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原毛虫是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的常见虫害,该种虫害饮食范围十分广阔,能夠危害多种类的牧草。草场草原毛虫活动频繁会严重影响到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青海地区的草场放牧量过多,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使得草场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草原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给草原毛虫的危害传播提供了条件。为了进一步探讨草原魔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于2018年在青海省共和县的天然草场开展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草原毛虫活动的主要因素,然后论述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草原毛虫;活动;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10
0引言
近年,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草场草原毛虫活动频繁,对草场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威胁当地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农牧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为因素和生存因素造成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恶化,使草原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导致草原毛虫的危害性进一步扩大[1]。为掌握草原毛虫的具体流行特点和蔓延态势,保证在草原毛虫危害高峰期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防控,就需要掌握影响草原毛虫活动的主要因素,以便针对性开展防治。
1材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8年4月20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选择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天然草场开展试验。选择野外实地调查和笼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随机采样调查和多点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手段,调查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场草原毛虫的活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草原毛虫活动的相关因素。本次试验中选择使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制表,再结合相关数据计算相应的虫口密度。
2结果
2.1食物来源对草原毛虫活动的影响
任何生物在活动中总与食物的来源有密切联系,生物的种群数量和食物的供给丰富程度有最直接的关联。在青海省共和县草原毛虫主要分布在3000~3500m的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并随着草原毛虫日龄的增加和形态的变化,会在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场上呈现不同的变化。结合表1可知,草原毛虫的密度变化呈现一个循环流行传播的态势,这种循环传播主要与草场的食物工供给有密切联系。4月下旬草原毛虫1龄期幼虫出土后,由于牧草还没有完全生长出来,通常害虫不会进行采食,分布比较集中。待牧草返青生长出来后,草原毛虫的2龄期幼虫开始采食嵩草、紫羊毛和蒲公英等生长较早的牧草的嫩叶组织。由于这些牧草的返青期相对较早,适合2龄期的幼虫采食。当草原毛虫幼虫生长到3龄期后,迅速向整个草场扩散蔓延,并逐渐向低海拔地区传播流行。当牧草生长出4~5片叶子后,草原毛虫呈现平均分布。此时期的草原毛虫幼虫能采食多种类的牧草和杂草,但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为主。当雄虫生长到6龄期后,逐渐向高海拔干燥地带转移,同时该阶段主要以采食禾本科牧草和各种杂草为主,从广泛均匀的分布到又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配产卵。另外,草原毛虫在天然草场的活动时间为5个月左右。草原毛虫的活动范围与活动密度会受牧草不同生长阶段的牧草供给影响。
2.2降雨对草原毛虫活动的影响
草原毛虫的繁殖很容易受到湿度环境的影响。1年中的年降水量、不同时期的降水量都会对草原毛虫的繁殖和活动产生影响。草原毛虫出土的4-5月,如果外界降雨量较多,气温较低,会进一步推迟草原毛虫的出土时间。如果在8-9月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还会进一步影响草原毛虫的正常交配和繁殖,导致草原毛虫不能完成交配,导致草地的虫口密度进一步下降。冬春季节,如果连续阴雨天气,草原毛虫的越冬场所大量积雪,土壤温度会进一步升高,十分有利于草原毛虫的正常越冬,第2年牧草返青期后,草原毛虫的危害程度较为严重。此外,连续降雨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草原毛虫的采食活动,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降雨量较大,造成草原被雨水淹没超过36h,草场中的毛虫就会由于水淹和饥饿大量死亡。但草地积水严重,也会通过径流作用,将草原毛虫的幼虫带到其他草地,实现草原毛虫的扩散蔓延。
2.3人为因素对草原毛虫的影响
农牧民群众对草场的不合理利用与人类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草原毛虫的繁殖迁徙提供条件。草原毛虫在青海地区传播流行期间,当地的草原站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消灭草原毛虫。特别是在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推广应用后,极大地降低草原毛虫的虫口密度,降低草原毛虫对天然草场造成的危害,进一步降低草原毛虫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近年随着农牧地区牛羊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草场特别是天然草场过度放牧、人为不合理开垦、沼泽排水等人类活动改变原有的草地生态群落结构,使草原毛虫原有的食物结构发生变化,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间改变草原毛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导致草原毛虫呈现新的流行特点和流行态势。
3讨论与结论
结合草原毛虫危害日趋加重的趋势,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做好防控。在草原毛虫防治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坚持化学防治为辅,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防治模式。在草原毛虫防治中,应该始终坚持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不断加强草原毛虫耐药性试验,筛选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农药,在草原毛虫繁殖高峰期及时用药,消灭草原毛虫的成虫和幼虫,降低虫口密度。近年,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氯氰菊酯类农药在防治草原毛虫方面有特效[2],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在今后草原毛虫化学防治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另外,还应该积极推广应用微生物杀虫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化学农药残留,引起牲畜中毒。每年7-8月,草原毛虫还没有羽化成虫前,可以组织农牧民群众对草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捡拾草场中的石头、牛粪和草根下的虫茧,带出草场后集中焚烧处理或者深埋处理,对降低草原毛虫发生率有很大帮助。另外,结合草原毛虫的各种生理特性,在草场可以释放害虫天敌,如寄生蝇、寄生蜂、鸟类等,通过推广天敌灭虫、草原放养鸡、保护鸟类等技术,不断提高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构建完善的害虫预测预报体系[3]。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强经费统筹,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完善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毛虫的预测预报手段,以满足草原病虫害防治需求。
参考文献
[1]才仁旦周、草原毛虫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12):169.
[2]英丁文毛.玉树草原毛虫的防治措施和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2):178.
[3]尼玛卓玛.草原毛虫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48.
关键词:草原毛虫;活动;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4.010
0引言
近年,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草场草原毛虫活动频繁,对草场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进一步威胁当地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农牧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人为因素和生存因素造成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恶化,使草原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导致草原毛虫的危害性进一步扩大[1]。为掌握草原毛虫的具体流行特点和蔓延态势,保证在草原毛虫危害高峰期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防控,就需要掌握影响草原毛虫活动的主要因素,以便针对性开展防治。
1材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8年4月20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选择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天然草场开展试验。选择野外实地调查和笼养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随机采样调查和多点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手段,调查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场草原毛虫的活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草原毛虫活动的相关因素。本次试验中选择使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制表,再结合相关数据计算相应的虫口密度。
2结果
2.1食物来源对草原毛虫活动的影响
任何生物在活动中总与食物的来源有密切联系,生物的种群数量和食物的供给丰富程度有最直接的关联。在青海省共和县草原毛虫主要分布在3000~3500m的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并随着草原毛虫日龄的增加和形态的变化,会在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场上呈现不同的变化。结合表1可知,草原毛虫的密度变化呈现一个循环流行传播的态势,这种循环传播主要与草场的食物工供给有密切联系。4月下旬草原毛虫1龄期幼虫出土后,由于牧草还没有完全生长出来,通常害虫不会进行采食,分布比较集中。待牧草返青生长出来后,草原毛虫的2龄期幼虫开始采食嵩草、紫羊毛和蒲公英等生长较早的牧草的嫩叶组织。由于这些牧草的返青期相对较早,适合2龄期的幼虫采食。当草原毛虫幼虫生长到3龄期后,迅速向整个草场扩散蔓延,并逐渐向低海拔地区传播流行。当牧草生长出4~5片叶子后,草原毛虫呈现平均分布。此时期的草原毛虫幼虫能采食多种类的牧草和杂草,但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牧草为主。当雄虫生长到6龄期后,逐渐向高海拔干燥地带转移,同时该阶段主要以采食禾本科牧草和各种杂草为主,从广泛均匀的分布到又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配产卵。另外,草原毛虫在天然草场的活动时间为5个月左右。草原毛虫的活动范围与活动密度会受牧草不同生长阶段的牧草供给影响。
2.2降雨对草原毛虫活动的影响
草原毛虫的繁殖很容易受到湿度环境的影响。1年中的年降水量、不同时期的降水量都会对草原毛虫的繁殖和活动产生影响。草原毛虫出土的4-5月,如果外界降雨量较多,气温较低,会进一步推迟草原毛虫的出土时间。如果在8-9月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还会进一步影响草原毛虫的正常交配和繁殖,导致草原毛虫不能完成交配,导致草地的虫口密度进一步下降。冬春季节,如果连续阴雨天气,草原毛虫的越冬场所大量积雪,土壤温度会进一步升高,十分有利于草原毛虫的正常越冬,第2年牧草返青期后,草原毛虫的危害程度较为严重。此外,连续降雨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草原毛虫的采食活动,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降雨量较大,造成草原被雨水淹没超过36h,草场中的毛虫就会由于水淹和饥饿大量死亡。但草地积水严重,也会通过径流作用,将草原毛虫的幼虫带到其他草地,实现草原毛虫的扩散蔓延。
2.3人为因素对草原毛虫的影响
农牧民群众对草场的不合理利用与人类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草原毛虫的繁殖迁徙提供条件。草原毛虫在青海地区传播流行期间,当地的草原站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消灭草原毛虫。特别是在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推广应用后,极大地降低草原毛虫的虫口密度,降低草原毛虫对天然草场造成的危害,进一步降低草原毛虫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但近年随着农牧地区牛羊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草场特别是天然草场过度放牧、人为不合理开垦、沼泽排水等人类活动改变原有的草地生态群落结构,使草原毛虫原有的食物结构发生变化,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间改变草原毛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导致草原毛虫呈现新的流行特点和流行态势。
3讨论与结论
结合草原毛虫危害日趋加重的趋势,要注重采取综合措施,做好防控。在草原毛虫防治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坚持化学防治为辅,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的防治模式。在草原毛虫防治中,应该始终坚持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不断加强草原毛虫耐药性试验,筛选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农药,在草原毛虫繁殖高峰期及时用药,消灭草原毛虫的成虫和幼虫,降低虫口密度。近年,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氯氰菊酯类农药在防治草原毛虫方面有特效[2],平均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在今后草原毛虫化学防治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另外,还应该积极推广应用微生物杀虫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化学农药残留,引起牲畜中毒。每年7-8月,草原毛虫还没有羽化成虫前,可以组织农牧民群众对草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捡拾草场中的石头、牛粪和草根下的虫茧,带出草场后集中焚烧处理或者深埋处理,对降低草原毛虫发生率有很大帮助。另外,结合草原毛虫的各种生理特性,在草场可以释放害虫天敌,如寄生蝇、寄生蜂、鸟类等,通过推广天敌灭虫、草原放养鸡、保护鸟类等技术,不断提高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构建完善的害虫预测预报体系[3]。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加强经费统筹,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完善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毛虫的预测预报手段,以满足草原病虫害防治需求。
参考文献
[1]才仁旦周、草原毛虫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12):169.
[2]英丁文毛.玉树草原毛虫的防治措施和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2):178.
[3]尼玛卓玛.草原毛虫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