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条件和引导方式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q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胜、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必须营造以下条件:
  一、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平面镜”教学中,教师做魔术表演(水淹蜡烛):转盘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玻璃后的某一位置放一只透明的杯子。调节转盘,使学生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没有熄灭。这是什么现象呢?怎样形成的?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
  二、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1.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
  2.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断。如“磁铁的温度升高时,磁性是不是增强呢?”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如“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变化?”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如“为什么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呢?”四是发散类或多元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2)选用什么器材?如何选择两表的量程?(3)如何设计表格进行实验?
  三、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四、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完善升华。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常见方式有: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势能时,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报道:2000年7月15月,廣州市一栋大楼11层窗户上掉下一块碎玻璃,将停放在楼下一辆轿车的车顶扎穿。一块碎玻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二、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通过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利用其他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一块小小的橡皮尼在水中沉浮,能帮助学生探究出钢铁做成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城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这里有最权威的龋齿报告,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也被虫牙折磨,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一口漂亮的牙齿,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因为,别处可看不到哦!  发生率上升!  龋齿,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虫牙”,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虽然在一些发达国家,  儿童龋齿的患病率呈下降的趋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我国,儿童龋齿的患病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权威发布  治疗率很低!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