位“尊严”的教师心慌起来,情急之中,我采用了缓兵之计,让学生讨论回答。出乎我意料的是一位平日成绩平平的学生举手回答说,用“浪花”一词表明当时下的雨很大,夹杂的冰雹又硬,速度快,溅起的水花自然大,用这个词突出了卢进勇遇到的环境十分恶劣,反衬了人物的坚强性格。我清楚记得,当这位学生答完后,听课的学生连同二十多位教师都禁不住自发地鼓起掌来。第二个问题,当时无人回答,我也没有牵强附会地解释,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这堂课,我是终身难忘的,相信听课的师生,特别是那位答题的学生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成的语言感悟,是学生最富创造力的一瞬,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极妙境界,思想教育,美育教育,个性发展,这一切都在此得到了体现。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关键是教师平日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而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语感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举措。■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但是改革的步子实际上迈得并不大。语文学科越来越“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法陈旧,“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风气还占上风。教研教改风气不浓,语文教学中违背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授而不创,学生受则不创。学生的认识绝对受制于教师,教师的认识又局限于教参,若是考试,则屈服于“标准答案”,这无疑使语文教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从操作层面看,教师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条分缕析、肢解文本,资源的堆砌,解读平面化等曲解、异化文本细读的现象亦普遍存在。只有准确握文本细读的内涵,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注意整体把握文本内涵,聚焦于语言进行富有层次的解读,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