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B新主席李世蓉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8日,简单打点行装后,李世蓉登上飞往伦敦的班机。
  她将接过CIOB(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的帅印,成为CIOB成立以来首位非英国籍主席。这个被男性统治了175年的世界权威建造学会,第一次有了女当家人。
  这朵淡雅的重庆茉莉,靠什么征服全球CIOB会员?
  答案很简单:书生意气。
  
  ■ 学生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古话,道出了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李世蓉就是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爱上了“凝固的音乐”——建筑。
  李世蓉的父亲是位土木工程师。“父亲专注于设计时,整张脸充满了光泽,这让我觉得奇怪——那些单调的线条里,究竟蕴藏着什么魔力?”李世蓉说,“我想解开谜团,却在探寻中陷入建筑的魔幻世界。”
  建筑师,这个别的少女想也不敢想的“男人职业”,就这样在少年李世蓉心里发了芽。
  1975年,一次意外阻断了李世蓉的求学梦——刚满18岁的她,被分配到偏远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铅笔、尺子、橡皮,换成了粪勺、扁担、锄头。
  在白天肩挑背扛累得筋疲力竭的情况下,李世蓉依然倔强地追逐着建筑师之梦——晚上,为了不影响别人,她打着手电,猫在被窝里学习。
  1977年,高考恢复,李世蓉紧紧攥住这张改写命运的入场券,跨进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今重庆大学建筑学院)的大门。
  和别的女生不一样,进入大学后,李世蓉的课余时间没有用在花前月下,而是沉浸在斑斓的建筑世界里——图书馆成了她最好的“情人”。
  正是这段安静的岁月,成就了李世蓉痴迷、专业、天真的书生意气。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由于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她被留校任教,“选择留校,是因为我想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痴迷建筑的人”。
  执教两年后,李世蓉的建筑师之梦开始发散。
  “你可以不读糟糕的书,不听糟糕的音乐,但你不能不面对家门前糟糕的高楼。”李世蓉说,“一位建筑师,做得再好,能改变的也只是沧海一粟,要让这个世界的建筑如音乐般灵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建筑师管理者。”
  于是,李世蓉重返课堂,开始攻读建筑管理硕士学位,从此进入一个更令她沉醉的世界。
  
  ■ 学者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1993年12月,已是副教授的李世蓉,被学校派往荷兰Delft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
  这段经历让李世蓉眼界大开:“我第一次了解到CIOB在世界建筑业所拥有的权威地位,于是萌生了申报CIOB会员的想法。”
  写了两封申请信给CIOB,但都石沉大海。她没有灰心,又写了第三封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并以研究成果申报CIOB会员资格。
  这封信引起了CIOB的重视,CIOB派出特别小组,专程从英国赶赴荷兰,对李世蓉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是:非常优秀。
  就这样,李世蓉被授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资格,成为CIOB会员。当时,中国大陆CIOB会员只有三人:一位是当时建设部总工程师许溶烈,一位是同济大学教授丁士昭,而李世蓉是最年轻的一位。
  1995年初,李世蓉迎来人生的重大抉择:一边是顶级咨询公司的高薪聘请书,一边是英国里丁大学的博士邀请函。面对高薪和理想,李世蓉选择了后者。“女儿不到十岁,正待母亲引导;丈夫身体欠佳,甚需妻子照料。”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李世蓉泪流满面,“我非但没有相夫教子,反而成为家庭拖累。”
  “既要完成博士论文,又要完成科研课题,连打工的时间都没有,只能靠奖学金生活。”李世蓉说,“我不得不经常在买书与买菜之间掂量,到后来,干脆煮上一大锅饭,吃上几天。”
  分秒必争的学习,让李世蓉透支了健康,她终于病倒在床,两天滴水未进,幸亏被同学发现送进了医院。这个坚强的女人,躺在异国的病床上,以被蒙头,饮声而泣。
  三年打拼,李世蓉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参加了英国两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出版了英文专著《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建筑业》,这本书被英国建设部称为“关于中国建筑业的扛鼎之作”。
  五年留学,奠定了李世蓉的国际化视野,她以书生之痴迷,渐渐启开理想之门。
  
  ■ 管理者
  
   1998年,回渝不久,李世蓉怀抱理想,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结果,她这个建筑领域的高材生,因“难以适应”而在笔试阶段就被淘汰出局。
  数家世界顶级建筑公司闻讯抛来橄榄枝,李世蓉委婉拒绝后,选择了任教,短短四年里,她发表论文170多篇,出书27部,主持重点科研项目20余个。
  从人到人才的过程,开始都是小事。做好小事的李世蓉,终于在2003年1月,接到市委组织部的电话:通过严格考察,市委决定选拔你担任沙坪坝区副区长,分管城建工作。
  “从政?你疯了?”很多朋友大惑不解,认为她肯定是为了钱!
  “其实,做教授的收入比当副区长高得多。”李世蓉说,“但当副区长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有更多机会推行国际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
  弃学从政,李世蓉没有追求人情练达,而是充分发扬着书生意气。
  “放弃书生本色,去迎合为官之道,就是对这座城市不负责。”在工作中,李世蓉以“不迎合、不妥协、对事不对人”的书生意气,终于让城市规划在领导心里有了位置。
  担任副区长四年期间,李世蓉坚持不搞形象工程,强调突出城市建设的长效性,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让老百姓得实惠。她以国际眼光审视沙坪坝的发展,坚决反对“摊大饼”,推崇组团式发展,“西部新城”应声崛起,今天的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已成为新城建設的经典。
  从教授到官员,她以书生之专业,扮演了一个有效管理者的角色。
  
  ■ 推销者
  
  站上更高的台阶,李世蓉的梦想更远了。
  2004年,重庆开始选拔“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专题论坛主持人,要求是“有专家素养,参加过国际会议,精通英语”。在选拔委员会挑剔的目光下,李世蓉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六位主持人中的唯一女将。
  在峰会上,李世蓉的专业和优雅,征服了全球嘉宾。
  峰会之后,李世蓉几乎成了重庆的一张名片,她主持的外事活动有百余项。因善于推销,2007年1月,她调任市外经贸委副主任。
  这个全球化平台,让李世蓉如鱼得水。在她的推动下,重庆建筑业开始走向国际:“英国·重庆可持续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启动,“国际建筑论坛”等高端论坛在重庆启幕,CIOB中国培训中心在渝成立,一举使重庆成为CIOB全球拓展重点……
  “李世蓉是重庆最棒的宣传大使。”CIOB副首席执行官迈克·布朗说,“在CIOB,她几乎每五分钟就会提到重庆,完全是一个重庆宣传大使。但我们喜欢她,她能将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到一起分享和合作。”
  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李世蓉的专业背景,更在于她身上有一种平和、淡定的天真魅力。“她的这份天真,使大家乐意跟随。”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说。
  “我们需要打开窗户,更需要打开窗户的钥匙,CIOB要壮大,需要李这样的人做老板。”6月24日,在全球4万多名会员的支持下,CIOB总部第一次挂起中国人的照片。
  “担任CIOB全球主席后,我将竭力搭建中国、世界、CIOB三者间的桥梁,让世界建筑业向东看。”这就是李世蓉的新梦想。
其他文献
“周医生,我妈又犯病了,呼吸困难,你快来救救她!”一天凌晨,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周月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永兴村的谭德芬老人哮喘病又犯了,病人连咳带喘,情况危急。  谭德芬是个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并发肺气肿和肺心病,经常在深夜发病,如果不及时抢救,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周月华看了看时间,才凌晨3点。这时丈夫艾起也被惊醒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就开始穿衣服,然后到屋外发动摩托车。左腿
说话慢条斯理的重庆巧绣郎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维俊,搞了一项特殊的发明——一次性马桶卫生坐垫。凭这项发明,他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大酒店,还飘扬过海,卖到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小小的马桶垫,哪来这么大的市场?  2006年1月的一天,一直在重庆、湖北等地从事酒店一次性用品市场生意的周维俊到武隆仙女山上洽谈业务。酒店老板向他讲了一件烦心事:一个客人蹲在马桶上方便,把马桶踩坏了。按
“中国人通过食品進行化学扫盲——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肠里认识了敌敌畏,从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知道了三聚氰胺……”这条网络上曾经流传的消费者自嘲的“段子”,令人谈食色变。从一定意义上说,食品安全已成为国人的一大心病。  令人欣慰的是,《食品安全法》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新法有什么新意?老百姓该如何用好这部法律?我们离吃得放心还有多
最近笔者拜訪一位市级部门的领导,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了厚厚一叠卡片,内容全部摘自《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这位领导说,这些卡片不仅办公桌上有、公文包里有,连床头柜上都有,“没想到当年参加高考时摸索出的‘背功秘诀’,现在还能派上用场”。最近一段时间,重庆很多领导都在做同一门功课:逐字、逐句、逐段地理解甚至背诵3号文件。  有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既是一项伴随我们党执政全过程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常规工作,因此必须注重创新。重庆从内容、形式和体制三大创新入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内容创新:既开“公共课”,又设“专业课”和“选修课”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重庆党员干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本领恐慌!针对重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我们创新地将“公共课”与“专业课”、
鄧小平75岁健步登黄山,80多岁能在大海中畅游1个多小时,享年93岁。讲究饮食营养,主张食补不药补,是邓小平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曾对他一日三餐做过记录:早餐常吃鸡蛋、馒头、稀饭、泡菜,午餐、晚餐常是两素一荤一汤。每天7点钟起床,早餐7点半,午餐12点,晚餐6点半,到点就开饭,几十年一直如此。  除了请客,邓小平从不主动点菜,也从不挑食。厨师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只要营养平衡就行
2008年11月18日,广东东莞市仔猪贩运户李融军遇到一件“怪事”:他从重庆荣昌贩运到广东销售的200余头仔猪,在经过四川泸县动物检疫站时,检疫人员竟没有对仔猪进行出入境检疫,而是在查验荣昌县开出的动物检疫证明无误后,便迅速通关放行。整个过程不到10分种。这让他颇感意外。  当检疫人员告诉他,早在一年前,包括荣昌和四川泸县在内的渝西川东八区县就互认动植物检疫结果时,李融军十分感慨:“一证通八关,这
上海:全方位培训市级党代表    上海市举办培训班,对市级党代表进行培训。培训期间,250名党代表就如何领会实行任期制的重大意义,如何畅通代表向党组织反映基层情况、表达党员意愿,以及如何切实提高履职能力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经过培训,党代表们形成了共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党员的参与,也需要每一位党代表通过发挥代表作用来努力推进;党代表肩负着党组织和党员的厚望和重托,不
1月5日,小寒。武陵山区雨雪纷飞。  黔江新城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宽阔的正阳大道上,压路机来往穿梭;罗家营小区里,升降机忙个不停。站在黔江火车站广场向北眺望,绿树掩映的小山头下,高高的脚手架隐隐透过冬日弥漫的薄雾,形似一幅动静有致的水墨山水……  去年以来,黔江城市东进的脚步更加急促。急促的背后,是黔江大梦后的觉醒。    区域中心梦    2009年1月26日,随着国务院2009年3号文
武藏野一带的杂木林要追溯到江户时代。多层群落的共生反映出杂木林健康的生态系统多层群落的共生反映出杂木林健康的生态系统依次为树桩上的菌类、秋冬季的南天竹和落地的橡实。  “咚,咚,咚”,一粒粒橡实从袋子里掉出来,妹妹立刻发现了背着满满一袋橡实的小龙猫。出于孩子好奇与无畏的天性,妹妹紧追不舍,于是邂逅了住在大樟(日语中常写作“楠”)树底下的大龙猫。看到电影《龙猫》中的这段情景,你也许要问:橡实是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