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奖惩结合”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日前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和表扬同样重要。然而,在教育实际工作中,怎样合理运用批评和表扬,二者的关系怎样,能否合理地结合?美国心理学家施金纳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增强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们之所以学会一个反映,就是因为它被立即增强,也可以说,凡是能“增进反映可能率的效果”,就可以称为增强。增强可以分为正增强(表扬)和负增强(批评)。在教育领域,增强(表扬和批评)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于教育实践。
  笔者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教育实践的感受,谈一下增强作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原则:
  
  1.先用批评后用表扬,效果会更好
  
  学生在经历错误的教训(包括批评)和艰辛的探索过程后所获得的成果(如表扬)会更加珍惜。而错误和探索本身,就是学生增加学习体验的过程,此过程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能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原级增强与次级增强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原级增强指直接获得生理的需求,一般运用于低年级的学生。次级增强主要指精神层面,如微笑、奖状、自由活动等。一味地施以原级增强,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厌恶感,难以再调动其积极性。在教育实践中,两种增强相结合,则会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3.先用连续增强,再用间歇增强,效果更佳
  
  在运用增强的初级阶段,采用不间断的增强,可以使增强在短时间内得以加强,而继以间歇增强,则可以使增强加以巩固。根据马斯洛遗忘规律,记忆的初期遗忘速度最快,后期会变慢甚至会不会遗忘。
  
  4.用间歇惩罚增强消除反映,比连续惩罚增强更为有效
  
  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消除学生的不良习惯,切不可操之过急。学生的坏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长期养成
  的,在短时间内予以消除,难度很大。与其希望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坏习惯彻底消除,不如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认真分析,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长期目标,以期予以消除。
  
  5.不定时、不定律增强效果,远较定时、定律效果好
  
  定时、定律增强指增强的时差、次数都是固定的。而不定时、不定律增强则相反,在增强的时间和次数上都不明确,是随机性的。实验证明,定时、定律的增强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感或因恐惧产生逃避心理,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场合得不到适当的正增强(表扬),会使其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其学习的兴趣。不定时、不定律的增强,是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得到多少增强(表扬或批评),会尽力最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6.若使用物质作为增强物时,则不定律增强远较不定时增强效果好
  
  施金纳通过实验证明,物质奖励的数量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物质数量产生的增强力比得到物质的时差强得多。当然,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赞成单纯地以物质或金钱作为增强物,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防止单纯的物质至上观和拜金主义的萌芽。
  以上几点原则是在教育活动中增强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正确合理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手段,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新的教育活动中,立即增强比延宕增强效果好。学生在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时,会对教学内容抱有新鲜感,对未知信息或不熟悉的知识持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良好的契机,施以合理的增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十分珍惜和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考意识,在恰当的时机予以正增强(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如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不良习惯在其开始阶段予以引导,施以负增强(批评),则会错过最佳时机,为以后的弥补带来困难。
  其次,学习早期应增强每一正确反映,以后可改为间歇增强。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反映都给予相应的增强(批评或表扬),只适合与低年级学生和学习的早期阶段。而对于学习阶段的后期,不但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精力不允许,也是不符合增强规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最佳教育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最关键处予以合理的指导增强。
  另外,增强的目的在于正确的导向,在首次尝试时不必坚持完美的表现。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其目标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每一种手段的的实施,都应当围绕上述目标进行。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或坏习惯的摒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对于教师而言,都是施以教育手段的契机。在每一种手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树立明确的导向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表扬和批评,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助推器,二者结合使用,其教育效果才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何东亮,丁瑜.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美]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 陈维纲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赵志疆.没有惩戒的教育谈不上完整[N].羊城晚报,2008-10-29-(A2).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5A评价模型的建构与实施,通过建构5A评价模型,引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观察与材料收集,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能力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信息技术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强调了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锤”,聪慧好学的学生老师都爱教,也容易出成绩,但现实情况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学困生,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基础,走出“学困”的低谷,却是为人师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总结出几点体会,愿受教于大方之家。    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都存
从“社会—个人”关系的理论探讨入手,当今时代的社会建设需面向不平等和不确定性的双重任务,积极公民身份的社会建设主张社会建设须以公民身份,特别是以积极的公民身份为核
对于复域中满足某种条件的Jordan区域D和函数f∈B(D),证明了基于Fejer点的高阶Fejer插值多项式一致收敛于对应的函数f(z)于D上.本文中的这些定理推广了某些已知的结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分数、轻能力,这是现代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它不仅禁锢了教育发展,更对我们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教育评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