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文本建构实现读写融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大多着眼于对文本意蕴的分析、理解,采用“解构式解读”的方式,首先将文本切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意义单位”,再对这些“意义单位”进行一一解剖、分析,终而形成对整篇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把握。很明显,这样一种解读,基本都是在单弹“读”这一根琴弦,根本没有顾及“写”的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将“读”与“写”融合起来,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并驱共融。为此,近年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一反“常规”,从结构形成的角度着眼,试行了“建构式解读”的方式,即从作者构思写作的角度,寻求作者表情达意运思的过程,进而探明文本意旨与手法的妙处,让同学们在理解文本之“意”的同时,也能明白一些写作之“道”。
  着眼“建构”的文本解读,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切入。

一、从点示文本核心意旨的语句切入


  有些作品,为了显豁主旨,明确中心,作者会在行文中对精要语句加以点示。解读中,如果由此切入,不仅可以便捷地把握全篇的意旨,而且可以准确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
  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当为全诗的核心意旨所在。可以看到,这里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所指向的是人生,“江月年年只相似”所指向的是自然,从意义上来考察,二者正形成了一组对比——人生是短暂的(尽管从人类一代代发展史来说,人类是无穷的),而自然是永恒的。
  我们如果依“江月年年只相似”向文本的前一部分上溯,可知主要表现的是“江月永是美好景”;如果依“人生代代无穷已”向文本的后一部分扩展,可知表现的是“人生常有离别苦”。这刚好又形成了一组对比关系。(如图所示)
  这样,我们便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句而探明了全文的双重对比关系,并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入思考,以及心中对人生不完美的挣扎与无奈。
  又如,曹文轩的《前方》,其中第10段的“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当为点明全文的核心句。我们可由此切入,来探明文意,理清文本的结构。解读时,在明确“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对于全文的关键作用之后,可以这样设问:①为什么人生是一场旅行?②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由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便可理出全篇的头绪。
  细读文本可知,第一问所指向的是上文(10段之前),共有两层意思。其一,人们都在路上,或离家或归家,这可以说是具象的旅行;其二,有些人虽“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是精神上的抽象的“旅行”。
  第二问所指向的是下文(10段之后),也有两层意思。其一,“苦”在旅途中的拥挤与颠簸;其二,“苦”在“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的精神折磨。
  这样,全文内容与结构便可图示为: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前方》的中心意旨所在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因此,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在不断地追寻着这种精神的家园。

二、从关联整体结构的语句切入


  我们看到,有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让文本显得结构谨严,常会在行文中“设置”一些“标志”性的语句,以让文气贯通,一脉相承。解读该类文本,我们便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比如老舍的《想北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现其中多次出现了表示“说不出”的句子(还有一处“不再说”),我们便可以由此切入,来导引导学生进行建构式解读。
  如简要教学进程,第一步:细读文本,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达“说不出”和“不再说”意思的句子。
  第二步:交流所找到的相关语句——文章第2段有“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第3段有“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来”。文章最后一段有“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第三步:①那么,“说不出”涉及的文本主要是哪一些段落呢?——讨论、归纳:2、3段。②那么,“不再说”涉及文本内容主要又是哪一些段落呢?——讨论、归纳:4、5、6、7段。
  第四步:“说不出”指的是什么呢?——讨论、归纳:指对北平的“爱”。“不再说”指的又是什么呢?——讨论、归纳:指北平的“好”(优点)。
  第五步:归纳——因为北平的“好”所以才爱北平,因为对北平爱得太深,因而难以用言语表达(即“说不出”)。同时,也正是因为北平的“好”,和对北平“爱”得太深,所以一经分离,便会马上“想”北平了。作品结构如下:
  由此,我们依据“说不出”和“不再说”便一步步理清了作品的結构关系,而且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产生的过程,明确了文题的旨意。
  又如,苏洵的《六国论》,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首先抓住开篇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句①)一句,这是作者主要的观点的呈现;再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②)以及“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句③)之句,则是作者阐述的两个分论点,而作品中心部分就是围绕这两个分论点来展开论述的,最后是总结全文并点明讽喻之意。其结构如下图:
  如此,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论证的过程是不是就清楚明白?

三、从作者发散构思的原点切入


  发散性思维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发散性思维结构全篇,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一览全局之效。解读这样一类文本,可以以作者构思的原点为出发点,逐一沿着每一个发散方向进行探求。
  比如,解读《寒风吹彻》,我们可以将“三十岁的我”作为作者发散构思的原点,由这一“原点”出发加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十四岁时的“我”:在一次拉柴禾中遭遇了寒风吹彻;②路人:因贫穷、孤独、无助失去了生命;③姑妈:遭遇寒冷、冷漠,渴望亲情、渴望温暖,在寒冷中逝去;④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在寒冷、孤独中衰老。全文结构如下:
  综合作者围绕原点所“发射”出来的四方面内容,便可把握作品所表现的“寒风吹彻”的多重意蕴:
  ——时间上:人的一生都在经受着寒风吹彻。比如,对作者来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并还预示着将来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姑妈、母亲的老年状况便是自己今后人生的一个比照)。
  ——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深度上:寒风对人的吹彻可谓彻骨彻髓,在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的极致(即生命的终结)。
  ——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处境窘困的人们,如“我”、路人、姑妈、母亲……

四、从贯穿整篇文本的线索切入


  我们知道,有些叙事性文本,事件本身的头绪繁杂,而为了将这些“事件”有机地组织起来,作者在行文时会布下或明或暗的线索以挽合之。那么,这样的线索也可以作为我们解读文本的的一个着眼点。
  比如,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便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品的的线索:(以作者行踪为序)走出家门—漫步小径—游赏荷塘—回到家门。依此,我们还可以依次对应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如此,全文的结构如下:
  这样,作者的那种行文之妙,以及在文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彷徨苦闷,那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一心超脱现实,渴望自由而又不能得的复杂情感是不是也清楚明白了。

  又如,鲁迅的小说《药》也是采用了这样的双线结构的方式,一条写的是华家买“药”治病之事,一条写的是夏家(夏瑜)就义、被人误解之事。我们如果找到了这两条线索的关联点,则对作品的理解也就自然深刻多了。
  由此,我们也就从总体上领悟了小说所揭示的两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是当时乡村百姓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对革命的愚昧无知,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深入发动群众,斗争仍有盲目性。
  我们可以看到,着眼“建构”的文本解读,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蕴、情感的同时,也把握了文本的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而尤其是后者,对于学生的习作的意义将是多方面的。

  第一,可以增强写作的结构意识。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学生都是拿过题目来,没有构思的过程,沒有材料取舍的斟酌,常是提起笔来就天南海北,信笔挥洒。根本没有考虑通篇的结构安排,上下文的起承过渡,材料的先后处置等。因此,交上来的习作多是结构混乱,叙事没头绪,说理没重点,说明没章法。而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建构式”解读,则让学生明白了“结构安排”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自然会多一些结构意识。

  第二,让写作有了更多文章结构的图式样板。平常的写作中,不少学生会觉得难以下手。其实,“难以下手”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如何安排习作的结构。而通过对文本的“建构式解读”,学生就会在心中建立起一个个文章结构的图式“样板样式”,这样,写作时,下者则可模仿借鉴,上者则可参照创新。

  第三,学会多种关于写作的思维方式。在“建构式解读”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一方面会关注作者运思过程,另一方面还会关注篇章整体的结构关系,诸如对比映衬、原点发散、双线挽合、总分聚合等等,这样,在解读中学生的写作思维自然会受到启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思维的品质。
  当然,对文本进行“建构式解读”,在把握文本意蕴、情感的基础上,为了让同学们及时内化有关“结构图式”,我们还可以随时进行“仿作”,让“读”与“写”得以深度融合。
  [作者通联:江苏板浦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战略成本会计是可以形容企业发展的重要财务语言,为企业管理层进行价值链管理提供基础。本文在对战略成本会计进行描述的同时阐述这一概念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上应用价值,探讨如
翻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古诗词占了较重的分量。这些作品都是历经锤炼和沉淀的名篇佳作。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却不浓。微课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引入了一股清流。利用微课,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10分钟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内容可以从文学常识、朗读涵咏、背诵默写、翻译理解、文本赏析等几个角度进行,所
孔子《论语·雍也》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明学习的三层境界中唯“乐之者”最高,阐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习作为贯穿学生整个读书生涯的重要科目,这些年来被愈来愈边缘化。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
初中语文的教学学习中,阅读和写作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何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效提升,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笔者对阅读教学和微型写作的整合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这种有效整合,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积累、通过写作对阅读中所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充分展现的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着眼点,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