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腐与水豆腐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456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子豆腐
  
  在湖北省西部山区有一道土色土香的传统凉菜——橡豆腐。
  说起橡豆腐,我这里还有一段佳话:40年前,从小生长在平原的我,刚分到鄂西山区工作,对大山一无所知。一次在农家吃饭,看到一盘色如猪血、状如豆腐的凉菜,不知是何物,便向主人请教,主人笑道:“那你猜猜看,猜对了,这盘菜归你一个人吃,猜不到,就莫想吃。”
  我那时还是一个毛小伙子,听主人这么一说,同桌共餐的人都跟着逗乐。我始猜猪血,众人笑而摇头,继而再猜是加了红色的豆腐,众人还是摇头而笑。后来我干脆说了三个字:“猜—不—到!”乐得众人哈哈大笑。这时,主人才告诉我:“这是用山上的橡子做的豆腐,叫橡豆腐。不过你总算猜出了豆腐两个字,今天就不罚了,请尝吧!”
  “特赦令”一下,我立即举箸夹了一条送入口中,直觉得清凉爽滑,十分可口,连连吃了几条。一边吃,一边又问:“下到汤锅里是不是更鲜呢?”主人又笑道:“ 这你又说错了,这橡豆腐只能凉拌,不能热吃,热吃涩口。”
  我将信将疑,夹了一条放进汤锅中煮了一下,再送到口中,果然涩口。后来才知道,这是橡子中的单宁等物质在作怪。
  橡豆腐,似豆腐,又非豆腐。说它似,是因为它是用壳豆科乔木(花栎树、麻栎树等栎属树种)的果实(俗称橡子)做的原料,带一个豆字,形状也如豆腐;说它非,是因为它不是我们常吃的豆腐,也不是用石膏起凝固作用。其做法是:将橡子去壳,用凉水浸泡数日,经常换水,除去涩味,再磨成粉煮熟即成。因其涩味用农家传统方法不可能完全除尽,所以只能凉拌,不能热吃。吃时切成条,佐以生姜、大蒜、食盐、辣椒粉拌和,若淋上一点香油则更妙。
  橡豆腐经济实惠,美味可口,还有清热降火之功效,是山民们佐酒的好菜。说到这里,笔者以为,若能将橡子用科学方法彻底除尽涩味,制成各种橡子食品,人类不是又多了一大宗木本粮食?笔者所在的这个山区县有栎树资源30多万亩,每年可产橡子几百万千克,但绝大多数都掉在山上被野猪吃了,真是可惜!
  
  菱角豆腐
  
  在湖北省江汉平原湖区有一道特色风味菜肴——菱角豆腐,菱角豆腐色如莲藕,粉面香甜,营养丰富,无论是油煎,还是做汤,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菱角豆腐好吃,但来之不易。它是用淀粉丰富的老菱角加工而成。俗话说“七菱八落”,菱角在农历七月逐渐成熟,大量上市供人们鲜食的是嫩菱角,到了农历八月以后,菱角长老,自动掉进湖底。聪明的湖区农民发明了一种叫“戽”的工具能把它们打捞上来。这种“戽”是一个木质的长方形杠架,边长1.7 m许,边宽1.3 m许,中间横几根寸子,用麻线通身一缠,再绑上一根3.3 m长的长竹竿。样子古怪,名字古老,如果拿到《正大综艺》上让嘉宾们猜,恐怕是猜不出是干什么用的。下湖时,人站在船上,手拿竹竿,把“戽”插到湖底,利用“戽”上的麻线把沉到湖底的老菱角粘起来,就像吸铁石吸钉子一样。湖区人民把这项劳动叫“打戽”。“打戽”虽有生活情趣,但很辛苦,一般在冬天,田里的农活忙完了,就驾一只小船下湖“打戽”,打鱼,捞点收入。我年轻时曾下湖参加过几次“打戽”,一只船两人,一天可“戽”几十斤老菱角,但累得腰酸背痛,真是“粒粒皆辛苦”。
  老菱角“戽”回来后,农妇们就起早贪黑用刀一棵一棵地砍出米来,一天可砍出5 kg多,有的农妇手巧,两刀就能砍出一棵完整无损的菱角米。再将菱角米用水浸泡两日,用磨子磨成浆,最后入锅煮成糊糊,待冷却后划成17 cm见方的块块。经过上述辛勤劳动,又甜又香的菱豆腐才算做成了。
其他文献
民族问题求“解”,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课题。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代抉择,是把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制度与法律、民主与集中、自然权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装修,顾客都去过了,饭店水平也都差不多,这时应该上谁家呢,这时就看谁家的服务好了,于是第三轮的竞争则表现在服务上,比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技巧、服务周到,饭店的竞争成了向顾客献殷勤的竞争。服务水平虽然有高低,服务热情有好坏,服务也无止境,但服务好应该说大多数企业都能做到。那么服务竞争完了又该竞争什么呢,这里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餐饮业竞争的关键是什么,她的核心是什么,本质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