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由于出生时是脚先着地,不讨母亲喜欢,他不知道受到多少母亲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只要条件许可,他都会满足母亲的要求。在他还没有即位时,姜氏多次欲废之而立共叔段,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面对这样的人,多数人都会选择将其作为自己辉煌前程上的敌人,她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是很有可能被人整治的。但是,郑庄公没有。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母亲,说什么都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忍让。如果说在即位前表现出来的是忍让,那么即位之后,更多的是宽容和迁就。当要求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宽容。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于是,姜氏为共叔段请京,愿望得以实现。这都很好地说明了庄公的“仁”。
接下来,对这个充满野心的弟弟,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仁”,面对弟弟接二连三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伤害国家和他的利益,他表现出来的还是忍。其实在诸多大臣的规劝下,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将自及”“不义不呢,厚将崩”,就是在通过大臣警告弟弟,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不然,多行不义必自毙。然而,应该是鬼迷心窍的弟弟被眼前的利益遮住了双眼,更泯灭了作为人弟,作为人臣的良心。
有野心是好的,但要看是什么野心,夺取的是谁的江山,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他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应该考虑到的。论当时的实力,应该不错了(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不但军事硬件不错,而且还有内应,多好)。结果,准备再充分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很重要:京叛大叔段。为什么京城的百姓要背叛他?虽然文中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推断出,那是因为他没有施行“仁”,因此也就没有赢得民心。那郑庄公是否施行了“仁”呢?从文中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那么些点滴仁政,是得民心的:一是对弟弟本人的理解和宽容;二是当闻弟弟四处扩张地盘时,大臣们反应激烈,纷纷要求处理。为什么这些大臣们这么关心郑庄公?如果没有郑庄公的“仁”,他们会这样急切的关心吗?三是京城的百姓之所以会背叛大叔段,会不会是因为郑庄公原来的仁政,让他们过得很好,而当大叔段管理时,由于要准备偷袭郑国,需要充足的物质准备,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在所难免,人民的怨声载道也就在所难免,起来背叛他更是在所难免了。
但仅仅靠仁,是不能在当时社会各个方面取得胜利的,庄公之所以能战胜共叔段,还要靠智慧。“仁”并不是无底线的宽仁,容忍;也不是一味地相信他人;更不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加防备。这就需要智慧。而真正的“仁者”又是真正的“智者”。而且还会是“仁者至智”,即是仁者也会智慧到极致。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似不起眼,却最能说明庄公的智慧。“庄公闻其期,曰:‘可矣。’”庄公怎么能够知道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如果没有这句,很显然,鹿死谁手还不确定,但关键是庄公知道,怎么知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个消息绝对是有人透露给他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庄公的“仁”“智”让这个人绝对的服从,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服从,因此才会有庄公这么顺利的讨伐!
在讨伐弟弟共叔段时,因为他们的计谋被庄公破获,其中的内应姜氏,也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作为国君的庄公将其放逐到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这点我们后人现在看来,有点过。但结合当时情景,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在气头上。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一次的事情让庄公这样恼怒。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姜氏一直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所以,一直在想方设法整治他,废黜他。现在又要内应外合,做小儿子的内应,来偷袭郑国。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小儿子作为国君,让大儿子下台,无论死活。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骨肉的死活,更不用说百姓的死活。这中间,作者没有叙述姜氏和庄公的相处期间,又有怎样的钩心斗角,但从最后姜氏要为共叔段做内应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姜氏对庄公的态度。这样的母亲,会让庄公心里好受吗?显然不是。与其说庄公发毒誓是因为情非得已,不如说是因为痛心而喷发怨气!
然而即使这样,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放逐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血浓于水啊。这是“仁”!这是“孝”!也正是这样,在这关头,智慧之人来到他身边,帮他想出妙计来实现自己的心愿。也因此成就了颍考叔的美名,一箭双雕。妙哉!
(责任编辑韦淑红)
由于出生时是脚先着地,不讨母亲喜欢,他不知道受到多少母亲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只要条件许可,他都会满足母亲的要求。在他还没有即位时,姜氏多次欲废之而立共叔段,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面对这样的人,多数人都会选择将其作为自己辉煌前程上的敌人,她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是很有可能被人整治的。但是,郑庄公没有。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母亲,说什么都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忍让。如果说在即位前表现出来的是忍让,那么即位之后,更多的是宽容和迁就。当要求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宽容。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于是,姜氏为共叔段请京,愿望得以实现。这都很好地说明了庄公的“仁”。
接下来,对这个充满野心的弟弟,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仁”,面对弟弟接二连三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伤害国家和他的利益,他表现出来的还是忍。其实在诸多大臣的规劝下,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将自及”“不义不呢,厚将崩”,就是在通过大臣警告弟弟,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不然,多行不义必自毙。然而,应该是鬼迷心窍的弟弟被眼前的利益遮住了双眼,更泯灭了作为人弟,作为人臣的良心。
有野心是好的,但要看是什么野心,夺取的是谁的江山,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他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应该考虑到的。论当时的实力,应该不错了(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不但军事硬件不错,而且还有内应,多好)。结果,准备再充分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很重要:京叛大叔段。为什么京城的百姓要背叛他?虽然文中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推断出,那是因为他没有施行“仁”,因此也就没有赢得民心。那郑庄公是否施行了“仁”呢?从文中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那么些点滴仁政,是得民心的:一是对弟弟本人的理解和宽容;二是当闻弟弟四处扩张地盘时,大臣们反应激烈,纷纷要求处理。为什么这些大臣们这么关心郑庄公?如果没有郑庄公的“仁”,他们会这样急切的关心吗?三是京城的百姓之所以会背叛大叔段,会不会是因为郑庄公原来的仁政,让他们过得很好,而当大叔段管理时,由于要准备偷袭郑国,需要充足的物质准备,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在所难免,人民的怨声载道也就在所难免,起来背叛他更是在所难免了。
但仅仅靠仁,是不能在当时社会各个方面取得胜利的,庄公之所以能战胜共叔段,还要靠智慧。“仁”并不是无底线的宽仁,容忍;也不是一味地相信他人;更不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加防备。这就需要智慧。而真正的“仁者”又是真正的“智者”。而且还会是“仁者至智”,即是仁者也会智慧到极致。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似不起眼,却最能说明庄公的智慧。“庄公闻其期,曰:‘可矣。’”庄公怎么能够知道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如果没有这句,很显然,鹿死谁手还不确定,但关键是庄公知道,怎么知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个消息绝对是有人透露给他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庄公的“仁”“智”让这个人绝对的服从,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服从,因此才会有庄公这么顺利的讨伐!
在讨伐弟弟共叔段时,因为他们的计谋被庄公破获,其中的内应姜氏,也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作为国君的庄公将其放逐到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这点我们后人现在看来,有点过。但结合当时情景,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在气头上。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一次的事情让庄公这样恼怒。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姜氏一直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所以,一直在想方设法整治他,废黜他。现在又要内应外合,做小儿子的内应,来偷袭郑国。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小儿子作为国君,让大儿子下台,无论死活。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骨肉的死活,更不用说百姓的死活。这中间,作者没有叙述姜氏和庄公的相处期间,又有怎样的钩心斗角,但从最后姜氏要为共叔段做内应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姜氏对庄公的态度。这样的母亲,会让庄公心里好受吗?显然不是。与其说庄公发毒誓是因为情非得已,不如说是因为痛心而喷发怨气!
然而即使这样,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放逐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血浓于水啊。这是“仁”!这是“孝”!也正是这样,在这关头,智慧之人来到他身边,帮他想出妙计来实现自己的心愿。也因此成就了颍考叔的美名,一箭双雕。妙哉!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