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及文艺复兴的本质、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协作学习与作品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人们历经磨难、通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科学家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式
采用“任务式协作”的学习形式,以专题网站为媒介,结合学生展示的作品以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挖掘文艺复兴的实质。
在学生搜集多媒体素材、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以及文艺复兴的意义;联系前几节课的相关内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3.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网络教室、大屏幕投影。
软件环境:《文艺复兴》专题网站(http://www.bdfls.cn/history)和课件。
4.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
结组。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简述但丁的生平,说出作者通过《神曲》反对什么?歌颂什么?何以体现?第二组:简述达·芬奇的生平,说出作品《蒙娜丽莎》如何体现画家在歌颂人性美?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哪位是犹大?画家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犹大是以谁为模特?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第三组:简述莎士比亚的生平,概述其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第四组:简介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科学家。
登录。登录《文艺复兴》专题网站,进行自学。
创作。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制作电子课件。
选优。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用于课上向全班学生展示(每组不超过3分钟)。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设疑启思
教师展示幻灯片图片《蒙娜丽莎》,提问学生:你知道画中的蒙娜丽莎是谁吗?是银行家的妻子?是富商的妻子?还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和本节课的知识点密切相关。其答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由学生自行解决,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讲解,展示成果
四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每位学生代表展示后,教师都要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引导其他学生向展示组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教师补充。例如,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幻灯片“文艺复兴之前和之后的两幅同名作——《圣母像》”,请全班学生从两幅《圣母像》中找出其风格的不同之处。既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人文主义”这一难点的理解。学生又展示九幅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最后的晚餐》。学生们欣赏完以后,问:“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价值最大?”大家在讨论中深化了对文艺复兴的意义的理解。
第三组学生代表引导大家从专题网站上欣赏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段,学生在观赏时,想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专题网站的“评论”窗口中发帖,第三组的学生负责汇总、解答。学生对戏剧的深入思考有利于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意义、人文主义的含义等教学难点。第一组、第四组学生代表的展示过程:略。
四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表格,以检验课上交流的效果。
3.浏览网站,生生互动
学生在专题网站的“留言板”中发帖,提出问题,学生们相互回帖,解答问题。教师把较为精彩的帖子选出来,表扬其作者,以增强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接着,把重点、难点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一环节解决,供大家一起讨论,深化理解,最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一边板书一边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显示出本课内容的体系。
4.网上检测,学生互评
专题网站提供“在线测试”和“思考练习”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在网站上选择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闯关”,分层检验学习效果。“在线测试”提供选择题,学生“提交”后能够立即看到分数和答案;“思考练习”提供材料解析题,学生“提交”后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答案,而且可以看到同伴的作答情况,这样,学生之间就实现了“互评”。
5.课余赏析,开放研究
专题网站提供“艺术欣赏”栏目和“留言板”功能。学生从专题网站上选一件自己喜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分析其歌颂什么,如何体现。可以在“留言板”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留言板”能够实现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加强生生互动,便于课后进行开放性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站的“搜索”功能,从专题网站上搜索、下载某一主题的相关图片,省时省力地制作概念图。
三、教学反思
1.落实整合理念。
网络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思想。网络课堂比多媒体课堂信息容量更大,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阅读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的资料,还可以通过链接互联网接触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在线学习”为学生课后涉猎、探究和交流提供了资源和平台,不仅实现“人机互动”,通过网络也实现了“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2.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课上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本课汲取了常规课堂“对话交流”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课上不爱发言的学生,专题网站设置了“留言板”和“评论与回复”,“二次”赋予学生话语权;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拓展知识,使他们能够“吃饱”;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网页上展示了趣味性的故事和优美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针对时间充裕、精力旺盛的学生,网站提供“在线测试”和“课题研究”,可供其课后自我检验和深入研究。
3.突出学法指导。
本节课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讲文艺复兴的背景、含义等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而是采用倒叙的手法,从赏析艺术作品出发,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层深入。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分组协作,展示自学成果”与“教师启发点拨,引领学生思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强化能力、升华情感。学生制作课件、讲解课文、创作概念图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其自学能力。通过网上交流与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但是,本节网络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在网络上的留言,有的与课程联系不紧密。因而考虑可以增设一间“网络咖啡屋”,为学生们谈论休闲话题提供一个场所——进一步体现出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保定学院)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及文艺复兴的本质、人文主义的含义、文艺复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协作学习与作品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创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人们历经磨难、通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科学家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2.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式
采用“任务式协作”的学习形式,以专题网站为媒介,结合学生展示的作品以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挖掘文艺复兴的实质。
在学生搜集多媒体素材、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以及文艺复兴的意义;联系前几节课的相关内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3.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网络教室、大屏幕投影。
软件环境:《文艺复兴》专题网站(http://www.bdfls.cn/history)和课件。
4.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
结组。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简述但丁的生平,说出作者通过《神曲》反对什么?歌颂什么?何以体现?第二组:简述达·芬奇的生平,说出作品《蒙娜丽莎》如何体现画家在歌颂人性美?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哪位是犹大?画家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犹大是以谁为模特?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第三组:简述莎士比亚的生平,概述其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第四组:简介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科学家。
登录。登录《文艺复兴》专题网站,进行自学。
创作。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制作电子课件。
选优。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用于课上向全班学生展示(每组不超过3分钟)。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设疑启思
教师展示幻灯片图片《蒙娜丽莎》,提问学生:你知道画中的蒙娜丽莎是谁吗?是银行家的妻子?是富商的妻子?还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和本节课的知识点密切相关。其答案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由学生自行解决,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学生讲解,展示成果
四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每位学生代表展示后,教师都要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引导其他学生向展示组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教师补充。例如,第二组学生代表展示幻灯片“文艺复兴之前和之后的两幅同名作——《圣母像》”,请全班学生从两幅《圣母像》中找出其风格的不同之处。既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人文主义”这一难点的理解。学生又展示九幅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最后的晚餐》。学生们欣赏完以后,问:“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价值最大?”大家在讨论中深化了对文艺复兴的意义的理解。
第三组学生代表引导大家从专题网站上欣赏电影《哈姆雷特》的片段,学生在观赏时,想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专题网站的“评论”窗口中发帖,第三组的学生负责汇总、解答。学生对戏剧的深入思考有利于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意义、人文主义的含义等教学难点。第一组、第四组学生代表的展示过程:略。
四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表格,以检验课上交流的效果。
3.浏览网站,生生互动
学生在专题网站的“留言板”中发帖,提出问题,学生们相互回帖,解答问题。教师把较为精彩的帖子选出来,表扬其作者,以增强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接着,把重点、难点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在这一环节解决,供大家一起讨论,深化理解,最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一边板书一边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显示出本课内容的体系。
4.网上检测,学生互评
专题网站提供“在线测试”和“思考练习”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在网站上选择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闯关”,分层检验学习效果。“在线测试”提供选择题,学生“提交”后能够立即看到分数和答案;“思考练习”提供材料解析题,学生“提交”后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答案,而且可以看到同伴的作答情况,这样,学生之间就实现了“互评”。
5.课余赏析,开放研究
专题网站提供“艺术欣赏”栏目和“留言板”功能。学生从专题网站上选一件自己喜爱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分析其歌颂什么,如何体现。可以在“留言板”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留言板”能够实现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加强生生互动,便于课后进行开放性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站的“搜索”功能,从专题网站上搜索、下载某一主题的相关图片,省时省力地制作概念图。
三、教学反思
1.落实整合理念。
网络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思想。网络课堂比多媒体课堂信息容量更大,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阅读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的资料,还可以通过链接互联网接触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在线学习”为学生课后涉猎、探究和交流提供了资源和平台,不仅实现“人机互动”,通过网络也实现了“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2.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课上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本课汲取了常规课堂“对话交流”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针对课上不爱发言的学生,专题网站设置了“留言板”和“评论与回复”,“二次”赋予学生话语权;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拓展知识,使他们能够“吃饱”;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网页上展示了趣味性的故事和优美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针对时间充裕、精力旺盛的学生,网站提供“在线测试”和“课题研究”,可供其课后自我检验和深入研究。
3.突出学法指导。
本节课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讲文艺复兴的背景、含义等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而是采用倒叙的手法,从赏析艺术作品出发,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层深入。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分组协作,展示自学成果”与“教师启发点拨,引领学生思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强化能力、升华情感。学生制作课件、讲解课文、创作概念图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其自学能力。通过网上交流与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但是,本节网络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在网络上的留言,有的与课程联系不紧密。因而考虑可以增设一间“网络咖啡屋”,为学生们谈论休闲话题提供一个场所——进一步体现出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保定学院)