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从课时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流程与活动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围绕文本主题,挖掘文本内涵,提炼育人元素,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应用,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德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一直被定位为英语教学最核心的目标.在阅读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重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应用,而忽视了文本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忽视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新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1].这就要求我们重构英语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
二、阅读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聚焦
1明确目标,立体架构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指引课堂教学的整个方向、指导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语言交流只是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更重要的还有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2创设情境,简洁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阅读也一样.在导入这个环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导语力求简洁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3设计启智,环环相扣
阅读是读者主动接收信息并进行推理和评判的过程,是人的大脑和文本间的一种永不停息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读者和作者不断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问题是启发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促成学生评判性等较高层级思維能力的形成.
4 提升情感,文化育人
中学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人文背景知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德育渗透原则,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语教学中,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应用
下面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模块4)》Unit 10 Lesson 3 “Your Money”的一节阅读课为例,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德育实践的应用.
1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预期学习者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指向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基于文本解读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围绕文本主线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步骤.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根据学情设计多元有效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语言交流,发展思维,砥砺品格.
上课伊始,师生简短问候之后,便进入热身阶段.教师围绕文本话题,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抛出问题:“If you had 5 yuan, 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脑存信息,启动他们的思维.接着话锋一转,导入要读的阅读材料.这样的导入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活动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一进入课堂教学就进入思维状态.
通过限时略读,让学生迅速获得对文章的大体印象和中心思想,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关注每段的主题句.接着让学生总结提炼,用恰当的语言将文章主旨表述出来.
[TPg10.TIF;X*1,BP]
[设计意图]
略读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微技能之一.通过略读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小小的五元钱能买到一棵树苗,将树苗种到黄河沿岸,积少成多就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Step 3 Scanning
Task 1: Get facts about the Yellow River
在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后,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扫读,借助幻灯片上的关键词soil和influences寻找有关黄河的细节,并完成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同时引导学生对文中出现的“approximately”和“erosion”两个词进行词义猜测.
寻读和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微技能,教师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理解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阅读结果.活动中用表格形式设置了信息转换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归纳语言材料的主要信息,而且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做好语言铺垫.同时锻炼了学生对approximately和erosion 在语境中猜词悟义的能力和总结提炼文本的能力.
Task 2: Free talk
针对上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教师很自然地提出“谁应该对黄河现状负责?”“完全依靠民众是否能防止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并联系文章主题设计自由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归纳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保护黄河人人有责;另一方认为,治理黄河要依靠政府和国际组织.最后回归主题,两个方面联合起来,积少成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在读中这一环节,教师整体把握、抓住文本的主体信息进行设问;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学生看到问题时觉得不突兀、不跳跃、思维顺畅,自然连贯.
Task 3: How can 5 yuan work?
承接上文,尽管有人认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更应负起责任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力量再小,也不容忽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发现5元钱能起到的作用(5元可买到一棵树苗,长成树木后有助于稳固土壤、涵养水源,农民可种植庄稼,发展当地经济).
在读中阶段,问题的设计围绕主题,凸显主线,尊重文本事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所设问题的序列性、循环性、均衡性等,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构建有效信息.
通过“积少成多”的短片,回归文本主题,引导学生对标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个设计是开放的、灵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它综合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人经历,满足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需求.
Task: Enjoy a short video about “Less is more.”, and the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Your money—when less is more”?
Less money and it will bring more (open)
(As many words /expressions as possible)
[設计意图]
在读后阶段,问题的设计基于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从文本、信息、内容、文化背景、写作意图及读者情感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
在深度解读文本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合作设计“积少成多”的公益活动.一方面内化话题词汇和句式的应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本堂课的小结阶段,围绕文章主线“Less is more.”总结升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独木不成林”,积少成多,变化神奇!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整个世界会大变样.
四、结束语
有效的阅读不仅指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运用于自身的生活实际中。通过阅读“开启心智、形成情感价值观、培养国际视野、促进个体潜能和发展思维能力”[3].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多维目标,围绕目标精准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文本内涵,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语教学中,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5): 7986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 (16): 67
[3]刘道义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5 (1): 8090[ZK)]
(责任编辑:马玲玲)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德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一直被定位为英语教学最核心的目标.在阅读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重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以及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应用,而忽视了文本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忽视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新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1].这就要求我们重构英语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2].
二、阅读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聚焦
1明确目标,立体架构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指引课堂教学的整个方向、指导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语言交流只是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更重要的还有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2创设情境,简洁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阅读也一样.在导入这个环节,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导语力求简洁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3设计启智,环环相扣
阅读是读者主动接收信息并进行推理和评判的过程,是人的大脑和文本间的一种永不停息的相互作用过程,也是读者和作者不断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问题是启发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促成学生评判性等较高层级思維能力的形成.
4 提升情感,文化育人
中学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人文背景知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德育渗透原则,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语教学中,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应用
下面以北师大版《英语(必修模块4)》Unit 10 Lesson 3 “Your Money”的一节阅读课为例,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德育实践的应用.
1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预期学习者通过学习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指向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师基于文本解读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围绕文本主线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读前、读中、读后的教学步骤.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根据学情设计多元有效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语言交流,发展思维,砥砺品格.
上课伊始,师生简短问候之后,便进入热身阶段.教师围绕文本话题,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抛出问题:“If you had 5 yuan, what would you do with it?”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活学生的脑存信息,启动他们的思维.接着话锋一转,导入要读的阅读材料.这样的导入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活动具有趣味性、实效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一进入课堂教学就进入思维状态.
通过限时略读,让学生迅速获得对文章的大体印象和中心思想,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学习策略指导,让学生关注每段的主题句.接着让学生总结提炼,用恰当的语言将文章主旨表述出来.
[TPg10.TIF;X*1,BP]
[设计意图]
略读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微技能之一.通过略读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小小的五元钱能买到一棵树苗,将树苗种到黄河沿岸,积少成多就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Step 3 Scanning
Task 1: Get facts about the Yellow River
在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后,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扫读,借助幻灯片上的关键词soil和influences寻找有关黄河的细节,并完成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同时引导学生对文中出现的“approximately”和“erosion”两个词进行词义猜测.
寻读和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微技能,教师设计此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理解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阅读结果.活动中用表格形式设置了信息转换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归纳语言材料的主要信息,而且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做好语言铺垫.同时锻炼了学生对approximately和erosion 在语境中猜词悟义的能力和总结提炼文本的能力.
Task 2: Free talk
针对上文“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教师很自然地提出“谁应该对黄河现状负责?”“完全依靠民众是否能防止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并联系文章主题设计自由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归纳两种不同观点:一方认为,保护黄河人人有责;另一方认为,治理黄河要依靠政府和国际组织.最后回归主题,两个方面联合起来,积少成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阅读是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序列,遵循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在读中这一环节,教师整体把握、抓住文本的主体信息进行设问;上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铺垫,下一个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学生看到问题时觉得不突兀、不跳跃、思维顺畅,自然连贯.
Task 3: How can 5 yuan work?
承接上文,尽管有人认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更应负起责任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力量再小,也不容忽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发现5元钱能起到的作用(5元可买到一棵树苗,长成树木后有助于稳固土壤、涵养水源,农民可种植庄稼,发展当地经济).
在读中阶段,问题的设计围绕主题,凸显主线,尊重文本事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所设问题的序列性、循环性、均衡性等,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构建有效信息.
通过“积少成多”的短片,回归文本主题,引导学生对标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个设计是开放的、灵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它综合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人经历,满足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需求.
Task: Enjoy a short video about “Less is more.”, and the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itle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Your money—when less is more”?
Less money and it will bring more (open)
(As many words /expressions as possible)
[設计意图]
在读后阶段,问题的设计基于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从文本、信息、内容、文化背景、写作意图及读者情感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读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
在深度解读文本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合作设计“积少成多”的公益活动.一方面内化话题词汇和句式的应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本堂课的小结阶段,围绕文章主线“Less is more.”总结升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独木不成林”,积少成多,变化神奇!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整个世界会大变样.
四、结束语
有效的阅读不仅指从文章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运用于自身的生活实际中。通过阅读“开启心智、形成情感价值观、培养国际视野、促进个体潜能和发展思维能力”[3].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多维目标,围绕目标精准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文本内涵,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德育于英语教学中,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5): 7986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 (16): 67
[3]刘道义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5 (1): 8090[ZK)]
(责任编辑: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