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想象悟童趣,品味语言获方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syyd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原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现在选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对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难度不小。这样的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文中的趣、体会出诗歌的美呢?我的教学分如下几个板块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
  序曲:认识水墨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立即出示两幅图:一幅中国的水墨画,一幅西洋的油画。让学生猜一猜哪一幅是水墨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两幅画有什么区别。从色彩上看,水墨画只有黑、白、灰等颜色,油画则五颜六色、无比鲜亮;从构图上看,水墨画画面简洁,空白很多,油画则满满当当;从技法上看,水墨画简单几笔便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让我们觉得“很像”,油画则反复涂抹,表现出事物的外形,让我们觉得“逼真”。这个时候,大多学生喜欢的是油画,美呀!像照片呀!
  不急,咱们来听一个故事,让学生懂一点水墨画。话说一位收藏家来到一古玩店,见到一幅中国画,十分惊喜,询问店家画值几何。店家开价500两银子。收藏家说:“此画给我留着,我出价2000两。我现在就回家取钱。”店家大感意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买家,不还价,反而主动加价!担心此桩生意黄了,赶紧仔细检查画作,一看不打紧,还真发现了问题:画面上少了一样东西!此画画的是一人牵一毛驴在深山里行走,人已过独木桥,但毛驴害怕,不敢过,于是人往前拽,驴往后挣,形成僵局。店家发现:在人和毛驴之间,居然没有绳子!店家暗自庆幸:这画家真是一大老粗!幸好我仔细检查了一遍,不然被买家发现可就完了!于是,拿来笔墨,在人和毛驴之间,加了一条直直的绳子!哈哈!大功告成!收藏家携银子如期而至,展卷细观,愤而告曰:“店家,我不买了!”店家急了:“为何?”收藏家说:“这已不是先前那幅画!”店家辩解:“千真万确就是那幅画!”收藏家说:“此画多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一根绳子!”“啊?”店家瘫在了椅子上。
  我问学生:为什么多了一根绳子,收藏家就不买这幅画了?学生恍然大悟:这根绳子破坏了人们的想象!画家没有画出绳子,却能够让人们通过人的动作、毛驴的姿势感觉到这根绳子的存在,这才是最高明的画家!目的达到,我调侃说:“这根绳子真值钱哪!2000两银子呢!”学生大笑。接下来,总结水墨画的特点,水到渠成: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具有清新淡雅、气韵生动、意境悠远、富有想象等特点。
  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一板块:朗读课文
  朗读分为三个层次:读出节奏和韵律,读出画面和味道,读出秘密和诀窍。
  第一个层次,要关注停顿和韵脚。第一首诗我朗读示范,第二首、第三首则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努力做到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
  节奏。
  第二个层次,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
  1.默读诗歌,展开想象,在每首小诗的题目后面加一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
其他文献
贾老师一向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生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一直重视阅读课中的字词教学。其关于字词教学的很多理念和做法对一线教师正确认识字词教学有很大帮助,对扭转当前轻视字词教学的课堂现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借贾老师的经典课例《爸爸的老师》一课中的字词教学,来一起重温、学习。  师:课文里的几个字词会念吗?(出示,生读。)  数学家 学问 任溶溶 猜中 新鲜 鞠躬  师:字会念了,意思明白吗?
前不久,到我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参加校本教研,和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听小学语文课——教师为四年级的学生导读《长袜子皮皮》。学生在教师下发的片段材料中认识到皮皮的可爱、力气大、行为古怪、想法奇特、富有正义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幽默、夸张,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提出了“她为什么叫皮皮?她的袜子到底有多长?她为什么一个人住?爸爸妈妈去哪儿了?”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告诉他们:若你真的想知道得更多,就去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啦”,理解“船舱、船篷、蓑衣、摇橹”等词语。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及捕鱼动作的敏捷,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利用作者观察翠鸟的方法来观察身  边的事物,并记录观察所得。  教学过程:  一、导读揭题,激发观察兴趣  1.“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单元,我们将跟随两位作家去领略自然的
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认知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统编本教材中字词的编排关注生活、识用相连;注重能力,多元发展;传承文化,丰厚底蕴。基于此,我们在字词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遵循学生的年段特点——词语教学追求“序”  词语教学的“序”指词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细读课标中每一学段词语教学目标,发现各有侧重:低年级重点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求
教材解读  “学贵知疑”,本单元导语中语文学习要素是:(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  题。(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课后习题设计和课前阅读导语中,学习任务是围绕学习要素,从仿照问题清单进行小组交流到自我发现问题,罗列问题清单并试着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维发散训练,为单元习作做好了教学策略上的铺垫。  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在阅读中尝试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识记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4.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猜图导入,初步讲述  1.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话故事。谁愿意猜一猜?(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图片)  2.生猜图。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神话故事就是精卫填海。
文本解读  《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五个板块: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内容编排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旨在让学生借助各板块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及学习经验的增长。  “识字加油站”围绕“卫生间”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所编排了10个常用词语,分成5组,认识8个生字。每组词语的组合富有规律,一个是日常生活物品名称,一个表示用途。这些词语充满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借助生活场景,培养学生
2018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一诗中的“庭”字中“壬”下面一横短。而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中,发现“庭”字变成下横长上横短的“■”了。  同一个字却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不少教师为此感到很困惑。  我们知道,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庭”析解为一个从广,廷声的形声字,而“廷”又是一个从廴,■声的形声字,“■”读tǐng,下部是“土”,上部許慎解说是像草木从“土”上萌生状
素养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有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可是这样的“试图”常常一厢情愿。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为数可观的学生,他们喜欢阅读,甚至沉迷于阅读,但习作表达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具体的习作任务,他们的言语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阅读教学:什么样的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或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其实
一、引读导入,直奔中心,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槐乡五月》这篇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槐乡,领略了槐乡的美景。五月,洋槐开花了——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我们还欣赏了槐花美  丽的姿态。有的槐花——  生: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