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小子 ”变成“ 好孩子 ”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翔,一个高大的胖男孩,被校门口小宝玩具店的女老板视为无药可救的“坏小子”。原因是翔在午托部,中午不休息,经常出来在校门口的小宝玩具店闲逛。他多次在店里偷偷地拿玩具不给钱,有一次被女老板发现并抓住他,他拼力挣脱就跑,女老板穿着高跟鞋在后面追,不但没追上,还差点崴住脚。从此,她就不让翔再靠近她的店门一步。
  因为翔经常往学校带钱、带玩具,我曾多次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家长说工作忙,孩子小,怕他在午托部吃不好饭,所以给点零花钱让他自己买东西。我给他们讲了对学生的进校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不带零食、玩具和钱。后来,他们给翔的零花钱虽有所减少,但翔买玩具的兴趣始终不减。
  大队部刘老师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说起学生带钱、带玩具入校的现象,我借机在班里强调,不厌其烦地与家长沟通。其中一次,我把翔的父母叫来,指出其作为父母的失职:家里条件好不缺钱花,便只想着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吃好、玩好,无视学校的规则。父母不去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导致孩子不遵守校规,甚至偷偷拿店里的玩具不给钱。经过数次沟通,翔的父母终于不再给孩子零花钱了。可后来我又发现,翔学会了向家里的老人要钱。我及时把情况反馈给翔的父母,最终,翔不再带钱和玩具上学了。在这里我要感谢电脑、手机、互联网……孩子出现问题,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很重要。多亏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和家长的沟通变得容易快捷。
  翔这小子让人不省心,仗着自己身高体壮,老是和同学发生冲突。他的理由很简单:“谁让他们碰我!”唉,想想一年级孩子入校时,个个懵懵懂懂:“我上学了,我是小学生啦!”他们下课时认识新朋友后,会兴奋地拍人一下就跑,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无缘无故挨了一巴掌,就去追打……这也是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所以一年级的学生课间叫、跑现象严重,发生磕碰、肢体冲突在所难免。
  翔的打闹现象在班里很突出,告他状的学生很多。怎么解决他的问题呢?我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引导:和翔单独谈话,找和翔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有针对性地交流,利用晨会、班会集体讲……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爱打爱闹、经常被别人告状的翔开始变了。
  值日时,因为一年级学生个子低,够不着擦黑板上半部分的字,老搬椅子踩上去又很不方便,翔就开动脑筋,发明了独特的擦黑板方法:用一个自动脱水拖把来擦黑板。
  班里有个年龄小、上课不会听讲的孩子史,每次成绩都排在最后。翔因为爱打人,班里又没人愿意和他同桌,我就找来翔,讲清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对自己的好处后,安排他和史坐到一起。同时,我和双方家长都做了沟通,听取他们对此事的想法,并把我的想法讲给他们听,从而取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翔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中体会到帮助同伴的乐趣,消除同伴及别的家长对翔的不好看法。史的家长在和我沟通后,也打消了担心翔会欺负史的顾虑。两人同桌一周后,史认为翔能帮助他学习,翔也为自己能帮助史而开心。两个人的课堂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相处得非常融洽,彼此成为好朋友。双方家长都非常欣喜,史妈妈完全放了心,翔爸爸热情肯定孩子的进步,为孩子能和同伴和睦相处并且热心帮助同伴而感到欣慰。他说:“感谢老师的付出!”
  翔能从一个偷拿玩具、爱打人的“坏小子”,变成一个遵守校规、和同学友好相处的“好孩子”,我和家长的和谐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当家校教育能形成合力时,我们就能帮助问题孩子逐步转变,让他们身上的优点逐一显现,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学生评教是许多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其并不很受教师的欢迎。问题不出在评教活动本身,而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  评教目的要明确。学校通过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据此调整和改进学校的工作思路,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更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成绩,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但我们的校长一定要明确,教师是评教过程中的主体,缺少了他们的主动性,该活动就会步
近年来,不少学校围绕学生的“疑”“探”等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在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和思疑并行的能力。在此,本人结合自己小学数学教学经历谈两个方面的认识。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解疑  在每节课的开始,我经常借助已学知识或即将学习的新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解的信心和欲望。但有的学生怕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全面而遭受同学的嘲笑,因此羞于表达,怯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