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省修身传统在当代中学德育中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学德育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问题,突出地体现在:偏重认知,忽视体验,动力系统在外,单向灌输,压制了学生的反思;偏重取物养身,追求物质,而忽视对心灵的觉解、培育和操持,丧失了道德的生成性和智慧性;偏重公德教育,忽视私德的培育,本末倒置,颠覆了道德人格成长的序列;偏重结果,忽视实践环节。这些问题造成德育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学生缺乏志向,学习动力不足,进取精神减退,社会责任感减弱。
  究其原因:一是价值迷途,二是文化断层,三是道德失范。还有一个重要的来自学校自身的原因是道德教育传统断裂。要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对接,在解决中学德育问题的过程中,就要重视中国德育传统。
  
  中国德育传统核心就是做人
  中国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人有道德有精神。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道家认为人性本真,佛家认为人性本空。人是具有善性的,人性也是向善求美的。以善统真的传统向外焕发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向内沉淀构成中国人的人性。
  中国的德育传统表现为自觉的道德修养, 主张在现实人生时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不仅需要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更需要的是自我完成、自我实现。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中国人有道德有精神。在中国人看来,精神的死亡是人的死亡。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失去了生命,那么就算他的肉体还活着,他也已经死了。中国人总是极力将自己从自然界、动物界提升出来,以无愧于人的方式去生存,以能够以人的方式生存而自豪。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德育的文化传统,中国德育的进程有其独特的问题和独特的解决方式
  中国德育传统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升华,超越物性,注重养心,认为心灵主宰一切,心通万物,强调对心的操持,能大能小,能放能收。
  中国人眼里最高的智慧看不见摸不着,不知之心是大知,无言之言是真言,无为才有为,以无为贵。 思及人自身,就要在执着中看到握空,于是习惯于自我克制,也就是知止,讲自我修养和提升,讲超越感性自我,用礼节和,讲中庸之道,中和之情,以中为则。
  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反观内照,反听内视,自省自律;强调万物静观,进行整体的直觉顿悟;以体验的方式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是体悟融通,由体达用。不是对道德进行理论的思辨,不是明理,最终要解决做人的问题。中国德育传统重视实践修养,放在做和行上;注重情感的力量,具有温色的特征;用礼乐来培育社会道德,追求精神的享受,乐天知命。
  
  中国德育传统在中学德育中的思考与实践
  在德育内容途径等方面各校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北小营中学在此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探索。
  主要的实践内容是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近取诸心,远取诸物,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积微成著,积善成德。
  (一)从内到外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内得于己就是自省。开展自省性评价,通过建立自我反省机制促使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中国在德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传统儒家关注自我教育在品德养成中的作用。他们反复地强调“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躬行”、“践履”等等这样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根本在如何使外在的道德教化内化为道德修养。“修身”是个体道德向社会伦理转化的中枢。修身是自修,即自我修养。修身的精神,强调自我约束的必要性。确立了修身的地位,也就确立了道德教育的根本,它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基于以上认识,多年来北小营中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自我教育。1997年9月制定并实施了针对本校实际的《学生自我教育十条》,旨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爱、自信、自省,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学校长期坚持使用并不断完善自制的导向性自评手册,尝试创设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模式。
  导向性自评将养成教育的要求,文明礼貌的要求,行为习惯的要求,渗透到评价中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信任学生,让学生诚实面对自己,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人。在过程性评价中,突出学生的经常性自我评价,两周一次自评使学生每自评一次就提醒自己一次。使学生自我审视,自我体验,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达到以评促行的目的。1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稳定,学生最欢迎,收效最大的做法。
  (二)从近到远近取诸心 远取诸物
  西方用头,中国文化用心。在中国人看来,人乃大自然的骄子,人心蕴涵着大自然的灵机真性。心是智慧之所,灵性之源,灵气在心。中国人向来用心灵境界导引人的行为方式。北小营中学在校内设立了用心墙。心是与生俱来的,用不用在你。人生处处要用心。一要用心对事,二要用心对人。一件事情的成功,可以有许多因素,但其中必有一条:用心。一件事的失败,也可以有许多因素,但只要有“不用心”这一条,也就足够了。用心的程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北小营中学倡导养天地正气,育智慧良心。学校把校园分成了40多个区域,并给每个区域都命了名,既有利于校园的网格化管理,也传递了校园的文化。例如:堪园、苦读园、春晖园、智慧园、人生路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刻目之所极,心有所悟,学有所长。
  道德的核心是智慧.培植和提升智慧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学校开设了《国学智慧》课程,主要内容有《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大学》《韵律启蒙》《老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让学生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正在努力成为全体师生的心灵居所,精神家园,成为人才的摇篮,青春校园。努力使师生共享教育幸福,让学生带着幸福感成长。让学校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让教师在学生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从小到大积微成著积善成德
  质和量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一定的质必定是由量变产生的。人的道德也是积善成德的过程。个体要慢慢养成美德往往要延续一生。行为养成习惯,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在做善事中成长。学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悟出做人的大道理,学会做人。为此开展了北小营中学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50个好习惯征集和自评活动,每学期单周进行一次好习惯自评。学期末对好习惯养成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为了使同学们熟知50个好习惯,并在平时养成,期中考试后抽测,每周抽测十条,成绩纳入量化。
  北小营中学以班为单位,继续开展 “拒绝粗话脏话,一诺千金”的签名活动。2003年为将此项工作推向深入,开展了温馨话语大家说活动,通过温馨话语的征集和推广,净化校园的语言环境,营造温馨的校园。2005年又形成了《北小营中学学生校外行为规范15条》,引导学生的校外行为。
  辩论会正在成为北小营中学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形式,以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让学生说心里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头脑,去引发自己的思考,去澄清模糊的认识,在学生的深度参与中班集体得到锻炼,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辩出了思想,形成了正确的学习苦乐观,学习方法观,勤奋观,培养了积极上进的精神,树立了人生志向。
  
  四点理性思考
  1、德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人学,是培养人的良心、良知、德性的教育,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品德教人向善,做个好人,德育的价值在于其协调人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持久力量,坚实的德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2、教育工作者要直面挑战,不断地改进德育工作。社会在不断发展,学校不是世外桃园,各种社会问题都必然在作用于学生身上,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断的提出了挑战。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教育的载体并敏锐捕捉教育契机,提高德育实效性和时效性。
  3、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让一切教育形式都尽可能地通过学生。通过学生的脑,通过学生的体验,通过学生的实践,要可感、可触、可思,可体验、可经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4、中国有浓厚的历史意识,很重视回顾自己的历史,并善于从中引出所遵循的原则。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吸纳和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优秀的德育传统,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探索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虽然我们谁也不可能有什么超越时空的绝对完满的认识,但毕竟可以从祖先的思想的富矿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接通传统与近代的血脉,这是民族的本根,我们民族的命脉。
其他文献
一天夜里,我在睡梦中隐约听到说话声:“颜色朋友们,我是黑色,咱们来玩捉迷藏吧。”“好呀,好呀。”原来不光小朋友会玩,就连颜色也在自己的世界玩起了捉迷藏。  清晨,我刚醒来,一睁眼,咦,天空怎么不是蓝色的了,变成了迷彩服的颜色?真奇怪,这是什么怪天气?!刚要伸脚穿鞋, 我发现拖鞋的颜色也变成了花花绿绿的,挺有趣的。走到镜子前,天哪,镜子里的人是谁呀?蓝色的眼睛,橙色的鼻子,难道家里换哈哈镜了
摘要 世界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引起小说家特蕾西·雪佛兰的创作灵感,由此诞生了风靡畅销书排行榜的同名作品。小说呈现了画作背后画家和少女的一段凄美迷离的情感。而作为认知科学的重要分支的关联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强大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翻译等众多领域。本文试把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相结合,从关联的角度,以及隐喻、伏笔、隐含之意三个方面来赏析解读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作家预设的明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