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自主学习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适合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数学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承担着实施高中和大学专科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要有效贯彻教学大纲中“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要求,同时要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 研究表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做笔记、拟大纲、驾驭教材的能力还较差,不同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在职业院校课堂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开展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教育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1. 自主学习的概念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自主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简单地分成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分清其学习在哪些方面或过程中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或过程中是不自主的,这样更有利于对学习的某些方面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
   2. 自主学习的特征
   总体来说,学习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发现式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的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是当代才问世的. 按照情境认知的理论,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也应在情境中评估.
   1. 当今风靡美国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典范——贾斯珀解题系列的设计,其主要针对数学教育 其主要特征是:
   (1) 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数学;
   (2) 创设了一种情境,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整合数学概念,而且使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整合;
   (3) 充分运用了录像这一媒体以及技术间的交互作用;
   (4)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5) 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6) 在一段相对宽松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7) 提供给学生发展深层理解数学概念的机会;
   (8) 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享的教学情境.
   2. 贵州师范大学的吕传汉教授通过教学实验和研究,提出了“情境——问题”数学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3.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通过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设置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的定理和公式往往是直接给出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且对于他们而言也觉得抽象、不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它们相关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新的数学知识.
   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研究,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究的状态.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三、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
  
   具体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把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一般是4人一组),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差异互补,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能改善课堂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在分组匹配的配合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的学习形式有:
   1. 交流探究
   交流探究是分组匹配的配合学习中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 这种学习形式,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个体思维得到训练,提高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启迪,共同提高.
   2. 互助合作
   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互相配合,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人而异,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到有些任务仅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要依靠大家的齐心协力.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检查总结
   尽可能让学生对照标准相互检查,总结学习的成功与失误. 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评价的,教师就不要代替. 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里,引发学生对正误进行辨析、核对;通过分析进行裁定,如内容中的重点. 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只对其进行检查、对照、评价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去总结,归纳.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行反馈,自行调节.
   4. 情感互激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感染,相互激励,营造互帮、互学、互促的氛围,使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群体共同上进. 教师适时地激发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通过学生各自独特的神情、神态、言行、行为聚合成课堂环境中的情绪、心理氛围,从而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名学生. 四、结论
   在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设计是一个涉及自主学习形式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过程. 对于数学而言,不能单纯地割裂开数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数学教学情境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要联系实际,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根据“民主和谐、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原则,构建了一种适合于职业院校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此让学生将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 夏小刚,汪秉彝.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友谊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本文从塞尔曼和威廉.达蒙的友谊发展阶段理论入手,探讨了影响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增进友谊关系的途径。
本文从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体育教学对学生遵纪守法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学生严谨作风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等方面对体育教学中的潜在课程进行了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小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一半;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使计算快捷;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的作用;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主要考虑目前五年制师范生生源素质的现状,并结合自身多年来从事班主任管理的工作经验,制定一系列班级和学生的管理措施,从而确保学生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科技兴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数学又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石,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在如今的各类教育中,不少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乡村学生又尤为突出。如何激发和培养乡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人对此作了些跟踪研究,现就如何提高乡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拙见。    一、给学生留好第一印象    乡村学生性格大多腼腆内向,对于刚踏进初中校门的他们大多都对老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揭示了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的机理,因而酸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酸奶的销售量也急剧上升。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