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诗”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诗人对“秋”的不同体悟和表达,重点体会白朴《天净沙·秋》的内容和情感。
  2. 初步感受散曲与诗、词不同的特点,体会《天净沙·秋》的创作特色。
  3.充分体验散曲的学习过程,并从中习得某些方法,在《马诗》及其他的诗歌学习与创作中得到迁移运用,对学习古典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四人小组背诵秋天的诗句,玩“秋”字飞花令游戏。
  一、聚类再现,感知特征
  师:天气越来越凉了,秋意我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了,我们读一读背一背有关秋天的诗,应该说是十分的应景。这里有几幅画,大家看着这几幅画,能不能联想到相应的诗呢?(出示图片,生背诗。)
  生:这是《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张继科举未中,霜秋时节,回乡路途,夜宿在姑蘇城下,听到钟声叩击着他的心扉,心里更加的孤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生:《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猜出这首诗的名字的吗?
  生:是空中的那只白鹤。
  师:这只白鹤让诗人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感,引发了作者无限的诗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继续,往下猜。这首诗好多人都想到了,我们一起背诵。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就是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马致远的这首《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元代另一位大诗人白朴所写的《天净沙·秋》。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字词都读准了,而且还读出了点韵味。你们知道这首和我们平时学的唐诗以及我们上学期学的词都不一样,它是一首元散曲。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了,而且还背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你们知道元散曲和唐诗宋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元散曲的句子有长有短,分为小令和套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比起诗词字数上更自由,形式上也更自由。
  师:他已经从电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你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元散曲和唐诗宋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题目上也有词牌名。
  师:散曲每行的字数是不是
  真的完全没有规定呢?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比如说这里的“天净沙”,曲牌也基本规定了每一行的字数,只是有的时候,作者可以在里面加一个衬词,这样字数的规定就显得没有那么严格了。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散曲读起来没有那么深奥,基本能读懂。
  师:是啊,我们发现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不仅形式上更加自由,而且语言更加通俗。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推崇文化建设,所以很多文学样式都凋零了,但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的散曲却异常
  发达。
  二、紧扣名词,理解曲意
  师:既然散曲的语言是通俗
  易懂的,那么今天学的这首散曲同学们也一定能读懂。把你读懂的意思和同桌讲一讲。
  (生讲,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生:在太阳西沉、晚霞凋残的时候,有一个孤独的村落,炊烟轻轻飘起。一只孤独的乌鸦,栖息在老树上,悲伤地鸣叫。突然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再放眼望去,远处是青山绿水,近处有白色的草、红色的树叶和金黄的花朵。
  师:你基本上把这首散曲的意思都说出来了,回忆一下在第一遍读的时候,你感觉哪些词的意思是有一点模糊和不理解的?
  生:我对“残霞”不是太懂。
  师:谁来说?
  生:残霞就是天边快要消失的晚霞。
  师:最近秋意渐浓,天高云淡,每天傍晚看天边,会有那一丝一丝的红霞,太阳下山前留下的,那就是残霞。
  生:什么是飞鸿?
  生:飞鸿就是大雁。
  师:鸿就是大雁,飞鸿就是空中飞行的大雁。“一点飞鸿影下”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瞧这幅图,(出示图)是不是能体现这个意
  境呢?
  生:感觉大雁在残霞下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师:是啊,这只大雁越飞越
  远,变得很小很小,那才是一点飞鸿影下。同学们,这几天读诗,我们发现写秋天的时候诗人都喜欢写一种鸟(生:乌鸦。)其实“鸿”也是古代诗人常在诗中提及的,鸿就是大雁,大雁有怎样的特点呢?(出示图片)
  生:飞行非常整齐。
  师:有时是人字形,有时是一字形,它们常年都在天空飞翔,到冬天的时候要到南方,春天的时候再回来,所以我们常常赋予大雁思念家乡游子漂泊的意思,古人就有“鸿雁传书”之说,就是借大雁把书信寄给家乡,最早这么做的就是苏武。还有的时候,因为大雁都是群飞的,如果落单了就会显得很孤独,孤独却又不失自己的志向,所以苏轼就曾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孤鸿就是指他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的时候,大雁飞得很高很高,一飞冲天,所以大雁身上还藏着远大志向呢!古人就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些小麻雀、小燕子怎么知道大雁的志向呢?此时此刻,你再来读读这句诗,是不是它的味道就更浓了。
  (师指名读,其他学生点评:飞掠而过,语速可以再轻快一点。)
  师:同学们刚刚发现了 “残霞” “飞鸿”,这首散曲里面有   师:圣就是说明这首散曲让所有写秋的诗人都顶礼膜拜。那这首散曲为什么会赢得这么高的赞誉呢?你认为他配得上这样高的评价吗?写下一两点你的理由。
  (師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写的时候采用关键词列提纲法。)
  生:我觉得这首散曲是值得被称为秋意之圣的,因为作者白朴将自己由孤寂到明朗的这种心情,隐藏到了秋天的景物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不仅体现了秋天的萧瑟、景物的美丽,更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与志向。
  师:她说了借物抒情,这就是作者写诗常见的技法。(板书:技法)在这首散曲中,还有哪些写作技法让你觉得值得学习?
  生: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法,因为“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和下面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静止的景物,中间的“一点飞鸿影下”,描写的是一只大雁从天空滑过,这就是动静结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师:你瞧,画面从静景起始,然后加入“一点飞鸿”的动景,这“一点飞鸿”仿佛是一个魔法棒一样,让山川全部变了颜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静景。动静结合,能更好地借物抒情。(板书:动静结合)
  生:我觉得作者用词的情感
  色彩非常浓厚,所以曲中的两种情感我们感受得很强烈,那种对比也很强烈。
  师:作者其实就是用名词组接成诗句来描绘景物,表达情感,这就是一种用名词来铺陈的方法,而名词前的形容词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板书:名词铺陈)
  师:从技法来看,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借物抒情,还有这种名词铺陈形容词传情的方法。可是我们发现马致远的《秋思》中这些技法都不差,但是为什么马致远被称为“祖”,而白朴被称为“圣”呢?其实,对一首散曲的评价除了技法,还要看其传达的思想。比一比马致远的《秋思》和白朴的《秋》让你感受出作者情感的不同了吗?
  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头到尾一直写的是他的孤苦,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只有前两句写他的孤苦,而后面他的心情又变得明朗起来了,更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师:是的,一味地孤苦,传递给别人的就是悲秋之情,而在灰暗中坚持理想,在萧瑟中看到希望,更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写秋思的作品还有很多,课前同学们预习还有一首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我们先来读李贺的《马诗》。
  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尽管体裁不同,但是中国的诗、词、曲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技法和思想两个角度去品读了《天净沙·秋》之后,能不能也像这样去读一读《马诗》。首先可以先找一找,作者借哪一种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去看一看他的一些技法和他传递出来的思想。先与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里的马就是指李贺,他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祖国,就像骏马一样佩戴上金络脑,在秋风里疾驰。
  师:这首诗反映了李贺报效祖国的志向,他读到了这里面的托物言志。可是,如果这首诗光有思想没有技法,也不是一个好作品。谁有补充?
  生:前两句用了对仗的手法,更加突出边塞的环境。
  师:边塞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大沙漠,在月光底下如雪一样,显得那样壮阔,能激起男儿的斗志。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生读)
  师:一组对仗诗句,一下就勾勒出这种苍茫的边塞风光,下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志向,我们一起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生读)
  师: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也
  能找出很多的名词,比如说——
  生:金络脑、细沙、月亮、大漠、燕山。
  师:词是精练的艺术,你们从这首诗里还会联想到很多的沙漠风光,诗中虽然没有,但是我们可以联想。
  (师对应诗句出示:大漠
其他文献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支架建构’”,这里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的路径、方法,形成多角度、多样态、可视化的助学系统,助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个体建构、学伴建构、场域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支架建构”,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美丽的秋天”安排了四篇课文。“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优美的单元导语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秋天。秋天,是天高云淡,是金桂飘香,是果实累累。秋天在诗人眼中是“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秋天在学生眼中,是金色巴掌的小树叶,是叶丛间蹦跳的小脚丫,是虫鸣雁去的叮咛。这么美好的贴近大自然的一组课文,秋思秋雨秋声秋景
成语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使用的词组或短语,大都出自典故。成语有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完整的词来运用;有定型性的特点,不可抽换颠倒词中的任何文字。恰当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简练,生动形象。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能加以运用。可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成语屈指可数,真正懂得其含义并能灵活运用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实际上,很多教师空有意识,而缺少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要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学情视角。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情判断大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经验状态,所获得的学情信息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的审议和梳理。如何建立一种具有信度与效度的审议视角,较为精准地把握学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教学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从观察中不仅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展现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让学生抄写背诵、诗句翻译、阐述思想,很喜欢用“搬运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词知识记忆背诵、抄读默写。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诗人写作背景的深刻认识,缺乏对古诗词意蕴的独特理解,更缺乏对古诗词自我探索、研究、感悟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应站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现代人才的高度,积极创设以铸魂立根为宗旨
低年级的儿童诗教学中,想象似乎是无处不在的。然而再细想想,正因为“无处不在”,我们在进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中,似乎忽视了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似乎忽视了儿童想象时的好奇心,于是想象被常态化,被同质化。怎样才能挖掘儿童诗独特的想象元素,发挥儿童想象力应有的作用呢?也许,想象,要来点不一样。最近听了一堂低年级语文课《彩色的梦》,不妨以此为例。  一、解读,来点不一样  《彩色的梦》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的一首
文本解读  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根據王宝柱的作品改编,全文用第一人称,先以一个山村小孩子的口吻,通过与妈妈的对话,讲述了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迫切心情。再以一个北京小孩子的口吻,通过与爸爸的对话,表达了自己想要告别高楼林立的城市,去遥远的新疆走走看看的急切愿望。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和城里的孩子向往新疆的心愿。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不同形式的、丰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人真切、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范读引入,整体感知  1.从古至今,思念都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东西。在李白眼中,思念是那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笔下,思念是身处异乡的孤独。到了纳兰性德笔下,思念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长相思》。  2.出示整首词,指名读好课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蒲公英”“一本正经”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书写“蒲公英”“哈欠”“合拢”等词语。  2.借助動词研读,体验玩蒲公英的快乐。  3.了解对事物的变化,学习有序观察的方法。并能说出其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的观察细致,并试着运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郭风爷爷到乡下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