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教师应该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作者结合自身美术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感想: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正确运用教学评价,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感情;有效开发与整合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评价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小学美术教学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和发展培养一种持久的兴趣,产生美术学习的自觉动力。新课程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具备全面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用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处理教材、组织学习、实施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小学生的情感需求较为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关爱和集体的认同,同时希望获得新的体验,获得对新奇事物的认识,而这些需要必须通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满足。现今美术教材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教学内容,每个课题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如《小鸟的家》一课,过去只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组合成各种动态的鸟,并为鸟设计不同的家园;如今,还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鸟在笼子课里失去自由、森林被砍伐及当猎人手拿猎枪鸟儿害怕的不同情境的不同感受。同是画一幅画,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大不一样。同是一节课,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课程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对事物的认识依托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例如在学习《兵马俑》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俑”?你想了解兵马俑的哪些问题?兵马俑原来是有颜色的吗?兵马俑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动态……设置问题,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要注意难易适度,问题的解答学生一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联系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使小学生通过学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师生教学过程中情感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目的。
  二、正确运用教学评价,增进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感情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对美术课不重视,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适宜美术教育,因此美术课的评价作用长期被忽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评价是促进教学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正确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善自己的工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否真正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主动的参与式学习为出发点,课堂中简短的表扬、鼓励的眼神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考试成绩或某一次作业效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平时的学习,选取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自我评价、美术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多种形式的作业评价等。如建立美术档案袋,将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积累起来,由自己挑选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之间进行评比,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对自己也有全新的认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新课程改革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有效开发与整合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新课程突出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广阔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對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例如,在《鱼儿游游》一课中,教材只介绍绘画、剪贴、泥贴等作业形式,有的教师进一步开发教材,对课程二度设计,用乒乓球制作会游的鱼,还有的让学生把自己打扮成一条鱼。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拿到任何一本教科书,都必须首先研究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并对课程进行原则性的构思、独具匠心地开发、巧妙地设计、综合性地整合,体现教学的创造性、趣味性、新颖性、生成性。
  总之,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为美术教学服务。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教科书中走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学习美术,体验美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J].中国教育报,2001.10.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学校德育课不仅向学生讲授政治经济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承担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当前职校学生普遍不喜欢、不重视德育课,极大地影响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德育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本文针对目前职校德育课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现状,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德育课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
追求“有效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高耗低效”状况,一直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逐渐在学校管理者这一层面达成了共识。“有效”是对无效或低效的反思,从新课标的学生主体的观念来看,衡量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强烈或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的认真和辛苦为指标审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涉及的面虽然很广,
教师乃教书育人者。若讲教书,则需要努力专研业务,不断加强学习可胜任。育人是个大课题,现在教书好教,育人难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我认为,教书是给学生充实知识、掌握技能、通向升学提供帮助,育人则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品格,学会做人,为社会增添正气,树立良好风气。相比之下,我认为,教书是学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育人是做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育人教育与管理是我工作的重点。下面我就对在学科教学中渗
摘 要: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科学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科学实验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实验教学 教学设计 科学思维  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课程改革走到今天,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很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实际的科学教学总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多思考,总结既有经验,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基本性质中的“课程基本特征”中的“生活性”指出:本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的基本追求。基于课程基本特征的“生活性”理念,我采
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成年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面对学生,教师是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管束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爱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乐趣、学习的重要呢?从事教育生涯已有数十载,我谈自己的感想。  一、微笑引领学生打开心扉  回首刚刚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