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至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lpf7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由于出生时是脚先着地,不讨母亲喜欢,他不知道受到多少母亲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丝毫的不满。相反,只要条件许可,他都会满足母亲的要求。在他还没有即位时,姜氏多次欲废之而立共叔段,遭到郑武公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母亲,面对这样的人,多数人都会选择将其作为自己辉煌前程上的敌人,她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是很有可能被人整治的。但是,郑庄公没有。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母亲,说什么都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忍让。如果说在即位前表现出来的是忍让,那么即位之后,更多的是宽容和迁就。当要求把“制”这个地方给共叔段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和宽容。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于是,姜氏为共叔段请京,愿望得以实现。这都很好地说明了庄公的“仁”。
  接下来,对这个充满野心的弟弟,他还是表现出极大的“仁”,面对弟弟接二连三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伤害国家和他的利益,他表现出来的还是忍。其实在诸多大臣的规劝下,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将自及”“不义不呢,厚将崩”,就是在通过大臣警告弟弟,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不然,多行不义必自毙。然而,应该是鬼迷心窍的弟弟被眼前的利益遮住了双眼,更泯灭了作为人弟,作为人臣的良心。
  有野心是好的,但要看是什么野心,夺取的是谁的江山,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都是他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应该考虑到的。论当时的实力,应该不错了(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不但军事硬件不错,而且还有内应,多好)。结果,准备再充分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很重要:京叛大叔段。为什么京城的百姓要背叛他?虽然文中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推断出,那是因为他没有施行“仁”,因此也就没有赢得民心。那郑庄公是否施行了“仁”呢?从文中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那么些点滴仁政,是得民心的:一是对弟弟本人的理解和宽容;二是当闻弟弟四处扩张地盘时,大臣们反应激烈,纷纷要求处理。为什么这些大臣们这么关心郑庄公?如果没有郑庄公的“仁”,他们会这样急切的关心吗?三是京城的百姓之所以会背叛大叔段,会不会是因为郑庄公原来的仁政,让他们过得很好,而当大叔段管理时,由于要准备偷袭郑国,需要充足的物质准备,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在所难免,人民的怨声载道也就在所难免,起来背叛他更是在所难免了。
  但仅仅靠仁,是不能在当时社会各个方面取得胜利的,庄公之所以能战胜共叔段,还要靠智慧。“仁”并不是无底线的宽仁,容忍;也不是一味地相信他人;更不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加防备。这就需要智慧。而真正的“仁者”又是真正的“智者”。而且还会是“仁者至智”,即是仁者也会智慧到极致。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似不起眼,却最能说明庄公的智慧。“庄公闻其期,曰:‘可矣。’”庄公怎么能够知道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如果没有这句,很显然,鹿死谁手还不确定,但关键是庄公知道,怎么知道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个消息绝对是有人透露给他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庄公的“仁”“智”让这个人绝对的服从,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服从,因此才会有庄公这么顺利的讨伐!
  在讨伐弟弟共叔段时,因为他们的计谋被庄公破获,其中的内应姜氏,也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作为国君的庄公将其放逐到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这点我们后人现在看来,有点过。但结合当时情景,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在气头上。当然,也不仅仅是这一次的事情让庄公这样恼怒。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姜氏一直不喜欢大儿子郑庄公,所以,一直在想方设法整治他,废黜他。现在又要内应外合,做小儿子的内应,来偷袭郑国。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小儿子作为国君,让大儿子下台,无论死活。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骨肉的死活,更不用说百姓的死活。这中间,作者没有叙述姜氏和庄公的相处期间,又有怎样的钩心斗角,但从最后姜氏要为共叔段做内应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姜氏对庄公的态度。这样的母亲,会让庄公心里好受吗?显然不是。与其说庄公发毒誓是因为情非得已,不如说是因为痛心而喷发怨气!
  然而即使这样,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放逐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血浓于水啊。这是“仁”!这是“孝”!也正是这样,在这关头,智慧之人来到他身边,帮他想出妙计来实现自己的心愿。也因此成就了颍考叔的美名,一箭双雕。妙哉!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逍遥游 整体法 意象法 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逍遥游》
[摘 要]《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作为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科所学的第一篇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这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在山的那边 教学案例 实录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22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歌,是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经历
有句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然后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能力不同,层次不等,再加上态度各异,这就为教学加大了难度。为了学生能够切实地自主学习,我们英语教研组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根据学习目标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导学案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导学案实践案例  1. 课前准备。  课前发放预习导
[摘 要]一代大师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发问,直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钱老之问”叩问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毋庸置疑,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宗旨仍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教师应遵循陶行知创造理念教育思想,将其实践于高中英语学教学中,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理念 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人生阅历、个人经验、心境、文化程度等决定了阅读体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处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珍视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体验;尊重个体间体验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语文阅读 个性化体验 阅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摘要]“文本细读”这个词多年来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并占据核心关键词的位置,表现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高层次追求,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重新审视。笔者所理解的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细细品;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从一个字读懂千字文、由一个词感悟万言书;是一种从字词走进文本,融入生命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认知走向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谈谈文本
[摘 要]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共同决定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必须多元化。 以《甜甜的泥土》为例,从阐释词语、展开想象、诠释主题等方面论述了文本多元化解读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文本 多元化解读 多重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11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个人独特的体验。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英语知识教学的基础。强化词汇教学,不仅仅会促进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交流与写作表达中使用英语的流畅度与艺术性。众所周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这虽是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有效策略,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我们的词汇教学工作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摘要]议论文说理虽说主要靠的是逻辑的力量,但呆板的说理、空洞的说教毕竟面目可憎,而优秀的议论文语言,不仅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更能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让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生动化。如果说议论文的风韵共有三分的话,那么二分亮色就在其“言”值上。议论文若止于贫乏的说理,终究“行而不远”,提升议论文的“言”值,当注重语言的锤炼。  [关键词]议论文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视线投向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上。以高中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为例,对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一、自读质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前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二、聚焦对话。在阅读课中,聚焦的核心是“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形成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三、比较拓展。教师引入具有求异思维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和理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