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课堂导语是一节好课的开端,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思维。众多语文名师在课堂导语上精心设计,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精彩纷呈。本文结合名家教学实践例谈了五种堂导语设计艺术。
关键词:语文名师;导语设计
富有艺术魅力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它是旧知到新知的巧妙过渡,同时它也是课堂的第一次信息反馈,更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许多名师大家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都非常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纵观名家课例,他们课堂导语精心设计,浑然天成,俯拾之间俱是经典。现撷取几处,与诸君共赏。
一、 以“奇”入境——巧妙释题,自然引入
标题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它有着掲示主题、表现文章的中心内容、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吸引读者等作用。在对标题的解读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如果授课教师在课文导入之时,能够做到巧妙释题,用新奇的观点或方式,对文题进行独到的阐释,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郭初阳老师在教授《愚公移山》的导语设计:
师: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这段创造性的课堂导语用概括的语言逐层引导,步步追问,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不落窠臼,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同时,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郭老师匠心独运,情境创设巧妙自然,从质疑标题四个字的排列说起,非常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四个“怎么样”的思考。新奇的释题、新鲜的观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出阅读探究的自主性,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 以“忆”入境——温故知新,建构文意
课改在不断地深化,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要能够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唤起他们对旧知识的回忆,通过“温故”的方式,引导学生“知新”,在回忆的牵引中去初步感知新课文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导入:
师: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大地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歌颂春。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哪个句子写春?哪个字用得特别好?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这些都是绝句,容量有限,都是取一个景物,或取二、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习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草、树、花、鸟、风、雨等等。现在,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愉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姿态、色彩的。
于漪老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为学生架构了一个关于描写“春”的古诗知识群,既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知识,揭示了主题,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的感悟,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新课文《春》的欲望,将新旧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段充满人文情怀的导语,它成功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 以“疑”入境——設置悬念,启发思考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会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
干国祥老师在教授《斑羚飞渡》时设计课堂导语如下:
师: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一天,有个男人带着自己的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讲授新课之前,干老师以故事的形式抛出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救人难题”,立刻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并对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新课的学习。干老师从小问题切入,但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以“疑”作引,造成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对“救人难题”的热烈讨论中有所思、有所求。
四、 以“情”入境——引读课题,渲染氛围
丰富的情感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用情才能入境,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师生与作者之间形成心灵碰撞、产生情感共鸣,就会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的导语设计堪称神来之笔:
(课前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师(饱含深情):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烈士所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师生(深情呼喊):邱——少——云!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邱——少——云!”
在这里,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激荡人心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每一位同学都被王老师的深沉的情感所打动,都融入了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境的再现。一声声动情呼唤,思绪渐浓;一次次课题引读,高潮迭起。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王老师一声“下课”,却没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家都好像还置身于那惊心动魄、弥漫硝烟的战场之上。
五、 以“法”入境——精辟概括,突出抓手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会有重点和难点。那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难点知识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又能有效地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在导语中加入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意义等加以简要的阐述说明,从而让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就能够明确学习要点,初步把握文意,并在课堂导语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方向明确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余映潮老师在上《鹤群翔空》一文时曾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导语,在课堂导入时,余老師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三点要求:“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缩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余映潮老师用三句简明扼要的话语,精辟的概括出本节课的学习步骤,点明学习方法,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节课的要点,找到了学习的抓手。就好比一上课,余老师就送给学生三把钥匙,所以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打开学习的大门。这样一段教科书式的经典导语设计,让我们明白了精心的导语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发端,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课堂导语的魅力。
欣赏大师们的导语设计,如同欣赏一件件瑰丽的艺术珍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语的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文无定法,导语设计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只需谨记,导语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让我们在名师大家的引领下,且学且思,为了那最初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铁皮鼓.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J].教师之友,2005,(03):41-48.
[4]余映潮.《鹤群翔空》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3,(04):21-24.
[5]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2,(11):12-15.
关键词:语文名师;导语设计
富有艺术魅力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它是旧知到新知的巧妙过渡,同时它也是课堂的第一次信息反馈,更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许多名师大家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都非常重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纵观名家课例,他们课堂导语精心设计,浑然天成,俯拾之间俱是经典。现撷取几处,与诸君共赏。
一、 以“奇”入境——巧妙释题,自然引入
标题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它有着掲示主题、表现文章的中心内容、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吸引读者等作用。在对标题的解读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如果授课教师在课文导入之时,能够做到巧妙释题,用新奇的观点或方式,对文题进行独到的阐释,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郭初阳老师在教授《愚公移山》的导语设计:
师: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这段创造性的课堂导语用概括的语言逐层引导,步步追问,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不落窠臼,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同时,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郭老师匠心独运,情境创设巧妙自然,从质疑标题四个字的排列说起,非常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四个“怎么样”的思考。新奇的释题、新鲜的观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出阅读探究的自主性,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 以“忆”入境——温故知新,建构文意
课改在不断地深化,教师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要能够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唤起他们对旧知识的回忆,通过“温故”的方式,引导学生“知新”,在回忆的牵引中去初步感知新课文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导入:
师: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大地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歌颂春。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哪个句子写春?哪个字用得特别好?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这些都是绝句,容量有限,都是取一个景物,或取二、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习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草、树、花、鸟、风、雨等等。现在,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愉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姿态、色彩的。
于漪老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为学生架构了一个关于描写“春”的古诗知识群,既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往所学的知识,揭示了主题,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的感悟,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新课文《春》的欲望,将新旧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一段充满人文情怀的导语,它成功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 以“疑”入境——設置悬念,启发思考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会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
干国祥老师在教授《斑羚飞渡》时设计课堂导语如下:
师:上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一天,有个男人带着自己的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讲授新课之前,干老师以故事的形式抛出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救人难题”,立刻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并对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新课的学习。干老师从小问题切入,但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以“疑”作引,造成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对“救人难题”的热烈讨论中有所思、有所求。
四、 以“情”入境——引读课题,渲染氛围
丰富的情感是文学作品打动人心的重要手段,用情才能入境,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师生与作者之间形成心灵碰撞、产生情感共鸣,就会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的导语设计堪称神来之笔:
(课前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师(饱含深情):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烈士所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师生(深情呼喊):邱——少——云!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邱——少——云!”
在这里,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激荡人心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每一位同学都被王老师的深沉的情感所打动,都融入了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境的再现。一声声动情呼唤,思绪渐浓;一次次课题引读,高潮迭起。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王老师一声“下课”,却没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家都好像还置身于那惊心动魄、弥漫硝烟的战场之上。
五、 以“法”入境——精辟概括,突出抓手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会有重点和难点。那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难点知识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又能有效地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在导语中加入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意义等加以简要的阐述说明,从而让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就能够明确学习要点,初步把握文意,并在课堂导语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方向明确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余映潮老师在上《鹤群翔空》一文时曾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导语,在课堂导入时,余老師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三点要求:“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缩写一个句子”、“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余映潮老师用三句简明扼要的话语,精辟的概括出本节课的学习步骤,点明学习方法,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节课的要点,找到了学习的抓手。就好比一上课,余老师就送给学生三把钥匙,所以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打开学习的大门。这样一段教科书式的经典导语设计,让我们明白了精心的导语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发端,也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课堂导语的魅力。
欣赏大师们的导语设计,如同欣赏一件件瑰丽的艺术珍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语的设计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文无定法,导语设计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只需谨记,导语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让我们在名师大家的引领下,且学且思,为了那最初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铁皮鼓.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J].教师之友,2005,(03):41-48.
[4]余映潮.《鹤群翔空》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3,(04):21-24.
[5]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2,(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