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错别字的概念、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三点预防措施,以求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减少到最低。
  【关键词】错别字;空间知觉;直观形象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随掌握字词量的增加,不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也随之增多,就此问题笔者作如下分析:
  1 错别字的概念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笼统地讲,不合乎标准体的字,违背社会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约定成俗的习惯的字叫错别字,各时代的标准体以各时代的标准字典里的字形为根据。分开来讲,错字就是把字写错了,结构上不合乎标准,写成了不成字的字;別字是使用了不合乎社会上约定成俗的习惯字。
  2 小学生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2.1 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分析:每个汉字都包括音形义三个因素,学生每学一个汉字都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读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字形不能把读音直接标示出来。汉字字数多,大约6万多个,而普通话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字,如果乱用同音字,就会出现错别字,影响表情达意;汉字字形繁简不一,有的差别甚微,组织多样,互相影响。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着易出错别字。
  2.2 从儿童本身分析 ;儿童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注意时间短,学习时往往漫不经心,除此之外,以下几种矛盾也是他们产生错别字的主要原因。
  2.2.1 已知的音义与未知的字形之间的矛盾
  一个听力正常的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听到大量的语音,婴儿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不断成长,从能听清成人的一些言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到1-1.5岁左右的单词句时期,如“球球”,发展到1.5-2岁左右的双词或三词句,如“妈妈鞋”。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3岁时词汇量约为800-1000个,3-7岁是孩子词汇增长最快的时期,7岁时词汇量比3岁时大约增长3-4倍。由此看出,学龄前儿童已掌握了几千个词汇的音、义,与这些音、义对应的字形,要入学后逐个掌握,因此两者之间产生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
  2.2.2 空间知觉分化能力弱与辨析字形细微差别的矛盾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应,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觉器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儿童的各种知觉都在发展中,还不够完善。记忆字形,方位知觉起着重要作用,低年级儿童方位知觉水平不高,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而学习汉字记忆字形,需要辨析汉字的细微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2.2.3 大量感知字形与书写时手指上的小肌肉和末梢神经尚未很发达的矛盾
  学习汉字,就要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字形的掌握需要通过书写加强记忆。书写涉及到指、腕、臂等各部分肌肉的活动,儿童正处在发育阶段,手指、腕骨上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指挥小肌肉活动的神经机能也不健全,导致容易出现错别字。
  2.2.4 大量理解字义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的矛盾
  准确理解字义可以帮助记忆字形、正确运用汉字。许多汉字的理解需要借助生活经验,儿童生活范围小,生活不丰富,生活经验缺乏,造成理解字义不够深刻全面。
  3 预防措施
  教学中选择灵活恰当的方法,是减少错别字的重要措施,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强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巧妙分析字形。
  3.1 用分析比较的方法。(1)独体字,用笔画分析法。对每个字一笔一笔的分析,并把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和书写方法教给学生,如“人 小”。(2)合体字,用结构分析法。教合体字时,以部件为单位分析字形,如“河”,只分析其结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即可。(3)形近字,用比较法。低年级儿童区分能力还比较弱,不易区分形近字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帮助他们辨析形近字,突出比较差别细微的部分,如“土 士”。
  3.2 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中造字法(古称“六书”),其中以象形、会意和形声为主。
  (1) 象形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文字,如“日 月 ”等,教学时可边画图边进行字形分析,用粗线条画出事物的大体形状,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学生既有兴趣又便于记忆。(2)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构成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的合体字。会意字,看到字形能理解意思,分析时形、义密切结合。(3)形声字是以形旁表意,声旁表音造成的一种合体字。教学时充分利用形旁的特点加以分析。
  3.3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分析
  根据儿童思维及认识事物的特点,分析汉字应加强直观性。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画、电化教学、演示等手段,及游戏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错别字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陈希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例话》 济南出版社 1999.3
  [2] 《小学语文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编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