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课评教”角度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年轻的我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走上三尺讲台,正巧赶上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那时,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关照下,语文教育界形成了多种模式:于漪的情感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式”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他们的经验被竞相模仿。一时间,如何教好我们的母语,如何让学生热爱母语,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和探求的问题。
  在这些“大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六步教学法”的创立者魏书生老师了。笔者读师范时,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对魏书生极为推崇,可惜自己不求上进,故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直到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有幸参加奉港中学的一次大型语文教研活动,我才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到他精湛的教学艺术,不禁拍案叫绝。听魏老师的课,自然、轻松,如坐春风,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那次,应邀前来的魏书生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课题是《统筹方法》。这一课,没有连篇累牍的课文分析,没有段落大意的归纳,没有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总结,在短短的45分钟内,他随心所欲,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一篇枯燥乏味的文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我为魏老师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他运用自如不着痕迹的教学机智深深折服。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从所谓“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五大块”内容的模式化教育中走出来的。听魏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事后几年,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时时处处关注他的踪影,认认真真阅读他的著作,实践中模仿、尝试他的教学方法。一路走来,我感悟到教学探索之路有艰辛,也有欢乐;有收获,也有遗憾。尽管魏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操作性极强,但总觉得很难真正学会。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赋予“语文”新的涵义,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是给语文教师施展才华带来了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暑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在王荣生教授《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我发现了《统筹方法》一课的教学内容,这让我想起了魏老师的那节课。看到整理后的教学步骤,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王教授以语文教材选文类型的划分角度(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对教学内容作了深刻的剖析。固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课评教的角度和标准,但这样的角度、标准、分析与我印象中的那堂课标准截然不同,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令我茫茫然,一时不知所云。
  我仔细阅读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章节,慢慢对选文类型的划分有了初步的理解,觉得挺在理,确实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显然,除了学习画图表的说明方法外,这篇文章是被当作“用件”中的“语文知识文”来处理的。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用这篇文章里的东西。学生学的其实主要不是《统筹方法》这一“文”,而是文章中所传递的“统筹方法”。它给人这样的感觉:好像学了统筹方法,就是为了在生活中使用统筹方法,仅此而已。以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议那节课,最大的缺憾是“把语文过滤掉了”。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今天我们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统筹方法》这篇文章在教学上出现的偏差,主要是由于选文类型的定位出错,导致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现问题。“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反而教了”,名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教师了。实际上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和教学设计,常常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当中,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觉察罢了。
  阅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我对“观课评教”的角度和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一节语文课,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固然重要,然而教学方法的改革,终究是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怎么教”应该为“教什么”服务。而以往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导入,如何安排课堂结构,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巧妙地引导……其实许许多多的“如何”就是教学技巧上的问题。平时的教学处理也大多如此,往往对教学内容考虑较少,考虑较多的是教学方法。至此,我心中的疑惑豁然开朗,为什么学习魏书生,却学不会呢?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记得我上《竹影》一课时,绞尽脑汁想方法,最后采用“板块式”教学法来梳理教学内容,虽说这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但把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忽略了,可谓本末倒置。要知道合宜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好课中最重要的。那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呢?
  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因素(正的或负的)会使语文教师对教材作出千差万别的“重构”和“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应该建筑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于教师而言,要做的也是能够做好的就是使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教学化,然后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新课程实施两年来,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锻练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全面人格的使命;感受到“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的回归;感受到新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新鲜空气和勃勃生机。
  语文新课程不仅仅是理念问题,作为教师,对体现新理念的“语文教学内容”迫切需要加以梳理和提炼。我们日常备课首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充分预设基础上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主要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而前提是课前的充分“预设”(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课堂“生成”,让“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地展开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上。我上了两次《羚羊木雕》,改进后的教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而不是过去主观设计的一些内容提要。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主动质疑,最后引导学生揣摩结尾的写作意图,期间学生不断生疑,教学内容也就随之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反映、学情灵活实现的。这样处理有一个好处,学生会感觉到这是教师和他们在一起研究自己的问题,学习兴趣自然地会浓厚起来。问题来自学生的自主阅读,他们就能感受到学有所获。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情境,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作目标定向,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促使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达成。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观摩课堂教学还是进行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除了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外,更多地应注重教学的“着眼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挖掘与重组,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上。我们要尊重教材,但决不能拘泥于教材,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整合乃至“重构”教材,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新理念的受益者。
  (作者单位:奉化市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2020年,创客空间2.0来了。来得好像不是时候,疫情当下,政府预算面临很大压力,校长对很多主科尚且不暇顾及,怎么还能有时间搞这种花架子?且慢,容我细细道来。  创客空间2.0是在创客空间1.0阶段的开源硬件、图形化编程和3D打印技术普及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创客教育的自我反思与提升的系统工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就像专业人士都知道CAD软件很重要,但是那个阶段,大家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3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曲折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目标教学到五个转变,再到今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其实是教师观念的改革,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越来越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了。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醒自悟,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过去练
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我国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变革,其广度深度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40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按不变价计
思维导图是建立在研究主题之上,通过图表形式反映学习者大脑思维过程的模型,它主要以图片、数字、文字、符号等为载体来展示学习者发散思维的过程,用这个方法来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习者训练思维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工具与思维可视化全脑发展理论引入教育界,并以此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未来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基于XMind软件制作思维导图  现阶段,教师们普遍使用幻灯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界定口语交际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课标注重实践,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口语交际教学理念充分反映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是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通过对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文章一开始就把种种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一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二是赵国与齐国的矛盾,赵求救于齐,而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三是群臣与赵太后的矛盾,“大臣强谏”,而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让小儿子作人质,并且发下狠话,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老妇必唾其面”,当众羞辱他。两个“必”字,可见矛盾之尖
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是写作的三种能力。  苏轼说过,有意于物,往往可观。所谓可观就是有所发现,即对事物的观察不能停留于外表,还要深入事物的内蕴。观察需要的是有意注意,从而表明一种关注。绘画有个取景框,大可把事物从相关的背景及联系中暂时隔离开来,从而认真观察。写作的观察虽说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但也要对观察的对象保持足够的注意,否则很可能忽略过去。写作的观察也如绘画的写生一样,可培养一种基础能力。国
提及作文,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一摞摞高高的作文本。这是学生爬格子的杰作,也是老师辛勤批阅的结晶。然而它所承载的师生交流却显得漫长而苍白。学生作文的热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中消耗殆尽了。思考再三,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受到了批改方式的制约,而批改方式又受到了写作方式的束缚。那么,漫长的等待能否换成即时的交流呢?师生的双边交流能否换成师生的多边交流呢?如果把厚厚的作文本换成薄薄的
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市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①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②“区域推进”动因研究。③教育信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人机就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从最初不起眼的靶机到现在的战场主力先锋,其运用不断颠覆着人们对空中作战的认知。近些年,无人机已经成为情报监视和侦察数据的首要提供者,战场通信中继的重要节点,精确打击的首要成员,蜂群作战的主力军。由于具有多种能力,无人机在未来空战中的地位作用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作战模式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从而推动或彻底改变未来的空中作战。以史为镜,回顾无人机空中作战发展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