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四军在苏北的文化建设——以阜宁文化村为例

来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4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北建立根据地,根据地群众和军队的文化水平都亟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文人相继来到苏北,军部于阜宁县卖饭曹村设立文化村,供文人学习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为抗战服务。阜宁文化村先后成立了文化杂志编辑委员会、湖海艺文社等组织,编写《新文化》《新知识》等杂志,对军队艺术和民间艺术活动进行改编指导。这些举措使得根据地文化呈现出崭新的一面,新四军的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下层百姓和中间人士参与抗战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也对当今的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人类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安宁,对共同隐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共同隐私是与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相关的具体人格利益,其范围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由于共同隐私范围的这种特性,对其
【正】英语不像数学和科学,可以用脑子思考、计算,从而得出结果,而是需要我们真正体验,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保持浓厚的兴趣,否则就
考察“以来”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认为其源自趋向动词,从表示空间通过转喻等手段进而表示时间。其发展趋势主要是“介词”的脱落、意义上强调“有始有终”与其搭配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