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困惑、误区刍议

来源 :家长·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huhua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是学生知识汇集、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精神升华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教育作用,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抽象性;从属性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4-02
  On the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Bibo Middle School,Wuzhong District,S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YANG Yaozhong
  【Abstract】The class is the main place for students to gather knowledge,cultivate their abilities,cultivate their emotions,shape their personality,and sublimate their spirits.A good class cultural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erceptible and dripping educational role for students.Although it is invisible,it is ubiquitous.Just like the spring rain nourishes students’hearts and shapes their souls.
  【Keywords】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Abstraction;Subordination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认识上的困惑
  (一)概念的抽象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学校文化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载体,体系、内容、中心、范围,包括主次难易等都能具体呈现、清晰把握。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有形可见还比较容易,而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抽象空洞,内涵究竟包含哪些,如果不结合区情、校情、班情加以认真研究,就很难明确其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二)地位的从属性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升学的观念在很多地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学生中根深蒂固,社會、学校和家长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依据,相对而言,班级文化建设只是依附在考试成绩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上,或许是装点而已,无关紧要,甚至可有可无。
  (三)实践的散漫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个新颖的观念,几乎无现成的模式参照,难于统一标准,也无法统一标准。每所学校的重视程度、引领力度不等,况且年级不一,班级众多,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艺术水平、教育方法、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等都参差不齐,各班的具体情况也大有差异。实践过程中,心有茫然、无从下手的现象较为普遍,无章可循,看似热闹,实效如何不得而知。
  (四)过程的阶段性
  中学阶段三年告一段落,小学阶段六年的学习有的也采用小循环的方式,有些学校班主任工作也是中途经常调换的,时间上没有连贯性。每个班主任的工作风格与专业素养不同,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在短时期内因人而异,系统性不强,侧重点各异,于是过程支离破碎,成效或许也大打折扣了。
  (五)成果的难测性
  班级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软文化,能触及心灵的文化,充满着情与爱、智慧与艺术。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富有人性、感性、个性的班级文化,会给学生带来更人文的生命关怀,引领他们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充盈其精神。
  二、实施中的误区
  (一)重集中,轻自主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主导者,但不是“独裁者”,一枝独秀不是春。可事实上有不少班主任在构思、设计、布置、实施等方面都是一个人包揽或说了算,学生唯命是从,那就越俎代庖了。要知道,学生才是这个教育平台的主角,班级文化的设计等不仅要紧紧围绕学生为中心,还要切合学生身边的事,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放手让他们自行设计、自行操作、自行完善,班主任只需做幕后指导者。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才能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重学生,轻合力
  全体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不断促进他们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但如果一切要求只是针对学生而提,那推动力就显得有些薄弱了。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与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重显性,轻隐性
  班级文化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文化要素有物质文化(教室内的文化环境布置)与行文文化(班内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们是班级文化中最直观、最形象、最灵动的元素;隐性文化要素有制度文化(班级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团队意识、人文精神、时代素养、艺术品位等),这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于浅层面的显性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尺度。
  (四)重常规,轻特色
  很多中小学的“班级文化”载体仅仅局限于黑板报、橱窗和墙壁等范围,诸如国旗标语、班级公约、主题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光荣榜等常规的布置居多,文化模式过于单一,学生个性难以彰显,班级特色不够鲜明,教育效果自然也无法圆满。每个班级应有自己的丰富、立体、动态生成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五)重名目,轻实效
  有的班级文化建设栏目繁多、内容花哨、形式新奇,可以在短期内铺天盖地般出现在教室内与学生中,且长期作为摆设,不再拓展深化,不再更新完善,一劳永逸,名存实亡。很多看似琳琅满目、新颖独特的名称和做法,有的先前根本没有接触过或无法理解、操作,有的也根本没有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的鲜明特色。
  总之,班主任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始终把握住当今德育工作的重心与班级主流文化的脉搏,在实践中消除困惑,避免误区,有效地引领每一个学生去品味、掌握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核心价值,让他们在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周元.以班级文化建设促优良班风形成[N].太行日报,2010.
  (责编 林娟)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文学长河中陶渊明不能跨越。这种不能跨越就在于“南山”意象所承载的“放心”之意,已经由陶渊明自己独特的生命哲学,上升为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国人的共有哲学,继而延及出周敦颐的“莲”、朱自清的“荷塘”、戴望舒的“雨巷”……本文遵循意象的规律,试图解析陶渊明在自然之中所体味的生命之“真”。  关键词:陶渊明 “南山” 意象 “放心”之意  能够存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的人物,一定有着鲜活的生
【主题导语】   诚信是指人们为人处世中诚实无欺、讲求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素材链接】   素材一:  史书记载的“小事”  赵盛基      郭圾,东汉时期的官员。他为政以德,施行恩惠,深受百姓爱戴。   他担任并州牧时,一次巡视,到达了西河郡的美稷县。刚到城外准备进城时,
摘 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与苏轼《江神子·猎词》同为宋词中抵御西夏之词,但二者无论用词、情感、意象、风格皆不相同,究其原因,则因时代背景之不同,价值身份之差异,词风演变之过程,而最为本质的则是社会思潮之影响,即有无道学内涵之充实。从此二首词中,即可看出北宋前、中期士人对待西夏问题的态度转变,又可见出社会思潮对士人思想的开拓发展。  关键词:《渔家傲·秋思》 《江神子·猎词》 时代背景 身份差异
【摘要】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高效途径。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游戏引入、开展小组阅读和丰富阅读材料等学习策略建构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摘 要:“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是刘勰与布封关于风格论的观点,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刘勰与布封的风格论都是在继承前人关于风格的论述基础上形成的,都不满于当时文坛的不正文风。然而,二者对风格的定义又有所区别,并且对其影响也不尽相同。“因内而符外”与“风格就是人”对中西风格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刘勰 布封 风格论 “因内而符外” “风格就是人”  一、《文心雕龙·体性》
摘 要:“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重要的基础内容,从中剥离出的“凝视”这一关键概念成为进入拉康“镜像论”的诸多方式之一。本文尝试应用“凝视”理论对斯·奥台尔的小说《蓝色海豚岛》进行精神层面的解读分析,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想象界/镜像阶段的理想自我与进入象征界的自我理想形成机制,探讨“观看”与“凝视”两个维度下主体自我的建立最终注定回归他者/父名社会文化和道德秩序的自觉选择。  关键词:观看 凝
摘 要: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汉宫秋》对汉元帝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剧中具体环境和故事情节发展中进行的,与剧中众人的语言、心理、行为都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来还原故事背景,理解人物语言、心理和行为,发掘剧中意境的作用,有助于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从此角度出发进行探析,汉元帝这一人物形象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刻板印象的色彩。  关键词:《汉宫秋》 汉元帝 傀儡  《汉宫秋》出自马致远之手,是其代表作
阿成小说《赵一曼女士》与大多数传统小说有所不同,这篇小说的内容从题目中便一目了然,是描写赵一曼女士的。但是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引出赵一曼女士,而是由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以“我”的视觉讲述赵一曼女士的故事,而故事又是从“我”与医院的关系说起。具体来说,文章开头写“我”为了巴结那里住院的领导,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去到哈尔滨的伪市立医院,由此引出“我”得知了赵一曼女士也曾住过这家医院,想了
摘 要:重读经典名篇,从“小问题”到“大探究”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所在。本文由司马迁《项羽之死》里的“田父”与“亭长”两个注释,引发出关于“天下、民心与王权”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乌江与那条渡船,即“民心”与项羽“命运之舟”的隐喻,项羽能否渡过乌江关键在于天下民心是否归一。“摆渡者”乌江亭长能救霸王于危难之时,却救不了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以史为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关键词:司马迁 《项
摘要:艾芜是中国文学史上流浪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南行记》是其最重要的小说集。《在茅草地》以作者流浪过程中一段经历为素材,表现了他小说中积极、乐观向上的写作特点,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小说还表现出了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以及多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独特特点。  关键词:艾芜 流浪文学 小说特点  艾芜在《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的》一文中曾经写道:“由四川到云南,由云南到缅甸,一路上是带着书,带着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